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党锢之祸评价:汉朝再无良臣皆因此造成的影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6
转发:0
评论:0
党锢之祸评价:汉朝再无良臣皆因此造成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依仗皇上为非作歹的权贵和清廉的有识之士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依仗皇上为非作歹的权贵和清廉的有识之士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东汉党锢之祸就是其中之一。党锢之祸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由于宦官凭着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皇帝赋予自己的权利,欺压百姓、败坏社会,引起了朝内那些真正为国家和百姓考虑的士大夫的不满,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汉桓帝画像

  东汉末年的时候皇帝形同虚设,真正把权的是那些宦官和皇帝的亲戚们,仗着皇上给自己撑腰,他们大肆掠夺百姓们的土地和财产,并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在朝廷中去混淆是非,从上到下将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抱负、想真正为国家做点事的士大夫不仅得不到重用,还经常被宦官欺压,眼看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堪,这些士大夫毅然决然起身反抗,这便是党锢之祸的根本原因。

  党锢之祸原因是士大夫们的反抗引起了宦官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在士大夫获得了很多清廉人士和老百姓们的支持之后,恼羞成怒的宦官时不时在皇帝面前诽谤他们,将他们归为“党人”并进行严厉的制裁,甚至直接以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的罪名他们,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的发生。

  深究党锢之祸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年幼的皇帝无法掌控朝廷使得真正的大权落到了宦官和外戚的手中,为了的地位,宦官对反抗自己的人进行制压,这就造成了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的本质

  党锢之祸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宦官为了反抗自己的士大夫而进行的禁锢活动,在党锢之祸中,很多有识之士被强加莫须有的罪名,很多人还因此丧命,使得朝中再无可以独当一面的良臣。深究党锢之祸的本质,就是宦官为了的权利而对士大夫进行的欺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166年的时候,宦官执政,皇帝形同虚设,宦官和他们党羽的势力侵入到了民间百姓之中,大肆掠夺民间财产,引起了百姓和地方官员的极大不满。当时朝廷内有陈蕃、李膺等有识之士,他们不惧宦官的蛮横残暴,猛烈抨击宦官的行为,这使宦官极为愤怒,不断在皇帝面前诽谤士大夫,将士大夫称为“党人”,对党人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东汉一共有两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第一次的结果远没有第二次那么严重。第一次党锢之祸因为有外戚的帮助士大夫没有被赶尽杀绝,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又重新得到重用。而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灵帝听从宦官的一面之词,不仅下令杀了陈蕃,更是让大将军窦武无奈自杀,很多士大夫也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甚至被追杀,而那些曾经帮助过士大夫的人也难逃一劫,与他们交好的人也受到了牵连,整个朝廷岌岌可危。

  虽然两次党锢之祸的本质一样,都是宦官对士大夫的欺压,但他们造成的结果有所不同。第二次党锢之祸为东汉埋下了祸患,加速了汉王朝的灭亡。 

  党锢之祸的影响

  党锢之祸是指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为了欺压与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给他们强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使那些有识之士家破人亡的事件。东汉末年一共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在桓帝在位时期,这一时期虽然陈蕃等名士被宦官诬陷被免去官职,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影响并不是特别大。而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名士直接被而亡,他们的家人、朋友也没能逃脱灭族之祸。这两次党锢之祸直接使东汉政局动荡不堪,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可见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实在巨大。 

  汉桓帝画像

  党锢之祸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士大夫和与他们交好的人。忠臣陈蕃在党锢之祸中被杀,大将军窦武被迫自杀,而李膺等名士被发配后仍然没能逃过被追杀的命运,他们很多人或是死在了狱中,或是在半路被宦官的手下所杀害。党锢之祸结束后,与他们相关的人也受到牵连,他们不能再做官,他们的家人朋友也不能做官,朝廷上再没有有识之士说话的权利。

  两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对东汉改变最大的是朝廷上再没有可以主持大局的名臣,一味听信宦官的灵帝也不顾忠臣建议,这使得宦官更加为所欲为。他们大肆掠夺百姓的财产,最终引起民愤酿成黄巾之乱。黄巾之乱之后东汉的局势更加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最终东汉灭亡。 

  党锢之祸评价

  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末年,由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斗争引起,最终很多士大夫被致死,他们的家人朋友也受到了牵连,整个东汉的政治从此动荡不堪,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对于党锢之祸评价,历史上都是一边倒的批判宦官,为士大夫的遭遇抱不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党锢之祸进行了评价,他将宦官称为小人,对士大夫的遭遇深表同情,认为士大夫无法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所以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当时的政治情况,但由于他们反抗宦官,勇于向权贵提出挑战,受到宦官的报复,最终自己获罪,也让亲朋蒙受不白之冤,国家随之而亡,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后汉书》中也对党锢之祸进行了评价,跟司马迁不一样的是,《后汉书》作者范晔在书中更多的对士大夫进行了赞美,赞扬了他们清廉的品格和面对刚正不阿的态度,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情况进行了批判,认为正是由于当时朝廷内部的种种荒唐行为导致大批士大夫死于非命。

  后人也进行了一些党锢之祸评价,吕思勉对党锢之祸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大量的分析后,认为年幼皇帝无法掌权给了宦官极大的机会去禁锢士大夫,而年长后的皇帝只听信宦官一面之词,整天只想聚敛奢侈,让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有识之士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使得朝中再无忠良之人,这也就为将来汉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党锢之祸评价:汉朝再无良臣皆因此
党锢之祸原因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依仗皇上为非作歹的权贵和清廉的有识之士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东汉党锢之祸就是其中之一。党锢之祸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由于宦官凭着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皇帝赋予自己的权利,欺压百姓、败坏社会,引起了朝内那些真正为国家和百姓考虑的士大夫的不满,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汉桓帝画像东汉末年的时候皇帝形同虚设,真正把权的是那些宦官和皇帝的亲戚们,仗着皇上给自己撑腰,他们大肆掠夺百姓们的土地和财产,并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在朝廷中去混淆是非,从上到下将权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抱负、想真正为国家做点事的士大夫不仅得不到重用,还经常被宦官欺压,眼看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堪,这些士大夫毅然决然起身反抗,这便是党锢之祸的根本原因。党锢之祸原因是士大夫们的反抗引起了宦官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在士大夫获得了很多清廉人士和老百姓们的支持之后,恼羞成怒的宦官时不时在皇帝...
· 党锢之祸的影响是什么?党锢之祸造成哪些后果
东汉后期,有一批官僚、士人因出面反对宦官专政,被罢官禁锢,甚至株连杀害。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和帝以后,东汉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桓帝即位后,借用宦官之力,将长期把持朝政的外戚梁翼诛灭。此后宦官集团又起来操纵朝廷大权达30年之久。这些宦官,广树党羽,到处安插亲信,“兄弟姻戚,皆案州临郡”,而且放肆地搜刮百姓,虐害士民,被形容为“与盗贼无异”。这不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了人民强烈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们痛恨宦官垄断政权,影响到他们的禄位,一般士人也怨恨宦官广植亲私,而妨碍了他们的仕途。尤其使他们恐惧的是,宦官的残暴黑暗统治,加深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会严重威胁封建秩序,造成整个政权的覆亡。为了自身的利禄,也为了拯救阶级统治的危机,他们要求改变宦官专权的局面。当时,在首都洛阳的太学,有太学生3万人,是反对宦官集团的重要阵地。...
·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在东汉的时间位置示意图红色时间条:第一次党锢之祸黄色时间条:士人当政时期绿色时间条:第二次党锢之祸蓝色时间条:第二次党锢扩大化白色时间条:从第二次党锢部分解除到陈窦平反士人“党”的形成东汉桓帝、灵帝时,当权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如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太学生郭泰、贾彪、李膺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八顾指郭林宗、宗
·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
什么是党锢之祸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汉灵帝剧照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
· 东汉经历几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的时间
东汉末年共经历2次党锢之祸。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先帝刘备“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桓、灵二帝正是党锢之祸时的皇帝。1年代:第一次党锢之祸:延熹九年(166年),这一次事态没有扩大,次年改元永康,即大赦党人第二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167年-169年),因窦武等人欲诛灭宦官,事泄,处死数百人党锢再起:熹平五年(176年),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处死曹鸾。下诏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波及更多无辜者。2波及范围和人数:第一、二次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这里要提到一件事比较有名:党人张俭流亡途中,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