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屈原投河的历史真相:并非是为“殉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5
转发:0
评论:0
屈原投河的历史真相:并非是为“殉国”?,《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是一篇文情并茂的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尤其是下篇,回忆石牌恶战,令我读得撕心裂肺,老泪纵横。不过上篇说屈原“殉国”,缺乏史料根据。文章有一段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都城,楚军仓皇中迁都河南淮阳;“屈原绝对不会让故国亡于自己眼前,他怀抱巨石,走进了”汨罗江。

网络配图

  屈原投河殉国的说法,流行数百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常识,它一次次地激励着中国人的爱国热肠。我的名字本来不是现在这个,读初中一年级时,因感动于屈原“殉国”的传说,才在一篇小文里署下这个笔名,后来就逐渐变成正式的名字。想不到过了4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上发表《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屈原个性研究》一文,否定“屈原殉国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作了介绍。现在楚辞学界似乎已无人再持此说,而在其他文化领域和普通群众中,“屈原殉国说”仍然时有闻之。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是个坚毅的抗秦勇士,但屈赋里没有批判暴秦的内容。屈赋的主要内容是颂扬“耿直”的人格,谴斥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里“众人”的贪婪“溷浊”,以及自己与他们势不两立的态势。

网络配图

  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屈原殉国说”始于南宋的朱熹,他在《楚辞集注》里说,屈原“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

  南宋仅据半壁江山,亡国威胁时时存在,爱国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道德。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时代背景,使朱熹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殉国说”。朱熹是大名人,“殉国说”虽然持之无故,却合乎情理。从此以后,“屈原殉国说”很快就取代汉代人的“殉志说”,并得到后人的臆测性补充,愈说愈丰满感人,愈来愈成为毋庸置疑的“常识”。

网络配图

  “屈原殉国说”富有教育意义,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是没有根据的臆说。这件事也向史学工作者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历史真实与现实意义应该如何摆平?为了突出“善”与“美”,能不能牺牲“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屈原投河的历史真相:并非是为“殉国”?
屈原资料图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十一辑,原标题为“屈原何曾殉国”《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尤其是下篇,回忆石牌恶战,令我读得撕心裂肺,老泪纵横。不过上篇说屈原“殉国”,缺乏史料根据。文章有一段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都城,楚军仓皇中迁都河南淮阳;“屈原绝对不会让故国亡于自己眼前,他怀抱巨石,走进了”汨罗江。屈原投河殉国的说法,流行数百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常识,它一次次地激励着中国人的爱国热肠。我的名字本来不是现在这个,读初中一年级时,因感动于屈原“殉国”的传说,才在一篇小文里署下这个笔名,后来就逐渐变成正式的名字。想不到过了4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上发表《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屈原个性研究》一文,否定“屈原殉国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作了介绍。现在楚辞学界似乎已无人再持此说,而在...
· 揭秘屈原投河真相:并非是为“殉国”?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尤其是下篇,回忆石牌恶战,令我读得撕心裂肺,老泪纵横。不过上篇说屈原“殉国”,缺乏史料根据。文章有一段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都城,楚军仓皇中迁都河南淮阳;“屈原绝对不会让故国亡于自己眼前,他怀抱巨石,走进了”汨罗江。网络配图屈原投河殉国的说法,流行数百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常识,它一次次地激励着中国人的爱国热肠。我的名字本来不是现在这个,读初中一年级时,因感动于屈原“殉国”的传说,才在一篇小文里署下这个笔名,后来就逐渐变成正式的名字。想不到过了4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上发表《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屈原个性研究》一文,否定“屈原殉国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作了介绍。现在楚辞学界似乎已无人再持此说,而在其他文化领域和普通群众中,“屈原殉国说”仍然时有闻之。据《史记·...
· 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只为殉国,并非是为楚怀王殉情!
一到端午节,必然要提起的一个人就是屈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遭奸人陷害,眼看楚国又快要灭亡了,悲愤之下,怀石投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故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直为千古所传诵,流传到今天,这种传诵却渐渐的变了味,诸多诋毁屈原的话语争先恐后冒了出来,各种各样的都有,最离谱的是,居然有人说屈原是个同性恋,之所以投江是为楚怀王殉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铁证!今天就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屈原。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网络配图那时候七国以秦国实力最为强大,六国为了对抗秦国,采用了名士苏秦的合纵之计,即联合六国的力量对抗秦国,屈原认为此计可行,积极促成了此事,并且在屈原的帮助...
· 屈原自杀真相:并非以身殉国?
导读:每年端午节在吃粽子的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是一个爱国诗人屈原的牺牲,才有了这个纪念日。屈原以身殉国的事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可是在深入挖掘事情真相后,也许其中隐情会让这个故事变得不太美好,屈原也许并非以身殉国。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网络配图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
·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投江以身殉国的故事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赂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