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93
转发:0
评论:0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黄帝祭祀古已有之,不止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同样祭祀黄帝,清代尤甚。清代为何

  黄帝祭祀古已有之,不止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同样祭祀黄帝,清代尤甚。清代为何祭祀黄帝,黄帝在清代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作为民族始祖的黄帝起于何时?

  拜祭黄帝究竟应该在陕西还是在河南?这一争议最近爆红网络,使得人们重新关注“拜祭黄帝”这个话题。其实,拜祭黄帝,自古有之。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中,不独汉族政权公祭黄帝,少数民族政权也从不缺席这一活动,其中清代尤甚。清代一方面承前朝之制,设黄帝神像于帝王庙中,皇帝多次亲临致祭;另一方面常派专员致祭黄帝陵寝,规格隆重,一般是三年一次,若遇特殊事由,随时致祭。那么问题来了,清朝为什么要隆而重之得祭祀黄帝呢?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

网络配图

  其实,在传统历史叙事中黄帝有多重面相:他既是神灵,乃五方上帝之一,又是肇启文明的人文初祖;既是开启帝系之始的人间帝王,又是擅长医学、纺织等各类发明创造的上古版爱迪生。然而,黄帝作为“华夏族始祖”却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晚近不断形成构建出来的。

  不少历史学者认为,黄帝作为汉民族始祖这一形象的发展形成并深入人心是在晚清。如孙隆基认为,将黄帝视为民族始祖并予以崇拜的做法,在中国自称“天下”的大一统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受到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寻求民族叙事的构建时,为民族竖立一位始祖才有意义。孙隆基将这种观念的来源追溯至王夫之。

  身逢明清易代的王夫之在《黄书》中反复强调严守民族疆界的重要性和正当性,其实严守民族疆界的实质即严守夷夏之防。他认为恰恰是黄帝界定了华夏的畛域,判别了夷夏,正是通过对黄帝的别样书写,隐微地表达了对满族统治朱明江山的不满。至于晚清,尤其是二十世纪之后,革命党出于“保种”与“排满”的需要,从这一思想资源出发,加以阐释发挥,最终确立了黄帝作为汉族始祖的形象。然而黄帝作为汉族始祖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辛亥革命之后,推翻满清政府的任务已经完成,出于团结各民族的需要,在官方的叙述中,黄帝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始祖,而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始祖。


  晚清之前,黄帝几乎不具有什么民族主义色彩,王夫之等学者的只言片语也难以形成太大的影响,清朝统治者祭祀黄帝丝毫不用难为情。但是不妨进一步追问,在清代的国家公祭中,黄帝既然不以民族始祖的形象出现,那么主要以哪种形象出现呢?

  首先,黄帝是作为历代帝王中的一员而出现的。明清之前有些朝代在祭天时会配祭黄帝在内的五帝,黄帝被视为五方上帝之一,是超越的神灵形象;但明清两代祭天时已不再以五帝从祀,而是将黄帝供奉于帝王庙中,与其他杰出帝王代表一同受祭,此时黄帝更多的是以历史人物的形象出现。到康熙年间,皇帝下令,除了那些历史上无恶不作的帝王外,其他帝王一律庙祀;乾隆皇帝更是将入祀的皇帝增加至一百八十八人。与黄帝同处一庙的,就不仅仅是杰出帝王代表了。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

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黄帝是作为“师”的形象出现的。《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在文华殿以东建传心殿,专门供奉“师”。有皇师、帝师、王师、周公、孔子,而轩辕氏(黄帝)在这里是作为三皇之一出现的,自然是皇师之一。

  其实,黄帝的这两种形象——“帝王”的形象与“师”的形象,包含了“治统”与“道统”两种文化资源,清代皇帝祭祀作为帝王的黄帝,实则是通过这种庄严的国家仪式与历史想象接续治统,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表明其自身是整个漫长皇帝谱系的延伸。在传统想象中,新政权对前朝帝王的公祭,是对历史的某种继承,更是帝王之德的宣示,最终形成政权的合法性。而清代皇帝祭祀作为老师形象的黄帝,则表明其对传统德性的尊重,对教化的重视,其潜台词是世俗帝王完全可以是道德之师,治统、道统可以合二为一。


清代为何祭祀黄帝?它在皇家祭祀中地位如何

网络配图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代虽然非常重视黄帝,但远远没有达到二十世纪人们对黄帝的崇拜热度。清代对黄帝的祭拜是隆重的,但又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隆重。

  在《清史稿•礼志》对帝王庙的描述中,黄帝并非名列第一,而是排在了伏羲与神农之后,这明显是采用了古代三皇的排列顺序。在清代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中,黄帝不一定是地位最出类拔萃的。我们比较现存清代祭祀黄帝的祭文与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等其他帝王的祭文,发现不少文辞类似,黄帝所享受的祭格并未比朱元璋高多少。清代皇帝在祭拜禹陵与明太祖陵时,都曾用过三跪九拜这一最高礼节,对黄帝的规格也绝无可能超过于此。在清代,帝王庙的规格也是渐渐升高的,最初庙宇的覆瓦只是青绿琉璃瓦,到乾隆年间重修才改成规格更高的黄瓦。因此庙中包括黄帝在内的诸位帝王,在清代统治者心中也并非一直就是至高无上的。作为“师”,黄帝也不是最杰出的。比如,康熙皇帝祭祀传心殿时,行二跪六拜之礼,而祭孔子庙庭时,则行三跪九拜之礼。

  当然,黄帝也不能等同于一般帝王。如明代建帝王庙时,就规定排在黄帝之前的伏羲和神农的神像不用冠冕,因当时尚无冠冕之制,而按此顺序黄帝则是第一位冠冕帝王。冠冕即文明,在明清历史叙事中,黄帝虽不是排位第一的帝王和老师,却在某种意义上是帝王中的文明初祖。所以,清代公祭中的黄帝没那么重要,但又没那么不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祭祀仪式中祭祀音乐
祭祀音乐往往就是在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在以前古代时期到现在的现代在祭祀祭礼中都会用到,在以前古代时期,祭祀音乐往往是和祈祷以及和天地沟通的一种语言和工具,在各种祭祀礼仪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祭祀音乐作为礼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用于祭祀不可或缺,追求的是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之中,祭祀中用乐包含了与祖先、神灵同乐的意味;在祭祀音乐中,既有演唱的形式,也有纯器乐演奏的形式,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器也成为人化的神器、神化的乐器,是为以音代言的教化工具。历史上的祭祀音乐有着极强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性,祭祀用乐的范围相当广泛,这是万物有灵原始宗教观念的深化与延续。音乐与祭祀活动的紧密结合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音乐文化生活中,祭祀音乐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在裴里岗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以至龙山时期的五台阳白文化、襄汾陶寺文化遗址中,都有乐器出...
· 清代皇帝祭祀用瓷
冬至到啦!传统上冬至半月是喜庆的节期,庆祝方式包括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贺礼、饮食等。《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清代皇帝祭祀仪式中均使用单色釉仿古瓷器,地坛及社稷坛用黄釉瓷、月夕坛用白釉瓷、朝日坛用红釉瓷,非常严格。请欣赏一组清代祭祀用瓷!
· 从新郑黄帝故里祭祀仪式论黄帝陵祭祀问题
一、黄帝互处重要活动史迹的论定黄帝,是4000多年前率领我中华民族由史前蒙昧时期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氏族部落的领袖人物,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现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这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就受到普遍认同。所以,西汉时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撰写的我国第二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中,开篇第一句就载明“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五帝中其余四帝,即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以及舜所传的帝禹,均为黄帝后裔。所以太史公司马迁在《五帝本纪》最后又写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还述及他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可见黄帝在上古时之中华大地上是有口皆碑,备受尊崇,因而其活动遗迹也甚多。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曾居轩辕之丘,邑于涿鹿之阿,崩殂后葬在桥山。这即为黄帝最重要的三处史迹。黄帝所居之轩辕之丘,据历代学者研究...
· 古今历代祭祀黄帝陵祭文
古今历代祭祀黄帝陵祭文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文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朕生后世,为民於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於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秦王祭文维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六月丁亥朔,越七日癸已,秦王敬遣左长史茅廷口,敢昭告於黄帝轩辕氏之陵曰:维帝继天立极,垂统保民;百王相承,万世永赖。钦承祖训,嗣守秦邦,奉命西畋,还经陵下。第以血礼未终,弗克躬祀,敬遣文臣,恭陈牲帛,祗告殿廷,惟帝歆格。尚享!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祭文维宣德元年,岁次丙午,二月...
· 古代祭祀文化中祭祀的食物都有哪些?
可以说民以食为天,在古代祭祀的时候自然也是离不开食物,古代时候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有祭天、祭先祖的两大分类,在祭祀所用的食物也称为祭品或供品,常见的古代祭祀食物往往会有肉、酒、糕点等。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