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你知道古人冬天都是穿什么御寒的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8
转发:0
评论:0
你知道古人冬天都是穿什么御寒的吗?,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

  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可见,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亵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古人为什么称御寒皮衣为“裘”?  《甲骨文字典》:裘,“象皮毛外露之衣”

  冬天穿皮衣,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出现。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条:“裘,《黄帝出军诀》曰:‘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另外还有“伏羲作裘”的说法。

  这些传说虽不可靠,但并非无稽之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裘”字,写作。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释:“象皮毛外露之衣,即‘裘’之本字。”古人为何称御寒皮衣为“裘”?在甲骨文的象形意会之中也能找到答案。在早期,比较讲究的御寒衣物,除了丝绵以外,主要是动物的毛皮。到周代,着裘装已成为贵族冬日常服。《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这种情况,《国风·豳风·七月》称:“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注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裘”,又称“皮裘”、“裘衣”、“毛裘”、“毳裘”,是用毛皮原料所制作御寒衣服的统称,早期制作时毛外皮内,“裘”的原始造型就反映了这一制作方法和穿法。清福格《听雨丛谈》“皮裘”条亦称:“古人衣裘,皆毳外革内,后世毳内之制,未考始于何时。本朝(清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袄皆向内也。”

  皮裘是一种最原始的服装,是古代北方人最普通的冬服,后来南方人也喜欢穿皮裘。清叶梦珠《阅世编》称:“自顺治以来,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缎绒价遂贱。”

  古人冬天穿“裘”有什么讲究?

  《明史·舆服志》:商贩仆役倡优“不许服用貂裘”

  古代的裘衣有比较粗劣的,也有非常讲究的,穷人富人的裘衣有天壤之别。《大金国志》记载:“至于衣服……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人)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絁绸。”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称:“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狐皮是古阿拉伯人眼里最好的御寒衣物。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领袖(哈里发)为了分辨出不同动物毛皮保暖性能的优劣,将几个容器灌满水,外面分别包裹上不同的毛皮,放在寒冷的室外过夜。第二天早上,其他的容器都结冰了,只有包裹着黑狐皮的容器例外。

  比狐皮更好的是貂皮,貂皮大衣为什么珍贵?除了貂皮获之不易,貂体形小,“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外,其保暖性更出色:“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貂皮还有保健作用,《天工开物》称:“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古代能着貂皮大皮的非富即贵,一般人是不允许着貂裘的,到明清时,官方舆服礼制仍有严格规定。《明史·舆服志三》:“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为禁止奢靡风气,清初一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不得穿貂裘。事实上,不只貂皮“限穿”,凡贵族着裘都不准平民穿着,如用水獭皮制成的“獭裘”,也是上等裘衣。据《辽史·道宗本纪》:辽朝廷,“诏夷离堇及副使之族并民如贱,不得服驼尼、水獭裘。”

  在中国古代,不同身份穿不同裘衣,不同场合穿的裘衣也有区别。清刘廷玑《在园杂志》称:“古裘,有五大裘:黼裘、良裘、功裘、亵裘、大裘,用黑羔皮为之。”这“五大裘”即是在五种场合穿的五种皮衣款式。其中的“亵裘”为加长款,是古人居家常穿的御寒皮衣,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论语·乡党》称:“亵裘,长,短右袂。”亵裘比较长,但两只袖子长短不一,人们习惯用右手,右袖短一些,以方便在家做事。古代有身份的人除了裘衣用料考究外,在搭配上也有讲究。如贵重的狐皮大衣配上廉价的羊皮袖子,即所谓“狐裘羔袖”,就会让人笑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古代御寒皮衣的毛一般向外,不可以直接着,要在裘外再罩上一层罩衣。罩衣又称“裼衣”,是古人穿皮装的标配。《论语·乡党》称:“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缁衣、素衣、黄衣都是裼衣,也就是说,穿紫羔裘衣外要穿黑色的裼衣,穿麂裘则搭配白色裼衣,如果是狐裘,裼衣就要搭配黄色的。东汉学者郑玄就此注称:“素衣麂裘,诸侯视朝之服。”

  用青色布帛为表、羔皮为里的冬衣则叫“青羔裘,这是秦汉时贵族的冬装。汉刘歆《杂记》记载,有人献弹棋,汉成帝十分高兴,“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而在先秦时,还流行用白色丝带,即“素丝”装饰皮衣缝。《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羔羊》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用素丝装饰的羔羊裘叫“英裘”,是一种精美的皮毛。

  古代民间冬天穿什么样的“裘”?

  《韩非子》:“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说法:“冬日麂裘,夏日葛衣。”《中国古代服饰辞典》释“麂裘”称,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装,鹿裘在当年并不是什么高档皮衣,与用葛草纤维织布制作的“葛衣”一样,都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这种皮衣又称“卉裘”。

  在早期,由于老百姓穿的裘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制作的,所以还叫“鹿皮裘”。这是一种简陋的裘服,是隐士或丧服用衣。《礼记·檀弓上》称:“鹿裘衡、长、祛。”唐孔颖达疏:“鹿裘者,亦小祥后也,为冬时吉凶衣,里皆有裘。”

  此外,羊皮也常被古人用来制作皮衣,称为“羊裘”。羊裘又称“羊皮裘”,是裘衣中较粗劣的一种,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同学叫严光,在刘秀当了皇帝后有意隐姓埋名回避,光武帝派人查找,有人在山东境内发现了他正披着羊裘在湖上冬钓。而用狗皮制作的御冬皮衣称为“狗裘”,古人眼中的羊裘与狗裘差不多。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称:“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羊皮制作的皮衣,如果是用小羊羔皮制作的“羔裘”就是高级冬装了。所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条称:“羊皮裘,母贱子贵。”

  古代裘衣的原料来自哪里?

  《后汉书·西域传》:“严国在奄菜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

  汉朝以后,制作裘衣特别是高级裘衣的原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匈奴、乌孙、罽宾、月氏、印度、安息、罗马等地输入的。其中,西域的康国、奄蔡、严国等更以出产优质皮货出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有外国学者因此称“丝绸之路”北道(今新疆境内)为“毛皮之路”。英国彼德·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书中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称:“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不断扩张的帝国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毛皮之路’。”

  汉朝时已有不少内地商家出售外来皮货,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当时交通便利的大都市一年能卖出狐皮、貂皮衣服上千件,羔羊皮裘上千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丝绸之路输入的毛皮货外,还有不少加工后的成衣进贡。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称:汉武帝天汉三年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用也。”吉光毛裘又叫“吉光裘”,用吉光毛制作。吉光是传说中的神马,其毛黄色,用以制裘,入水不湿,入火不燃,为西域特有,后来“吉光裘”成为极其珍贵裘服的代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冬天御寒穿什么衣服?选择的种类多种多样
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裘是皮衣,毛向外,所以《说文》在“表”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可见,贵族穿裘,在行礼或待客时要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饰的文采。这是因为兽毛外露,通体一个颜色,不好看。例如《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共(供)王祀天之服。”郑众注:“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所谓质,即朴实无华。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后来还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例如《吕氏春秋·分职》:“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zōu,邹)隅(屋角)有灶,是以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传·襄公十四年》:“右宰谷从而逃归,卫人将杀之。辞曰:‘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之。”谷是卫国大夫,卫献公逃往齐国,他先跟从逃亡,后来又回到卫...
· 中国高领毛衣在欧洲也火了,古人冬天穿什么衣服御寒?
现在我们还在秋天,所以衣服穿的还是比较薄的,不过保暖的高龄毛衣在欧洲已经火起来了,之前热水袋、电热毯这些也受到了欧洲的欢迎,如今又穿上了高龄毛衣。而要说现代冬天,怕冷的人们有棉大衣,羽绒服,高领毛衣等等衣物来御寒。那么在条件不是很好的古代,古人冬天穿什么衣服御寒?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古人冬天最常见的服装应该是裘,这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可以看到,另外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称“裘,皮衣也。”当然古代的裘衣是比较粗劣,也是非常讲究的。像是有些贵族使用的裘衣大部分都是貂鼠、青鼠、狐貂皮或羔皮制作而成的,而古人穿貂皮大皮的非富即贵,一般人是不被允许的。此外不同身份穿不同裘衣,不同场合上穿的裘衣也是有区别的。除了裘以外,袍、襺(同茧)也是御寒之服。袍原本是一种御寒的内衣,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袍,苞也;苞,内衣也”。古人最早的袍,就是指御寒的袍,期初的棉袍写作“棉袍”...
· 寒冬将至,古人冬天穿什么鞋子?
冬季选鞋子最首要的就是它的保暖程度,而保暖并不是只有棉花、毛绒等材料就可以的,还要防风。因此,现在的马靴、雪地靴等类型的鞋子在冬天是比较受欢迎的。那古人冬天一般穿什么鞋子?跟着小谱来了解了解吧。古人冬季穿的鞋子,阶层、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都会造成他们穿的鞋子的不同。古代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所穿的鞋子称为“舄”,冬天用皮、夏天用葛作为鞋面,其中葛布是特指用葛藤纤维绩纺而成的布。图源网络北方游牧民族则多穿靴子,样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其中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便于季御寒防水。在一些降雪非常多的地区,人们还会穿鞋套,是为了保护靴、鞋、袜免受雨雪侵蚀,入室即脱去鞋套。清朝时期,男人喜欢穿尖头鞋,冬天用建绒材料,还会特意将底加厚,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棉花并不是我们本土的作物,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
· 冬天天气这么冷:没有暖气的古人怎么御寒呢?
在中国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阶层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富人、达官贵族过寒冬爱穿狐裘和貂裘。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过冬也是一个问题,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呼吁南方也应该暖气。而在中国古代,经济水平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阶层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网络配图“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老人冬日里衣着单薄、心忧炭贱的情景。白居易另一首诗《问刘十九》写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描写的是当时相对富裕的人家,已经用上精致的手炉。穷人:出门穿短褐家里取暖用灶灰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
· 古代有没有秋裤?古代人冬天用什么来御寒?
相信很多朋友都像小编一样,天气一冷就赶紧把秋衣秋裤找出来穿在身上,这气温下降的太突然了,不多穿衣服可不行。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古代人会不会跟我们一样穿秋衣秋裤呢?他们的秋衣秋裤跟现在的一样吗?如果你对汉服感兴趣,一定知道古代的衣服与现代大有不同,不仅使用的面料不一样,版型也与现在天差地别。商周时期有一种胫衣,外表看起来就像是套在小腿上的布筒,用布带连接到腰部防止下滑。这种胫衣一般比较廉价,但有钱人家就算是里面的胫衣也是用昂贵的料子做的,所以有个词叫“纨绔子弟”,因为用丝织品制作的胫衣就被叫做“纨绔”。胫衣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暖的问题,但胫衣是开档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有裆的裤子,比如汉代的“裈”,裈属于内衣裤,有长也有短,穿在身上看起来像牛鼻子。古代的裤子看起来略显潦草,不过他们的上衣还是很保暖的!“裘”是古代最常见的保暖服饰,一般用动物毛皮制成,比如狐皮、虎皮、羊皮、熊皮等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