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鄗代之战中燕国参战人数真有60万吗?实际人数到底是多少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66
转发:0
评论:0
鄗代之战中燕国参战人数真有60万吗?实际人数到底是多少,我收集了一些关于资治通鉴的记载,关于此战人数的记载各个版本都不同,有十万、六

  我收集了一些关于资治通鉴的记载,关于此战人数的记载各个版本都不同,有十万、六十万甚至是百万的记载。那么此战爆发的前提条件是燕国君臣认为赵国精装尽死长平,以为有便宜可捞。既然说了赵国精装尽死长平,那么燕国此时攻赵,必是认为赵国军队人数不够,那么赵国长平之战的损失情况记载为死了十之七八的人,长平之战有四十五万赵军,相当于国内七八成的兵力,那么剩下二三成大概有十余万人到二十万人之间,而李牧的北方边防军常备军约有十余万之众,但北方边防军要防御匈奴侵袭,不可能全数征调,因此可能是抽调一部分北方边防军,再加上内地的军队以及临时征召的武装,总人数撑死十万不能再多。

  而燕国看赵国精装尽死,以为赵无人可用,由此可知燕国是打算以多欺少,以众击寡,因此我认为鲁仲连列传的十万燕军太少,无法对赵军形成强有力的人数优势,没有人数优势,燕国君臣伐赵必胜的自信从哪来的?可见燕军人数起码不应低于赵军的十万。但是赵国即便是长平之战这种举国动员的大战,也只有四十五万,燕国人口少于赵国,是不可能一下搬出六十万甚至百万之众,那样燕国根本吃不消。而且据其余记载,燕军攻赵时还在攻打齐国的聊城,那就是说如果燕国伐赵用六十万,那还有一支军队在打聊城,如此算来燕军总数不应低于七十万,这实在是太恐怖了。

  但是燕国军队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的话燕国君臣为何几乎众口一词坚信燕国必胜?上面几个版本有两个提到燕王说”以五伐一“,那就是将近五十万,也是不可能的。上面还有说"以三,可乎?”,这么算来燕军差不多三十余万左右。

  最后各个版本记载的结局都是燕国战败,被赵国包围了都城,由此可知此战的损失之大对燕国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只有当三十余万军队灰飞烟灭,燕国才会被包围都城,如果只是损失十万,像齐燕桓之战那样,那么燕国还不至于被反围国都。

  综上所述,燕军六十万可能性太小,如果六十万齐上阵,燕国都没人种田了,还打个毛仗。但燕国君臣又觉得赵国精装尽死长平,打算以多击寡,由此推算十万至十五万的兵力依然不足以对将近十万的赵军产生人数优势,加上后来战败竟被包围了都城,可知燕国起码损失了六七成的军队,因此我认为赵军十万,燕军三十余万是可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双方实际参战人数又是多少?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双方实际参战人数又是多少?赤壁之战,三国“三大战役”中最为出名的一场,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影响甚大。“孙刘联军”以远少于曹操军队的数量,击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赤壁一把大火,烧的曹操铩羽而归。此战之后,为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当时双方实际的参战人数究竟是多少?为何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呢?赤壁之战的参战双方是曹操的北方军队和顺孙权、刘备组成的“孙刘联盟”,其中曹操军队虽然号称八十万,但据历史统计,实际人数应该只有二十左右,孙刘联军大概五万人。这个人数差距还是很大的。此战的伤亡情况大致如下,其中曹操军队伤亡过半,但是多为当时的荆州降兵,自己的北方部队还是侥幸留下一些,“孙刘”方面伤亡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此战是以“孙刘联军”的大胜而告终。在赤壁之战发生之前,曹操刚刚平定北方,气势如虹,正打算一举南...
· 古代科好考吗?历代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多少?
古代科好考吗?历代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多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最后级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隋场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土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制度。宋代大部分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土科取土,并指定教材,模式变得死板。明、清时,贡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土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901年清政府废武举制,1905年停止科举。到此,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自隋唐至清末,大约考取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状元近千人。其中,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据有关学者统计,隋唐五代共录进士6000多人,宋约50000多人,辽、西夏、金约3000多人,元朝共录取...
· 进士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是多少?到底有多难考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现代很多人经常会提起来明进士太祖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清朝大概是历史上进士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实上做了相当大的改变,尤其是大量的满洲贵族是世袭的,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
· 揭秘崖山海战中双方的参战人数各有多少?
崖山海战,是指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历史少见的大规模海战,那么崖山海战的背景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1206年,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各部,建立蒙古并称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六年,宋朝未经充分的准备,即遣军收复原宋南京、东京、,被蒙古军击败。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元朝派兵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这也成为崖山海战的背景之一。元军在襄樊之战中大破宋军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德祐二年宋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称帝。自那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赴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将领向元朝称降。张世杰等人抢夺船只出海。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却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大病一场。左丞相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亲自前往占城,但后...
· 鄗代之战
背景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在邯郸之战中受到秦国军队进犯、围困其国都邯郸,需要魏、楚两国援军才能打退秦军。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入侵赵国获利。当时,燕王喜刚刚即位,于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派遣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刺探赵国虚实。回国后栗腹向燕王回报说赵国青壮年在长平之战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国名将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间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国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战争过程公元前251年,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六十万,战车二千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命令部将卿秦率一军攻打代城,而亲自率领主力攻打鄗城。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二十五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