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7
转发:0
评论:0
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古代人过春节吗?从什么时代开始过春节的?春节都做些什么事?下面且听趣历史小编

  古代人过春节吗?从什么时代开始过春节的?春节都做些什么事?下面且听趣历史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古代人怎么过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古代人是怎么吃年夜饭的?往下接着看。

  古代人吃年夜饭吗?

  年前准备。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到了准备过年的时候了,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要祭灶,“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上西天。”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灶,人们供灶王已经供了2000多年,传说灶君老爷是原始社会管理火种的人,也有的说是炎帝、神农、苏吉利、张子郭等。给灶王爷上供的目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而祭灶用的就是关东糖。有一种说法是:关东糖是粘的,粘住灶君的嘴,上了天就什么也不说了。或者说他只说好话,甜话了。除糖以外,祭灶的时候还要预备清水、草粮,这是给灶王的马吃的。过去祭灶的时候不准妇女参加。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古代人开联欢晚会吗?古代人过春节有哪些活动?

  古代人开联欢晚会吗?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再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等。此外,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初一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续。比如,正月初二这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四),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北方在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古人春节习俗有哪些?

  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如送穷、开市等等。春节期间,古人还祭灶天、写对联、做豆腐、割年肉、磕头、耍球、跳猴等活动。当代许多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在除夕晚看春节联欢晚会,其实古代也有春节联欢晚会,只不过没有电视直播。古代,在春节期间,大街上会出现的队伍,且各朝代各地区都不一样:有的会演社戏,有的会舞龙舞狮,当戏曲逐渐占据人们主要的娱乐领域后,春节看戏就成了那场松散的“春晚”最热闹最受人欢迎的地方。这种,有的地方称其为“演春”。至于古代有钱的人家,就不用出去看戏了,他们会在自己家里搭戏台、邀请戏班子开锣。

  古代春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而元宵佳节,帝城不夜,各地春宵赏灯之会,猜灯谜、百戏杂陈,普天同庆。这些充满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风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人春节有哪些民族过?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道出了,古人过年的愉快心情;而清代诗人黄景仁的“千家笑语漏迟迟”说明春节在古代,就是老少一起狂欢的日子。

  总之,古代人虽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他们一样也得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这其实也是一场小规模的春运。从中可以看到,古人过春节的热情。我国古人从腊月准备开始,等到正月十五闹了花灯,年才算过完。在其乐融融的团圆气氛中,人们获得了身心的愉悦,重温着家庭的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不正是祥和欢乐的体现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山东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现在说到山东,一般都是指山东省,但古人所说的山东,包括现在的山东省,但又不止现在的山东省。那么古代的山东到底有多大,都包括哪里?第一种说法,以崤山(“崤”读“xiao”二声)为界,崤山以东,就是山东。崤山在哪?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面,崤山长约一百六十多公里,南有洛水。在春秋时期,崤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处在晋国与秦国的南端,往东就是东周王室所在地,以及郑国。谁控制崤山,谁就能掌握称霸的战略主动权。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未果,撤军。晋襄公当然不会放过半路设伏的机会,在崤山设伏,几乎全歼秦军。秦国三大名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成了晋国的俘虏,秦军向东扩张的战略严重受挫。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崤山以东地区,当然可以称为山东。到了战国时期,崤山又是秦国与韩国的边界线,秦国经常把位于崤山以东的韩、楚、赵、魏、齐、燕六国称为“山东六国”。在相关史籍如《商君书》、《韩...
· 解密:春节和除夕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习俗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传承,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而其中春节和除夕更是我们每年最重要的时候,虽然两个节日连在一起,却永远是我们所铭记的节日,但是很多人对春节和除夕还是很混淆,那么,春节和除夕有什么区别,春节和除夕的区别在哪里?欲知详情,请往下看。“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那大家知道除夕的习俗是什么吗?除夕有什么习俗吗?现在跟着火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除夕的习俗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
· 古人找老婆的技巧和现在有啥不一样?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找对象越来越困难,“剩男”和“剩女”越来越多,天天叫着找不到对象。最近一段时间,相亲类节目在电视上热播,一些嘉宾的出位言论,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也炒火了相亲类节目。信息社会,人们交往更加便捷,找对象却如此困难,那么,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解决终身大事的呢?古人找媳妇,规矩很多。首先是结婚的年龄,限制颇严。春秋时期,规定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就算进入了法定结婚年龄。但历史上不合礼仪要求的早婚现象相当普遍,以至于中央政府最后也听之任之,到宋代就有了“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其次,男女见面约会,规矩就更多了。年轻人自己到大街上找对象,肯定是不成的。《诗经-齐风-南山》里唱道:“娶妻如何之?匪媒不得!”也就是说,不能自由谈恋爱,必须要有媒人。《孟子-滕文公下》中也说:“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
· 即将春节,古人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即将就是春节,今年的春节是在2023年1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一,想必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上,但也有些人已经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等待春节的到来。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其历史是非常久远的,那么你知道古人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春节,也就是中国农历的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又被称为“过年”、“过大年”,现代人们将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是在古代,新年设定的日期是不一致的,因为历代历法不同,所以元日的日期也是不一样的,像是夏历的正月是在孟春,商历的正月是在冬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在冬十一月。而周朝,在宫廷之中,元日有祭祀、宴饮之仪,民间有喝春酒之俗。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秦历,这个时候的正月是在冬十月。汉朝初期是沿用秦历,不过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的时候,当时制定了《太初历》,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
· 京族人春节怎么过的?京族人的春节有什么活动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所属的历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的京族,普遍有过年节的习俗。过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节日习俗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自己的特色。除夕下午,全村到立有祖先牌位的哈亭祭祖。正月初一情晨,人们要拿香烛到井边祭祀,谓之"买新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正月十五日称为“过小年”,这天要用鸡、猪、鱼三牲再祭祖先。人们忌讳在正月初一、十五进门借火、借盐,否则就视为别人来把自家的钱财扯去。过了十五,年节活动全部结束。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