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蓝色妖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花?是玫瑰花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9
转发:0
评论:0
蓝色妖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花?是玫瑰花吗,持续热销多年的“蓝色妖姬”是如今花卉市场当之无愧的宠儿,虽然卖家都宣称市场上

  持续热销多年的“蓝色妖姬”是如今花卉市场当之无愧的宠儿,虽然卖家都宣称市场上大部分的“蓝色妖姬”都是纯天然的,可惜事实上,市面上打着天然旗号的蓝色玫瑰,却全部都是通过染色而成,因为广泛培育并种植蓝色玫瑰的技术并没有成形,目前还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层面,远远达不到满足市场的程度。真正的蓝玫瑰早在2008年的日本东京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就已经一展芳容,这种玫瑰通过转基因技术,被植入了三色紫罗兰所含的一种能刺激蓝色素产生的基因,只是不同于蓝色妖姬的,真正的蓝玫瑰花瓣呈现一种淡淡的接近藕荷色的蓝色,清新典雅,不可方物。  

  蓝色妖姬

  美丽的蓝色花代表着温柔、美丽,以及充满神秘和灵气的大自然,更是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的象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蓝色的花如此珍贵,求而不得呢?

  简单地说,让花朵呈现蓝色有两个必要的因素——成因和条件。一方面,花卉本身要有蓝色基因,能够使植物合成显现蓝色的花青素;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能够使花青素显现出蓝色的条件。花青素物质决定了花卉的颜色,其中能够使得花朵呈现蓝色花青素的主要是翠雀素,而一般翠雀素要在碱性条件下才能显示蓝色。自然条件下的玫瑰花、郁金香等花卉,都只含有红色花青素而不含有翠雀素,并且植物液泡大部分呈低pH值,显酸性。  

  蓝色妖姬

  因此,科学家在培育蓝色花的过程中首先给玫瑰花植入能够合成翠雀素的蓝色基因——类黄酮3’5’羟化酶(F3’5’H),再改变玫瑰花细胞的液泡酸碱度性,使翠雀素能够显现出蓝色,同时通过RNA干扰技术减少玫瑰花中其它花色素的合成,使得表达出的蓝色色素不会被红色色素掩盖,接下来才是让蓝色在玫瑰花瓣中展现出来。这一系列的基因工程实验困难重重,仅改变玫瑰细胞中液泡的酸碱度,日本的育种公司就经历了十多年的实验。而且“转基因植株的再生”也不容易,这种玫瑰花的生存能力尤其脆弱,种种原因使得蓝色玫瑰“一花难求”。

  如今,花卉市场中蓝色妖姬的价格比普通玫瑰要高得多,但仍然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虽然在欧洲玫瑰和月季不好区分,但大部分国内市场使用的是经过工人长期杂交育种后,培育出的鲜花,花的颜色多,茎秆长的月季品种,去掉神秘的外衣,蓝色妖姬只是染了色的玫瑰花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族民俗白族的撒花秧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洱源县茈碧白族地区在夏插时流行一种叫“撒花秧”的活动。撒花秧是在农事最忙又最辛苦的栽种中途进行的。花秧(白语叫:“花纸”)是从整丘秧田里长出为数极少的两三株有别于其它的秧苗,拔秧时偶尔发现。花秧是整株或其中有两三片秧苗的边缘,镶着白里透黄的一道细细的颜色,显得独特、好看,当地白族赋予它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花秧”。清晨,男的拉田,女的拔秧。拔秧时无论老少青壮,若遇上花秧,预示着当年有好运气。拔到花秧后,找来几分硬币,用一小块红布或红线,将硬币包紧或扎牢在花秧的根部,再把花秧捆扎在整把秧的内层中心。从表面看,与其它秧把一模一样,混同于一筐秧把中,就连扎花秧本人也一时分辨不出到底是哪把了。约定俗成,这筐秧苗只许两到三把是扎有花秧的。撒秧的必须记住,这筐苗只能撒在同一丘田中,即当天插秧人数集中的大田里。中午,栽插开始了。劳作的人们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氛。此时,有人无意中拿到了那把花秧,拆开后,...
· 白族的长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
和各兄弟民族一样,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不但有着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且形式多样,门类齐全。诗歌、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各艺术门类都有着丰富的艺术积累,在世世代代白族人民中间广为流行,自古及今,常盛不衰。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山区半山区的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白族民歌绝大多数是七句或八句为一首的短歌,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
· 拉祜族的72路“打歌”究竟是怎样一种形式
双江拉祜族在漫长的与大自然抗挣中创造了悠远而鲜活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72路“打歌”。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拉祜族民间歌舞文化遗存之一。2002年以来,我县由民间自发组成拉祜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小组,通过不懈努力,共收集整理到了72个打歌套路,这些打歌套路目前已被省、市人民政府分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临沧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嘎克”是拉祜语,意为“打歌”,就是边跳舞边唱歌边演奏。双江拉祜族72种套路“打歌”有《大路歌》、《三角歌》等,每种套路的舞姿、步伐不同,合拍的演奏曲调各异。“打歌”,相传最初源于烤火——拉祜族喜爱狩猎,每次狩猎回来,全村人就围坐火塘边边吃猎物边烤火,大家有时伸左脚烤,有时伸右脚烤;有时烤正面,有时烤背面,有时烤侧面……慢慢的这些动作就被连贯起来成为了自己自娱自乐的舞蹈,后来拉祜人又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容纳到舞蹈中,如《...
· 当孔明灯替代了玫瑰花
再也不是玫瑰绽放的节日,平日招摇着的爱情宠物被迫退居二线,一盏一盏的孔明灯升起。中国人的传统情人节带来了香包、玉石、孔明灯、梳子,还有一些温软、古典的怀旧气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可能无法辨出的银河下许下一个“与子偕老”的誓言,而不是一声急促的“iloveyou”。当国学热烧到了情人节,七夕的含义也变得深刻起来。不管是虚热还是实热,当孔明灯与小香包代替了巧克力和玫瑰,我们至少有些回归的感觉―――无数个七月初七,我们的先人曾在月下海誓山盟,用最简单的方式让爱意蔓延。记得几年前,情人节对人们来说还是专属2月14的valentine[#]sday,即使大多数人并不知道valentine其实是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那个时候,在人潮涌动的解放碑,一把玫瑰、一盒巧克力、一场电影,一夜k歌就可以轻易成就一个快乐的情人节。娱乐场所的男女派对,传递纸条上看不见纪念valentine的虔诚的心。那个时候,中国的...
· 壮族铜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打击乐器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古代壮族,有相当高的冶铸水平,能铸造犀利的环首刀和剑矛等武器。特别善于制造铜鼓。据裴渊《广州记》和刘恂《岭表录异》说:壮族铜鼓有的“面阔丈余”,有的“厚(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花纹)”,制作极其精巧。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