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陕西富县、甘泉县秦直道考古调查成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54
转发:0
评论:0
直道是秦代修建的重要军事道路,陕西省富县、甘泉县秦直道是秦直道线路中保存最好的部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秦直道考古队对陕西省境内的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覆盖范围为道路两侧各一公里;总计调查直道路线约150公里,绘制道路柱状剖图143张,发现秦汉建筑遗址6处,墓葬群5处,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富县段秦直道富县五里铺镇桦树沟口在2009年曾做过发掘。从桦树沟口发掘地点向北工作,依据河流沟壑、地形地势分界,富县境内葫芦河以北的秦直道被分为车路梁、望火楼、水磨坪、寨子山四段;葫芦河以南的直道被分为五里铺、大麦秸与槐树庄三段,总计7段。南起槐树庄段第十勘探点,北至寨子山段第五勘探点,主体线路曲折北行,长约125公里。此段秦直道穿越南村沟、葫芦河、埝沟,皆行经山脊之上,地表植被为低草或密林。最宽处61米,最窄处12米,部分路段被完全冲毁。其中车路梁段长4.4公里,地表为疏草,迹象明显,保存最好。...

  


  直道是秦代修建的重要军事道路,陕西省富县、甘泉县秦直道是秦直道线路中保存最好的部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秦直道考古队对陕西省境内的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调查覆盖范围为道路两侧各一公里;总计调查直道路线约150公里,绘制道路柱状剖图143张,发现秦汉建筑遗址6处,墓葬群5处,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

  富县段秦直道

  富县五里铺镇桦树沟口在2009年曾做过发掘。从桦树沟口发掘地点向北工作,依据河流沟壑、地形地势分界,富县境内葫芦河以北的秦直道被分为车路梁、望火楼、水磨坪、寨子山四段;葫芦河以南的直道被分为五里铺、大麦秸与槐树庄三段,总计7段。南起槐树庄段第十勘探点,北至寨子山段第五勘探点,主体线路曲折北行,长约125公里。此段秦直道穿越南村沟、葫芦河、埝沟,皆行经山脊之上,地表植被为低草或密林。最宽处61米,最窄处12米,部分路段被完全冲毁。其中车路梁段长4.4公里,地表为疏草,迹象明显,保存最好。

  经勘探,富县秦直道第一层为草皮层或耕土层,厚10~20厘米;第二层堆积层,厚10~30厘米;第三层路土层,厚约3~30厘米;第四层活土层,厚10~30厘米;第五层夯土层,厚20~400厘米,有的地方深达4米不见底。第六层生土层。直道构筑方式是见山削去山一侧,逢沟用大量的夯土填平,夯层厚8~10厘米。路面结构特点是靠山的一侧回填层和夯土较薄,沟边一侧活土和夯土深厚。在道路两侧还发现建筑遗址2处,墓葬群2处。

  五里铺2号遗址 位于秦直道五里铺段22勘探点至23勘探点之间,东南直线距大麦秸村约2.7公里,面积较大,中部为高台,平面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280米,北宽约260米,南宽约180米。周围有道路环绕,直道从其两侧穿过。地表采集有带麻点纹的板瓦、筒瓦残片。

  寨子山遗址 位于张家湾镇寨子山,中部为高台,表面平整,平面形状不规则,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10米。周围有道路环绕,直道从其西侧穿过。面北端发现墩台一处,夯筑而成,底部东西长9.5米,南北宽12米,顶部径约1.5米,高4米。采集粗绳纹板瓦、条砖等。

  大麦秸1号墓葬区 位于槐农林场场部西约670米的台地上,西北距直道大麦秸第十探点约1100米。在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50米草地上发现数座墓葬,其中3座墓葬的器物还完整存在于墓室。M1中采集陶罐2件、双耳罐1件;M2采集陶釜1件、陶罐2件。同时在墓地采集麻点纹板瓦残片。

  大麦秸3号墓葬区 位于槐农林场西老庄子与白菜沟口之间的山卯,在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草地上发现有较多墓葬。M1内采集陶盆1件、陶器残片1袋;M2内采集铁剑1把、陶罐1件、陶盆1件、陶釜1件。

  甘泉段秦直道

  甘泉县秦直道从墩梁(位于富县、甘泉交界处)西北再转东北行走于山脊之上,在安家沟下山,过洛河后,从方家河龙咀沟上山,北至志丹县永宁公社柏板村附近,以安家沟为界被分为两段,全长34公里。道路呈西南东北走向,除在方家河附近下山、上山外,基本行走于山脊之上,堑山、堙谷、凿石开路迹象明显。修建方式为铲削山体的一侧以开辟道路,同时在路面上回填活土以平整路面。山体一侧有沟谷的用夯土填平以增加路面宽度。保存基本完整,有一小部分被冲断,另有2处路面被冲去三分之二。地表植被为树木、低草或庄稼。经考古勘探地层堆积与富县直道相同。

  在直道两侧还发现墩台1处,建筑遗址3处,墓葬区3处。

  墩台遗址 位于墩梁东北600米,直道北侧100米的山峁上,形状不规则,底部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7.5米,顶部方形,边长2米,残高5.5米。夯筑,夯层厚度8~10厘米。采集标本戳印纹陶片、板瓦残片、条砖等。

  墩梁段2号建筑遗址 东南距高山窑子约350米,位于墩梁段第14勘探点东北,直道南侧约200米,为一高台建筑遗址,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长约206米,宽约80米,地表上散见较多粗绳纹板瓦、筒瓦、及陶器残片。

  墩梁段第3号遗址 位于桥镇乡安家沟洛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平面长方形,南北长约280米,东西宽约50米,分布在三个台地上。断面上发现陶片堆积,地表也发现大量内饰麻点纹板瓦、筒瓦残片。

  安家沟段3号遗址 位于桥镇方家河村西,位于直道南侧,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长约100米,宽约80米。从断面上可清楚观察到厚约30~70厘米的文化层,内含大量和陶板瓦、筒瓦、器物口沿及少量的瓦当残片。墩梁段第3号遗址与安家沟段3号遗址可能与直道过河设施基址有关。

  墩梁段1号墓葬区 东距新窑子约740米,位于直道东侧100米的山峁上,遗址区被生产路隔开,两侧的山峁上均发现墓葬,分布散乱。M1采集陶罐1件,M2采集陶仓2件、陶灶1件、陶盆1件。

  安家沟2号墓葬区 位于桥镇乡方家河村龙咀沟秦直道的东西两岸山卯之上。东山卯可分为三个地点,总计发现墓葬74座;在西山峁南北长475米、东西宽100~200米的范围内发现墓葬30余座。采集器物有陶罐、陶仓、陶盆、陶甑、陶灶、陶勺等多件。根据墓葬形制及采集器物观察,该墓葬群的年代当在西汉。墓葬区直线距秦直道不过数百米,范围大,墓葬数量多,时代特征明确,为这次秦直道调查的重要发现。

  石猴子遗址及墓葬区 位于志丹县永宁镇马老庄对面的山上,其东北为永宁镇石猴子村,遗址东距直道直线距离750米。在山上发现城址,未采集到板瓦、筒瓦残片,但城址内外发现数十座秦汉时期墓葬。

  此次延安市富县、甘泉县秦直道考古调查的重点是直道路面的勘探验证以及沿线的遗迹调查,是在以前实际踏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直道主体线路勘探验证后,连接每个勘探点,首次获得了详细的直道走向线路图。由于直道上可以采集到能表明年代的文物少之又少,故而道路沿线的任何遗迹及其采集标本都是我们关注的重心。此次调查在建筑遗址采集到大量外饰粗、细绳纹、内为布纹或大麻点纹筒瓦、板瓦残片,其时代为秦汉时期无疑。安三遗址采集的羊角云纹瓦当,与陕西眉县房成宫出土同类瓦当相似;从5个墓葬区采集的器物来看,富县大麦秸1、2号墓葬区、石猴子遗址的墓葬的时代推测为战国晚期至秦,也应该没有问题。甘泉墩梁段1号墓葬区、安家沟2号墓葬区时代当为西汉或有些晚至东汉。这些与秦直道修建或者使用同时代建筑遗址与墓葬,距离直道不过数百米,尽管不是直道本身,但作为旁证,可以说明道路的时代及其使用,也拓展了直道研究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陕西发现"秦直道"宫殿遗址拟建秦直道遗址博物馆
被称为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二年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也是世界公路工程奇迹之一。近日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地处渭北高原的旬邑县发现了一批“秦直道”宫殿遗址,为研究秦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史料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疆域划分为三十六郡。为抵御匈奴入侵,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修筑一条快速驰往北方边境的道路。道路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抵秦都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全长约七百多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三十米。该古道被今天的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目前,从陕西淳化经旬邑到黄陵上畛子一百多公里的“秦直道”在森林和植被的掩盖下基本完好,是距西安最近的完整的秦直道遗迹。据了解,此次新发现的石关宫遗址位于石门关南峰,南北长约一百米,东西宽约五十米,总面积为五千平方米。经试掘探明,遗址地表三十厘米以下为丰富的文化层,各种建筑材料密集堆积,...
· 陕西-延安-富县宋宜
宋宜,字献可,号仰山。明代鄜州直辖地人。嘉靖四年(1525)举人,五年(1526)进士,封授为行人(官职,掌管传旨、册封等事宜),奉命到沈王府祭祀。沈王赐赠厚礼,宋宜拒而不收。礼毕回京,任命为南京监察御史。赴任时,恰遇皇亲贵戚,骄横奢侈,贪赃枉法,宋宜上书直谏,言词涉及朝政,冲犯了世宗皇帝,被捕入狱。“逆耳之言是忠君的表现。”经他人请奏,释放出狱,官复原职。盐商发动事变,世宗皇帝令宋宜巡察沿江一带。宋宜奉旨巡察江境后上书皇帝“盐贩闹事,无需顾虑。当务之急,倭寇骚扰,务必加强海防。”并提出“武装防范,修筑工事,控制要地,忠于职守”等措施。不久,倭寇果然动兵侵犯境域,因有备而无患,盐贩之事,也迎刃而解。海防有功,宋宜升任真定郡太守。郡府政务繁杂,公文积压,宋宜上任后短期内全部解决,通常一件公文,一个时辰就处理妥当,因此人称“宋一时”。拖延时限之事,再未发生。宋宜生性耿直廉洁,在任革除弊政,惩治...
· 陕西首次考古调查清楚明长城营堡基本布局
作为重要驻军聚落,明代长城[注:长城(GreatWall),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的营堡情况如何呢?考古人员多年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在陕西境内的明代长城地带先后存在着45座营堡,依形据水分布在明长城的大边与二边之间,与长城一起构成复杂的防御体系。陕西省明长城沿线自东向西经过府谷县、神木县、榆阳区、横山县、靖边县、吴起县、定边县七县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以及白于山地。明代属延绥镇辖地,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陕西省明长城是延绥镇防区的边防军事工事,主要是为了防御河套地区的蒙古骑兵。主持明长城考古调查工作的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说,此次调查发现史传的明长城“三十六营堡”实际上共44座,外加绥德城1座,共计45座营堡。营堡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山坡型、河川型、草原型和山坡河川型四大类;其平面形制...
· 陕西首次考古调查清楚明长城营堡的基本布局
这是明长城[注:长城(GreatWall),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营堡之一的高家堡的北城墙(9月18日摄)。作为重要驻军聚落,明代长城的营堡情况如何呢?考古人员多年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在陕西境内的明代长城地带先后存在着45座营堡,依形据水分布在明长城的大边与二边之间,与长城一起构成复杂的防御[注:防御是清各地驻防将军所属低级军官名。-fangyu]体系。这是明长城营堡之一的高家堡十字街道交叉口的中兴楼(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国摄■
· 吐鲁番市长城资源考古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东湖烽燧遗址发掘前鸟瞰图东湖烽燧遗址发掘后鸟瞰图连木沁大墩鸟瞰图连木沁大墩鸟瞰图吐鲁番市鄯善县长城资源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开始以来,经过为期半个多月努力,此次田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东湖烽燧遗址的发掘中,大量的沙土堆积被清理后,遗址本来面貌得以重现,关于其大小、形制、构筑方式及使用废弃过程方面均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发掘中有少量文书残片、陶片、织物等文物出土,这将对该遗址年代判定及其与周边军事防御遗址的体系研究提供帮助。考古队在东湖烽燧遗址发掘工作过程中同时对鄯善县周边的军事防御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主要是根据各遗址点的具体情况进行数字测量、高空影相收集、文字图录信息采集等具体工作。通过此次相关田野工作,考古工作人员对鄯善县境内的军事防御遗址的形制结构、构筑方式、各遗址之间的关联性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新的认识。同时为军事防御遗址的结构、类型、年代、区域防控范围及与周边古代交通路线的联系等相关研究提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