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的内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0
转发:0
评论:0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的内幕,开宝九年(976年)正月,赵匡胤颁布诏书,他将于四月起驾洛阳,去那里巡视参观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赵匡胤颁布诏书,他将于四月起驾洛阳,去那里巡视参观。当然了,赵匡胤的理由非常地合情合理:洛阳那里,有我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我要回乡祭祖。

  殊不知,对于这么一个理由,文武百官却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答案:不同意。

  在这些反对的人中,以起居郎李符的态度最为坚决,他一口气提出了八个困难,誓死要让皇帝收回成命。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续资治通鉴·卷十七》

  史书记载,面对李符这八个难题,赵匡胤的回答也是那三个字:不同意。

  要知道,在历史中的李符,是一个非常善于拍马屁、迎合上意的大臣,否则的话,他也不会成为赵匡胤的贴身管家,负责记录皇帝所有的言行(起居郎)。

  那么,为什么这位赵匡胤的死党,都要提反对意见呢?或者说,这位赵匡胤皇帝,他为什么非要一意孤行,谁的话也不听呢?

网络配图

  其实,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同年四月,在按照原定计划、在巩义祭拜了自己父亲后,赵匡胤终于说出了这个秘密:“朕意已决,迁都洛阳城。”

  此言一出,天下震惊,赵匡胤的心腹大臣、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立刻死谏道:“陛下万万不可,洛阳要啥没啥——一没粮,二没兵,而开封兵强马壮,势力更是根深蒂固,咱们为什么要仓促迁都洛阳城呢?”

  对于这番质疑,史书上对赵匡胤的回应记录,就四个字:上亦弗之。

  为什么不搭理你,因为赵匡胤在等一个人,一个真正需要提反对意见的人。

  这个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面见自己的哥哥后,赵光义从多方面的考虑出发,最后委婉地告诉自己的哥哥道:“仓促迁都,不太可行,且行且珍惜。”

  殊不知,面对弟弟的这番肺腑之言,赵匡胤却回答道:“迁都洛阳,只是权宜之计,早晚有一天,我要迁都长安。”

  要知道,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洗礼,长安比洛阳还要破旧不堪,因此更不可行,于是,赵光义马上撩袍跪倒,玩儿命叩首,希望皇帝收回这个成命。

  看见弟弟这样拼死觐见(叩头切谏),赵匡胤马上解释道:“我之所以要将都城西迁,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凭借险峻的地形来阻挡敌人,借此裁掉大量的军队,仿效周朝、汉朝的办法,来治理天下罢了。”

  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续资治通鉴.卷十七》

  请注意,在这里,赵匡胤一共说了两个问题:

  第一,打仗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人和”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唯有“地利”才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看来,赵匡胤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在一个根本无险可守的地方安家,只能雇佣大量的军队,这就产生了一个让宋朝一直苦不堪言的冗兵问题,可见赵匡胤的高瞻远瞩,以及解决这个办法的具体措施。

  好吧,既然那么的合情合理,那就开始迁都吧。

网络配图

  且慢,就在此时,在自己哥哥那得意的表情下,赵光义却慢慢地说出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此言一出,史称赵匡胤“不答”。赵匡胤为什么不答,或许,赵匡胤被这句话震住了,或许,赵匡胤觉得这句话“太幼稚”了,人家根本就不想答。

  再或者,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字面上解释,所谓的“在德不在险”,就是说“要重视德、重视民心,而不要依靠地利”。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通俗地解释,赵光义这是在教育自己的大哥,别老想着没用的地利,咱们要施仁政、揽民心,做到全民一心、共同抗战,到时候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咱们的江山就千秋永固了。

  这番言论,对吗?

  时至今日,每一个人都清楚无比,赵光义这是在说梦话,这就是他编制的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在德不在险,这句话根本就靠不住!

  但是,您想过没有,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不靠谱,赵匡胤的“在险不在德”,就真的正确吗?

  如今,咱们在讨论这件事情,在探讨这句“在德不在险”的时候,无非就是从四个方面出发:第一,政治;第二,经济;第三,文化;第四,军事。

  在这四个元素中,洛阳和长安占其一,而开封占其三,这样算的话,占据三个方面的开封,它的胜算还是蛮大的,然而,开封唯一没有占据的那个方面,就是洛阳和长安唯一占据的那个方面,则是一个王朝最要命的保障,这个方面就是军事。

  从军事防御上看,洛阳和长安确实优于开封,这两个地方群山围绕、易守难攻,还有虎牢关、函谷关、潼关等坚固的要塞,绝对是控制诸侯、之所,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王朝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都城。

  反观开封,这里四通八达,周围一马平川。虽然交通便利,但是周围没有任何的山川、要塞当做依靠。因此这里易攻难守,一旦敌人进攻这里,帝国就岌岌可危了。

  除此之外,自燕云十六州割给辽国后,开封就更加危险了,由于没有长城的保护,辽军一旦南下,他们的铁骑就将在华北平原上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而且只要渡过黄河,敌军就可以直接兵临开封城,开始恣意妄为地攻城了。

网络配图

  因此,开封城的军事方面的短板,就成为选择其为都城的一个明显劣势,而且终北宋的一生,这都是一个没法解决的难题。

  综上所述,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这是错误的;而赵匡胤的“在险不在德”,这才正确,可真是这样吗?

  如果地利真那么重要的话,那个曾经辉煌一世的汉朝,为什么亡国了?那个占据潼关要塞的唐朝,为什么也亡国了?那个在“难于上青天”的后蜀里天天醉生梦死、开怀畅饮的孟昶,他为什么也亡国了?

  上述这些朝代的首都,无论是洛阳、长安,还是成都,这些城市都比开封的地利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那么这些国家,为什么没有长治久安呢?

  所以,“在险不在德”这句话,就真的正确吗?

  那么,假设赵匡胤明白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换一种思维模式,如果你的国家拥有一个四代经营(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早已繁花似锦、车水马龙,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并成为无数人的梦想与骄傲时,突然有一天,君主却告诉你:“我们要搬家了,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地形不好,我们要去一座贫瘠的城市,然后从头开始建起。”

  听到这番话后,你会作何感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想要迁都洛阳?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有过迁都洛阳的提议,这一项提议最终因为大臣的强力反对而最终得以作罢。而此后短短的五个月后,宋太祖就离奇暴毙。这中间又有什么联系?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至死也想要迁都洛阳?
洛阳素有古都之称,在历史上洛阳也是九朝的古都。今天来跟随小编走进历史,来看一看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也要迁都洛阳呢?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有过迁都洛阳的提议,这一项提议最终因为大臣的强力反对而最终得以作罢。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网络配图这就是宋初的所谓“迁都之议”。如果是不太熟悉宋...
· 揭密历史:宋太祖为何想要迁都洛阳?
导读: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经有过迁都洛阳的提议,这一项提议最终因为大臣的强力反对而最终得以作罢。而此后短短的五个月后,宋太祖就离奇暴毙。这中间又有什么联系?网络配图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洛阳夹马营是太祖出生之地(时为后唐禁军兵营),也是他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民间一说其十二岁出游,另一说他曾在此生活二十余年),数十年戎马,一直难有机会故地重游。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传说太祖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太祖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
· 赵匡胤——迁都洛阳
赵匡胤在开宝九年一月下诏说,要在四月视察西京洛阳。说要顺便去他父亲的陵墓前祭拜,然后于西京洛阳南郊祭天。然而,大臣们都极力反对赵匡胤这样做。有个起居郎,也就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名叫李符,这个人平时非常会见风使舵,揣摩皇帝的心思,以求晋升,可是在皇帝这次西巡的决定上,他却是反对得最坚决的一个。这个李符向赵匡胤上书罗列了许多西巡的困难,说明西巡不可行。他说,西京洛阳那个地方如今萧条落后,百姓生活困难,宫殿没有修整过,郊祀的庙堂也没有进行修建,官署不完善,军粮不充实,没有军事施设,不安全,巡行洛阳,还需要诸多车马于酷暑的天气里进行扈从,所以不可去。李符上书说的这些事,不是没有道理,可是,赵匡胤并没有听从他的这个建议。一切话他都不想听,执意要巡视西京洛阳。也许是他心里太想念那个自己出生的地方了,那里留下了多少自己美好纯真的回忆!他最喜欢的就是童年的纯真,没有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于是,他依旧按...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迁都洛阳或者长安?
众所周知,宋朝时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而南宋则因为历史原因,首都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开封大家应该多少都了解,属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如果说初期定都开封还情有可原,那么统一中原后宋太祖为什么不迁都呢?这其实很让人费解,但也是有其历史原因。开封在战国时曾为魏都,当时叫大梁,后又改称汴州。隋朝开通的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汴梁则成为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颇具帝都风范。宋朝定都在此很大程度上由于其交通便利而且繁华。另外就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然后又以“禅让”形式取代后周,兵不血刃,实现了改朝换代。由于追随赵匡胤起家的文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