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5
转发:0
评论:0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

  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绝,人们才知道赵光义此前的做法只是一场政治秀。

  那么,赵匡胤当年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将弟弟立为储君呢?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他母亲杜太后的遗愿。

网络配图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弥留之际忽然传召赵普进宫。赵普来后,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他为何能得天下。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捡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不料杜太后却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因为柴荣把帝位传给幼子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哪能轮到你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将来要传位给弟弟。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啊!”赵匡胤频频点头。很显然,杜太后传召赵普,就是要他为这份政治遗嘱做个见证。赵普当即在太后榻前写下这份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盟书封存在一个金匮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保管。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对于这一事件,很多史书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一千年来,似乎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盟约的内容是虚构的。到了20世纪,更有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提出“金匮之盟”纯粹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应是太平兴国六年,作伪者当为赵普。“金匮之盟”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杜太后一生经历了唐末五代,而这是一个王朝更替形同轮转的特殊历史时期。五代的13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的时间超过10年,平均在位时间仅4年,其中有7个死于非命。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能保证赵匡胤不会重蹈覆辙呢?所以,杜太后一生的经验告诉她,必须确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才能保证大宋王朝的帝祚永昌。换言之,在大宋立国之初、根基未稳的情况下,万一赵匡胤遭遇不测,年仅十余岁的赵德昭是绝对无法应付的。因此,年已二十几岁且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显然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其次,如果说“金匮之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那如何解释赵匡胤始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甚至终其世连王爵都不封呢?而与此相反,杜太后去世仅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惯例,这其实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由此看来,赵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遗愿,把弟弟赵光义视为既定接班人的。至于说他迟迟不愿公开盟约,可能是为了随时掌握立储的主动权,或许必要时他也可以传位给儿子。

网络配图

  既然“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不能断然否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全都集中在了赵普身上。作为盟约唯一见证人的赵普,为何不在赵光义即位时公布盟约,而要等到太平兴国六年,他的动机是什么?时隔20年才抛出来的盟约符合原貌吗?进而言之,他和赵光义有没有可能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联手篡改盟约呢?

  在考察这些问题之前,要先弄清这份神秘遗嘱出笼的来龙去脉。

  赵普是赵匡胤时的宰相,曾经在赵匡胤开创帝业和稳定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因为赵普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且与赵光义的心腹朝臣卢多逊不睦,所以赵光义即位后立即将他罢免,只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随后的几年中,赵普一直郁郁不得志,而且不断遭到宰相卢多逊的排挤和。愤愤不平的赵普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时机反击。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开始有人密奏赵廷美图谋不轨。赵普当即意识到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于是在朝会上自告奋勇地提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实际上就是向赵光义伸手要官。可是,他这样一个早已、且与皇帝有着甚深旧怨的人,有何资格重回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赵普手中的王牌,就是那份沉睡了20年的“金匮之盟”。

  据史书记载,当天退朝后,赵普立刻给赵光义上了一道密奏,先是抱怨“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然后便把当年“金匮之盟”的事情和盘托出。赵光义马上找到了赵普所说的那个金匮,打开之后看到了这份盟约,“遂大感悟”,当即召赵普入宫,发出一句满怀歉意的感叹:“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几天后,赵普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力的中枢。

  又过了几天,赵光义忽然向赵普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接下来皇位应该怎么传?赵普斩钉截铁地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任命赵普为宰相。

  仅仅半年之后,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赵普总算如愿以偿,既恢复了相权,又整死了老对手,而且与赵光义前嫌尽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赵光义也终于解除了后顾之忧,替自己的嫡系子孙消灭了所有潜在的皇位争夺者,保证了帝祚的一脉单传。

  “金匮之盟”出笼前后发生的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赵光义打开金匮后,得到的仅仅是杜太后命赵匡胤传位给他的遗嘱,那么对于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多的赵光义而言,这份迟到的合法性依据还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如果赵普所提供的盟约仅仅如此,身为皇帝的赵光义会向这个历来阻挠他当皇帝的人坦诚道歉吗?如果他当皇帝是杜太后的遗命,连赵匡胤都不敢违背,这不是反而证明当初赵普极力反对赵光义即位是错的吗?这时候道歉的人应该是赵普,怎么可能是赵光义呢?

网络配图

  久经宦海的老政客赵普隐忍了这么多年,如果此刻抛出来的仅仅是这么一份不痛不痒的盟约,他凭什么能重获相权?凭什么能把赵光义的股肱之臣卢多逊一举扳倒?不要说他根本做不到,赵光义也不可能让他这么做。

  那么,这一切不合情理的问题究竟该如何解释?换句话说,“金匮之盟”的原始内容,难道仅仅是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这些吗?

  在《宋史?赵廷美传》中,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线索:“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赵光义和赵普所公布的“金匮之盟”,人们称其为“独传约”,即由赵匡胤传位赵光义,一传而止。而《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的,可称其为“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赵光义,赵光义传位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有此三传,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证了国有长君,又能让赵匡胤荫及子孙。

  至此,“金匮之盟”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一切不合情理、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都有了答案。

  正因为原始盟约是“三传约”,所以赵光义即位之初,老谋深算的赵普才不急于打出这张王牌。试想,赵光义刚刚即位,肯定不可能马上下手翦除弟弟和两个侄子,他需要,需要时间巩固权力,同时还需要等待下手的时机。而赵普正是看到了这些,才不愿意过早打出这张牌,因为这是决定他后半生命运的唯一的政治资本,仓促出牌或许能献媚于一时,但不能保富贵于一世。所以他宁愿选择继续隐忍,和赵光义一样默默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网络配图

  机会终于出现在太平兴国六年。当赵光义决定动手除掉赵廷美的前一刻,赵普毅然抛出深藏了20年的“三传约”。

  真实的“金匮之盟”出现在这一刻,除了谄媚外,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挟的意味。试想,如果赵普孤注一掷独自公开“三传约”,那赵光义就会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无论如何都要把皇位传给赵廷美。赵普当然不会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没有这么做的资本。所以,当赵光义打开金匮后赫然发现对他极为不利的“三传约”时,其惊骇是可以想象的。这时候,他甚至会感激赵普,因为赵普一直替他保守着这个惊天的秘密。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的赵光义才会主动向这个宿敌抛出橄榄枝,并且诚恳地道歉,随后又将他擢升。也正为此,赵光义才会向赵普发出试探:既然你给我看的这份盟约是“三传约”,那依你的意思皇位以后该怎么传?

  赵普回答得非常漂亮,既不失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立场,更是坚定地表明自己此刻绝对是赵光义的同盟。而且使赵光义非常满意,再度感动不已,所以忍不住跟赵普吐露了一句心里话:“朕几欲诛卿!”至此,这对多年的老冤家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既然两人都认为“三传约”是不合理的,那要怎么办?一个字—改!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金匮之盟”,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公之于众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独传约”。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原始内容被删掉了!

  半年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便联手展开了打击赵廷美的行动,直到将他至死。当然,出于利益的交换,赵光义不得不把自己的心腹、赵普的卢多逊出卖了,让他和赵廷美一起殉葬。

  综上所述,“金匮之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是经过改造的政治赝品。该盟约订于建隆二年,原始内容是“三传约”,目的是既保证国有长君,最后帝位又传回赵匡胤一系。而太平兴国六年公布的“金匮之盟”,则经过了赵光义和赵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动就是把“三传约”改成“独传约”,目的是既维护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保证赵光义帝位的一脉单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留守。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直到赵廷美...
· 奇葩皇帝赵匡胤:皇位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从出生那刻起就自带传奇色彩!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曾试骑一匹烈马,也不给马套上笼头,烈马跑到登上城楼的斜道上,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又曾在韩令坤博士的房中,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斗,他们就和赵匡胤竞相去捉麻雀,结果随后屋子就倒塌了。网络配图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
· 奇葩皇帝赵匡胤:皇位不传儿子传弟弟
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从出生那刻起就自带传奇色彩!网络配图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曾试骑一匹烈马,也不给马套上笼头,烈马跑到登上城楼的斜道上,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又曾在韩令坤博士的房中,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斗,他们就和赵匡胤竞相去捉麻雀,结果随后屋子就倒塌了。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
· 揭秘孝昭帝的皇位为何不传儿子传弟弟?
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北齐孝昭帝高演,而孝昭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看似简单实则令人匪夷所思的难题。图片来源于网络高演有一子高百年,那么高百年继承皇位本是顺理成章,但此时高演想到侄儿高殷年幼时无人扶持才让自己得此机遇登基,那高百年岂不是相同的境况,为避免悲剧重演,高演主动传位给权倾朝野的皇弟高湛,并书信一封希望高湛善待高百年。561年高湛即位,改元太宁,是为武成帝;564年高湛将其侄儿高百年虐杀,以绝后患。至此,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疑问已经无需再议,纵然孝昭帝良苦用心,也无法避免昏庸的高湛重蹈覆辙,兄弟间如此相似的即位历史令人唏嘘不已。孝昭帝高演幼时便才智超群,聪敏过人,很小就有成大器之量,其生母武明皇后很小就宠爱看重他。孝昭帝身长八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