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官场“潜规则”:历史上庄子为什么不当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4
转发:0
评论:0
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网络配图其实,庄子是人不是神,他的德行、他的修为也并非一朝一夕精进到这样的地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天才,他离开娘肚子的第一声哭,也同平常的婴儿一样,而绝不可能是一首美妙的诗或者是一曲动听的歌。依我看,庄子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省识人生的玄机,恐怕有幸依赖于他自己仕途上挫折所提供的特殊契机。换句话讲,庄子与官场的种种瓜葛,恰好使得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超越了世态常情的羁绊,走向了“一是非而齐生死”的境界。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按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而不被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人与官场关系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自然本色还能保持几许,他的心灵自由还...

  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

网络配图

  其实,庄子是人不是神,他的德行、他的修为也并非一朝一夕精进到这样的地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天才,他离开娘肚子的第一声哭,也同平常的婴儿一样,而绝不可能是一首美妙的诗或者是一曲动听的歌。依我看,庄子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省识人生的玄机,恐怕有幸依赖于他自己仕途上挫折所提供的特殊契机。换句话讲,庄子与官场的种种瓜葛,恰好使得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超越了世态常情的羁绊,走向了“一是非而齐生死”的境界。

  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按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而不被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人与官场关系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自然本色还能保持几许,他的心灵自由还能留存多少。

  庄子、陶渊明等人与官场瓜葛比较少,他们的精神自由空间便相对宽阔一些,可以大白天睡懒觉,梦蝴蝶,“鼓盆而歌”;可以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可以“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王摩诘、李太白、苏东坡等人对于官帽比较热衷,老是幻想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角色,殷切期待着“天上掉馅饼”一类好事的发生,以便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因此,他们的心灵便难免要多受一些折磨,患得患失、自寻烦恼,“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了。

网络配图

  庄子的走运,我觉得正在于他仕途上的坎坷,因此而避免了“失足”的尴尬,摆脱了“沉沦”的危险。不管是出于养家糊口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的考虑,庄子他一开始也不怎么清高,不怎么潇洒,也曾涉足于仕途,在宋国蒙地当过一阵子“漆园吏”。这个管理漆园的官职,至多相当于今天小小的科长,不入流,没有品,收入不会太多,事情操心不少,典型的责任不轻,辛苦多多。庄子不愿当官,最初的动因,恐怕是嫌官职太小,只有办事的辛苦,没有吆五喝六的快乐。

  不过,问题又来了?押庄子嫌漆园吏官小位卑,有苦劳没功劳,所以撂挑子不干,似乎说得通,可是当楚国国君千里迢迢派遣专使恭请庄子去当宰相,庄子还是不干,这又是什么道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而名尊,职重而权大,应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显赫、最荣耀的仕途顶点吧。可是庄子居然不识抬举,表示只做烂泥塘里翻跟斗的小乌龟,不做那庙堂里面供瞻仰的大乌龟,三言两语谢绝了楚王的一番盛情。

庄子也不傻,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还不是让老虎一口吃了!范睢当年身为宰相,够厉害了吧,还不是被秦昭王用几句话便打发他送了命。连白起这样的功臣宿将,邯郸一战打得不好,自己的小命便莫名其妙给赔了进去。礼聘庄子的楚国,情况更是糟糕,做宰相的,下场大多都不是太妙。

网络配图

  在庄子身上,这种“材与不材”、不大不小的中官的机会一直没有出现,所以到后来他也就干脆完全杜绝了仕进的念头,“终身不仕,以快吾意”,以“游世”的立场与态度打发自己的生命,“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在绝对自由的精神王国中驰骋自己的天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就中国历史而言,或许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少了一个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官僚,而多了一位傲视千古、伟大不朽的思想大师。

  伟人就是有自己的智慧,如果或做其他人见有宰相可以做,早就高兴的忘乎所以,哪还有时间去想这个官职有多险恶,自己的性命保不保的住。庄子此举实属明智,在官场中混,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还不如寻一清幽之地,静心读书。反而换来了今日的千古留名,被万人所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庄子一生为什么不愿当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庄子的思想是后人们所推崇的思想,庄子的精神追求几乎后人们都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生境界,他所代表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完全与世俗脱离,追求心灵的一种自由,庄子是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所以至此来说,庄子的人生境界以及他的思想也是古往今来的许多读书人们所仰慕的,所效仿的。他的超凡脱俗,一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尚且还可以“游世”的处世态度,成了很多心中有志向的人们所追求的人生哲理,也是许多屡遭生活打磨的文人墨客在尴尬处境中能够治愈自己的最好精神慰藉。列举一些文人都可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庄子的思想体现,就比如说追求田园风光,把生活都寄托在这田园山水之中的陶渊明,或是来说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入了官场,吃了苦头,回过头来又发现庄子的这神奇奥秘是一种精神的港湾的李白,苏东坡等等,他们这些人殊途同归,都是被庄子的这份真理所吸引。其实,庄子为何...
· 古代官场传统潜规则:属下不贪领导反而不安?
下属贪污腐败,领导心安理得。这种逻辑,你一定无法理解,这是哪门子的混账领导?不是缺心眼,就是糊涂蛋,或者干脆就是缺心眼外加糊涂蛋!但千万别这么说,这些领导既不是缺心眼,也不是糊涂蛋,说出来都是些让你顶礼膜拜的伟大人物,如来佛祖、秦始皇、汉高祖、宋太祖、乾隆皇帝,还有俺老家那圪垯的县委书记,你能说他们都是缺心眼外加糊涂蛋吗?当然不是。如来佛祖,法力无边,明察秋毫,瞒天瞒地瞒神灵,也瞒不过如来佛祖的慧眼睛,可佛祖也心安理得地听任属下索贿受贿,有吴承恩老先生的白纸黑字为证。话说《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团,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难(第八十一难是在取经返回的路上),终于来到西天。因为没能按照潜规则向如来座下的两个大弟子阿难、迦叶送礼行贿,两“”暗中一使坏,就给了他们一批“无字真经”。取经团见最高领导人如来眼皮底下竟然也不正之风盛行,就义愤填膺地向如来检举揭发。本以为如来肯定会勃然大怒,严肃处理,没想...
· 解读官场传统潜规则:为何属下不贪领导不安
文章摘自《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7日作者:鸥鸟原题为《属下不贪,领导不安》下属贪污腐败,领导心安理得。这种逻辑,你一定无法理解,这是哪门子的混账领导?不是缺心眼,就是糊涂蛋,或者干脆就是缺心眼外加糊涂蛋!但千万别这么说,这些领导既不是缺心眼,也不是糊涂蛋,说出来都是些让你顶礼膜拜的伟大人物,如来佛祖、秦始皇、汉高祖、宋太祖、乾隆皇帝,还有俺老家那圪的县委书记,你能说他们都是缺心眼外加糊涂蛋吗?当然不是。如来佛祖,法力无边,明察秋毫,瞒天瞒地瞒神灵,也瞒不过如来佛祖的慧眼睛,可佛祖也心安理得地听任属下索贿受贿,有吴承恩老先生的白纸黑字为证。话说《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团,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难第八十一难是在取经返回的路上,终于来到西天。因为没能按照潜规则向如来座下的两个大弟子阿难、迦叶送礼行贿,两“”暗中一使坏,就给了他们一批“无字真经”。取经团见最高领导人如来眼皮底下竟然也不正之...
· 古代官场年龄潜规则:为何官员在年龄上造假?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网络配图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28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个28岁的青年干部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小文同志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文彦博家的六公子。谜底揭开,舆论哗然。门下省谏官苏辙、王觌在朝会上当面参劾一手操纵这项任命的中书侍郎,说他“非次进用文及甫”的动机是“欲(巴)结文彦博”。由此可见,从古代官
· 古代官场年龄潜规则:为何官员在年龄上造假?(图)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28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个28岁的青年干部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小文同志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文彦博家的六公子。谜底揭开,舆论哗然。门下省谏官苏辙、王觌在朝会上当面参劾一手操纵这项任命的中书侍郎,说他“非次进用文及甫”的动机是“欲(巴)结文彦博”。由此可见,从古代官员的年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