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梅》真实作者究竟是谁?
导读:《梅》的作者究竟是谁?“兰陵笑笑生”又是何许人也?有关《梅》的作者,研究人员相继列出50多名“候选人”李开先、屠隆、王稚登……这部举世瞩目的“奇书”《梅》的小说作者并未留下真实姓名,抛下一个“兰陵笑笑生”的化名,藏形匿影,隐遁而去——他究竟是谁呢?
山东省五莲县九仙山之阳,有一个丁家楼子村。村前有一座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花岗岩石坊——“仰止坊”。其后三丈处,有一座“柱史丁公祠”,祠主人是诸城进士丁惟宁(1542-1611)。
上世纪末,这里一度成为学者们的焦点,历代学者争论了几个世纪的文学史难题——《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身世之谜的谜底可能就隐藏在这里。
网络配图
“禁”出来的世界名著
《梅》是一部文人创作的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众生相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一部“描摹世态,见其炎凉”的“世情书”。全书一百回,八十余万字,出场人物八百五十多个。以土豪恶霸西门庆的罪恶发迹和贪婪荒淫的一生为主线,上至朝廷权臣,下至娼妓荡妇、市井无赖,都作了传神的刻画。潍坊学院教授房文斋认为,“该作品宛如一部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长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那段中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的颓败百象跃然纸上”。山东省《梅》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清吉认为,《梅》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杰作,都有师法的痕迹。
“当然,《梅》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张清吉说,“那就是书中有大量的淫秽色情描写,影响了它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和广泛流传。”
数百年来,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由于带有过多的性描写,一直被视为“”,口诛笔伐,查禁销毁。有人说,《梅》是“禁”出来的,这话虽偏颇,却属实情。
缘何化名“兰陵笑笑生”
小说作者留下这举世瞩目的“奇书”,却未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抛下一个“兰陵笑笑生”化名,藏形匿影,隐遁而去。连作序者、作跋者用的都是化名,不露玄机。
着者为什么要化名“兰陵笑笑生”?日照市文学戏剧创作室一级编剧李应该认为,作者匿名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明代文祸及禁焚炽热,明初把小说作家列为22种“奸顽之徒”之一,把他们与贩卖私盐、地痞流氓归为一类,成为缉捕流放的对象。永乐后,更是变本加厉,敢有收藏 “不良杂剧词曲”者,便“全家杀了”。这份恐惧,会时刻在作者心中颤动。二是作者愤世嫉俗,他诅天咒地,借宋骂明,鞭君挞相,将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作者自会明白。三是受作者生活时代道德观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宫廷及地方豪绅的生活享受极度豪华奢靡,社会上出现了去朴存艳、好新慕异的浮华之风。非正统文学蓬勃兴起,使明末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世俗性特征。虽说明末小说中的性描写几成泛滥,但是作者估计是有一定身份的社会中人,他无法逃脱社会意识形态的自我心理压榨。三把利剑,落下任何一把,都足可使作者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托名“兰陵笑笑生”,深藏不露,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作者身份有望揭秘
网络配图
“兰陵笑笑生”究竟何许人也?李开先、屠隆、王稚登……研究者相继列出50多名“候选人”。
《梅》第一百回收尾处插入两句诗,“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在《续梅》第六十二回临近收尾处,同样插入了一个丁令威三次转世的故事。着名学者黄霖认为,“作者根据《搜神后记》中丁令威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遭际,虚构改编成一个三次转世的故事:一转为朱顶雪衣白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三转为明末东海人,也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据此指出,紫阳道人即是丁耀亢”。
然而,鲁迅先生只是认定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却把第一个、即三次转世故事中核心的一个,那位善于锻铁的“紫阳道人”给忽略了。那么,前一个“紫阳道人”和“朱顶雪衣”仙鹤,又是寓指何人?
房文斋教授认为,“三降尘世”指的是祖孙三代人:丁令威第一次转世的朱顶雪衣白鹤,是丁耀亢的祖父丁纯,第二次转世的是他的父亲丁惟宁,他自己则是第三次转世的丁野鹤。这一点更有古迹佐证。山东五莲柱史丁公祠中碑刻,一再将祠主人比拟为“丁令威”,可见,那位善于锻铁的“紫阳道人”,正是丁惟宁。
为《梅》写跋的“廿公”,经丁其伟、金亮鹏考证,就是丁惟宁的五子丁耀亢。进一步的证据是《续梅》中 “南海爱日老人”的《序》。经考证,“爱日老人”是丁惟宁的孙子、丁耀亢的侄儿丁豸佳。这位丁氏传人直言不讳地写道:“不善读《梅》者,戒痴导痴,戒淫导淫……紫阳道人以十善菩萨心,别三界苦轮海……天台智师,性善兼明性恶,六祖、七祖,善恶都莫思量。”
网络配图
房文斋认为,这篇序文不仅点明了《梅》是“紫阳道人”所作,而且进一步提到“天台智师”,“六祖”、“七祖”。丁纯是今胶南市天台人,故称其为天台智师。而六祖、七祖,是指丁家的辈分。《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记载,丁氏六世祖为丁纯,七世祖是丁惟宁,八世祖则是丁耀亢。九世孙丁豸佳如此称呼,正符合晚辈的口气。丁耀亢写《跋》年方20,故称“廿公”。丁豸佳为《续梅》写序时,已年近70,故自称“老人”。
这部禁出来的世界名著《梅》的作者究竟是谁?研究人员对“丁惟宁说”的论点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梅》作者应该是对鲁西运河一带十分熟悉之人。那么,如何证明丁惟宁与鲁西运河的关系,又是一个需要时间认真思考的谜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