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栎阳城考古发现汉唐白渠遗存
秦汉栎阳城考古发现汉唐白渠遗存,记者从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内勘探发现了密集
记者从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内勘探发现了密集分布的三座古城,并意外发现了汉唐白渠遗存。
秦汉栎阳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欣、汉初刘邦等时期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
考古队在勘探栎阳城遗址东北关山镇东南两座大墓周围遗存的过程中,在其北侧发现东西向大型沟渠。该沟渠大体呈西南—东北向,长约9.93公里,口宽约15~20米,深约4~6米左右,向东钻探至渭南市临渭区境后继续向东延伸,向西在关山镇叶家村西南一带被石川河故道冲毁。通过发掘确定,沟渠至少经历四个时期,底部出土汉代绳纹筒瓦瓦片、砖块等,沟渠上部淤积土外素面内布纹筒瓦瓦片、瓷片。
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沟渠西汉中期开凿,到唐代继续使用,推测其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汉唐白渠遗存。白渠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代于首都地区兴建的最重要国家水利工程之一,对后代关中引泾水利有着直接的影响。考古专家表示,栎阳城北白渠的勘探与试掘,是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考古的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渠
流域白渠工程与郑国渠相似,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主渠渠道历代变化不大,变化的多是沿渠道支流而分布的闸门“斗”。唐代时有斗176个,元代135个,晚清时只有106个。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作用郑白渠灌溉面积逐渐减少。史书记载,郑国渠灌田4万顷,汉代白渠4千顷,唐代时6千至1万顷,北宋时2-6千顷,维修后增至3万顷,元代后期7-8千顷,明代中期8千顷(可能虚报),明代后期及清代前期减至700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 栎属
描述栎属植物是夏绿或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橡树的果实橡子特别容易为人所识别,是一种坚果。果实为一杯状外壳所保护,被称为壳斗。单叶互生,深裂叶,边缘平滑或锯齿状者少见。托叶早落。花构造简单,单花被,雌雄同株,柔荑花序。种类描述生长在中欧的夏栎和无梗花栎是典型的白橡(例如,葡萄酒橡木桶)。它们在广大的地区分布并有杂交的倾向,所以有些时候两者并不好辨认。它们的树叶边缘圆滑。白橡实心的木材耐用坚固,在造船业广为应用。一种橡树能为350种昆虫提供生活空间。在北美东部生长的红橡树是很典型的。在中欧红橡树也会出现在公园和植物园中,但人工森林里却很少见。红橡树的特征是树叶尖细。橡果在两年之内成熟。红橡树的木材因为多孔道而不能防水,应用价值少于白橡树。但红橡树木材的纹路生动,在家具制造方面却很有用处。某些种类的叶子可以养蚕,称之为柞蚕。只有大概20种橡树适合用于制造酒桶。分类本属下分栎亚属(白栎树,土耳其栎...
· 西周最大池渠遗存在陕发现 出土大量残陶器瓦片
日前,记者从周原博物馆了解到,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扶风[注: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湋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面积720平方千米。]县法门镇云塘村和召陈村发现的一个池渠遗迹进行了为期3年的勘探,推断该遗迹为西周时期[注:西周时期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最大的池渠遗存。云塘村池苑遗址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8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在池苑东侧发现了一条长1669米的水渠,渠深2米多,渠面横断面宽约2米,窄处不足1米。虽然水渠如何继续向东延伸已不清楚,但是在东西向水渠的东段,还发现了一条呈十字交叉的南北向水渠,其残长达440米,两条水渠的结构基本一致,并在堆积层中出土了许多西周时期的残陶器、瓦片...
· 陈栎
生平陈栎三岁由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且都能背得十分熟练,十六岁时受学于黄智孙。宋朝灭亡后,就开始闭门读书,隐居长达三十八年。晚年时号东阜老人。学者称定宇先生。曾经写过《历代蒙求》。参见四库总目提要理学家
· 岑姓系承周渠 显赫汉唐两代
岑,是出现于周代初期的一个姓氏,算起来已经有了3000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岑姓姓源,是见诸秦相吕不韦所著的那一部自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即以千金赏之”的《吕氏春秋》。该书指出:“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指出:“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这一点差别,目前虽然无从弄清楚,好在不管是何人所封,得姓的年代都差不多,所以不妨认为无关宏旨,不必在这上面多加推敲。3000年前,周朝的开国天子把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子渠封为岑,子孙以国为氏,就产生了“岑”这个古老的姓氏。当时的岑邑,根据考证,是在今陕西省的韩城县境内,可见得后世姓岑的汉人,最初都是发源于这个地方。另外,根据《姓氏考略》所记载的:“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姓”,则南方,是有很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