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蜀国灭亡最根本的祸根是什么?败在了后勤补给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4
转发:0
评论:0
蜀国灭亡最根本的祸根是什么?败在了后勤补给上,东汉末年局势紊乱,汉室危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后来渐渐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今

  东汉末年局势紊乱,汉室危亡,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后来渐渐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蜀国灭亡最根本的祸根是什么?

  古代战争如果将领指挥能力差不多,后勤补给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后勤补给意味军士能否填饱肚子,更主要的是提振军心,如果肚子都吃不饱,哪个士兵愿意跟着军队打仗呢?不当逃兵就很不错了。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后勤补给困难。

网络配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唯独曹操能够胜出,统一整个北方,最关键的因素在哪里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曹操率先推广了“屯田制”。

  当时,军阀混战,互有胜负,在战术层面已经是打得焦头烂额,不分上下了,而在战略层面,却鲜有人像曹操那样深谋远虑。

  由于连年战争,各地农田都荒废,没有人种地,各诸侯的军队常常因为缺粮而捉襟见肘,河北袁绍、淮南袁术、徐州吕布、关中马超等,都曾因缺粮而导致本来能胜利的战役最终失败。

  曹操占据许昌之后,依靠中原土地肥沃的优势,调防部分士兵去开垦种植,当年便囤积了上百万斛粮食,从此军心稳定,交战时不再有缺粮的窘境,曹操也仅用了十年时间就统一了北方。

  到三国鼎立之时,曹操依照司马懿的提议,又继续扩大屯田规模,尤其在与吴、蜀接壤的边境线上,开垦大量农场,仅在关陇地区,就设有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多个垦殖基地,这些边境线上的“建设兵团”,通过五年、十年的休养生息,形成稳定的凝聚力。

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曹魏的屯田措施,在后来抵抗蜀军北伐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士们不再轮流戍边,而是扎根在此,“有恒产者有恒心”,防御外敌的士气普遍高涨。

  反观蜀国,在后勤补给方面极为落后:蜀国大军每次兵出祁山,都交通不便,诸葛亮纵有天才智慧,能制造木牛、流马,运送粮食,也远水解不了近渴!《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就是多次因为粮草问题,而丢失了大好战机,最后扼腕长叹。

  历来只有北方高地势南下征服南方,鲜有南方低地势北上打败北方的事例。

  地理位置决定了蜀国必败、魏国必胜:南方丘陵山川众多,后勤补给跟不上,长途跋涉就很困难。要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军从海拔只有 400米的四川盆地,满荷军械武器,一路往上,爬到海拔 3000米左右的甘肃青海境内,再往东进攻关中地区,是否有高原反应暂且不说,光是累就已经够呛了。何况是运送粮草,成本何其高也!国家财政无法长期支撑。而魏军在黄土高原上严阵以待,屯田已有数十年之久,粮草补给非常充足,人家吃饱喝足坐在家门口等着你来。

网络配图

  当然,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可能看不到这种现状。所以,蜀国要战胜魏国,只有速战速决,不停地骚扰偷袭,才有可能获得良机。诸葛孔明深知自己在世之时,大权在握,还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不顾劳民伤财,九伐中原,为的就是尽早解决蜀国的困境。而魏国司马懿也富有智慧,他深知对付蜀国,只需以逸待劳,依靠庞大的屯田基地,与蜀军打持久战、消耗战,多次按兵不动,逼得蜀军粮草耗尽,退回四川盆地。

  历史,终究是按照它既定的轨迹延续下去。

  蜀国最终败在了后勤补给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备入蜀错杀了张任却为何留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
俗话说“西蜀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众所周知人才凋零成为西蜀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早在杀张任时起就埋下了西川人士与西蜀刘氏离心离德的祸根。四川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战火纷飞,刀兵四起的东汉末年一度远离战火。刘璋虽然懦弱,却也能把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依靠的是两群人,文的靠以法正、许靖为首的一班谋士贤臣;武的仗着张任、李严、严颜为首的一班武将。对于刘备的入川,益州文武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文官以张松献地图为代表是热烈欢迎,刘皇叔的名望势力,雄才大略,对于有政治战略眼光的文人来说,更是“良木”,值得择而栖之。武将以张任为代表,从军人角度,只知道保家卫国,大摆“鸿门宴”强烈抵触刘备的入侵。“攻城其次,攻心为上”,刘备进占西川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理应用怀柔政策安抚益州文武之心。大概是因为庞统之死的刺激,亦或是对于自己的“仁义”在西川没有取得他所期望的那种回应,刘备充满了复仇心理,当泠苞诈降再次...
· 郑和七下西洋后勤补给探秘:供应是如何保障的?
郑和船队出海之后,除了库存食物,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每次航行长达二到三年,人数多达二万七八千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会不会挨饿?途经国家和地区的各种食物他们是否有福消受?为什么郑和的船队不曾面对哥伦布、麦哲伦船队曾有的败血症的威胁?也许这些问题都曾在你脑海中盘旋。郑和七下西洋如何完成后勤补给?曾随郑和远航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所附的敕书中,对郑和船队出洋饮食之准备有如下之记载:“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永乐十九年十月十六日”。然而,如此记述对长程航行的饮食并未绘出全貌,按盐、酱、油是烹调佐料,用以增加食物风味,茶、酒是嗜好性饮料,均非果腹的粮食,达不到营养所需,因此,料想尚应备有其他食物。详细考证史料发现,原来郑和远航前食物经过精心准备。牲畜家禽船上养...
·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蜀汉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忧外患,并不是因为谯周的劝谏,如果真要说误国的话,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误国的层次更重一些,笔者不是不尊重诸葛与姜维,毕竟诸葛与姜维忠心为国的事迹世人皆知,然而其六伐九出耗尽蜀汉的国力,误国之嫌非常大。很多人认为,蜀汉的地域狭小,不六伐九出怎么能够扩大蜀汉的土地呢?俗话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不妨将这个“人”讲成是民心如何?即使蜀汉地小民乏,但是只要蜀汉君臣民同心同德又怎么会被曹魏所灭呢?东吴抗曹,曹操强大,孙吴弱小,也没有把孙氏灭掉嘛。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偏安一隅,魏国是要伐的,但并不是如此频繁的伐,而是修内政,明得失,后待机而动,世人岂不知弱秦统一天下六国之故事,由此观之,诸葛、姜维穷兵黩武之误显而易见了,但是对于个人认为姜维和诸葛也尽人事尽臣职,只是不推崇其穷兵黩武的策略而已。很多认为谯周之谏违背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其实不然,谯周是忠君...
· 东汉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东汉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01227年,诸葛亮挥师北上,誓要一统中原。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封信,名叫《出师表》。其中有几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向西汉脱帽致敬,又向东汉吐口唾沫。他和刘备把东汉的灭亡归咎于“小人”,而给东汉准备好棺材板的,是桓、灵两位末代皇帝。一个千古名相,一个创业皇帝,真的这么想吗?恐怕未必吧。东汉灭亡、三国兴起的秘密他们都了然于胸,只是诸葛亮、刘备都不敢说而已。有些事可以做,但绝对不能说出口。曹操、刘备互称对方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东汉灭亡的秘密,从而掌握了拯救乱世的钥匙。02时间回到200年前。公元39年6月,光武帝刘秀在宫中来回踱步,盛夏的蝉鸣和燥热的空气也驱赶不走他心中的阴霾。复兴汉...
· 为什么说唐末民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前后历时25年,起义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在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兴起,与朝庭长期争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史称“庞勋起义”。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唐末的农民起义军中,以王灿,黄巢领导的军队,采用运动作战的方式,对政府军的围剿造成很大的不便,在运动中消灭围剿的军队。但是唐朝的灭亡主要是藩镇势力过大,农民起义军只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