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世纪建筑的完美之花——巴黎圣母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09
转发:0
评论:0
中世纪建筑的完美之花——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先河,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底层有3座并排的桃形大门,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内大厅可容纳9000人。

  从正面看,巴黎圣母院很庞大很壮观,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三个哥特式的大门,华丽而繁杂的雕塑;巨大的玫瑰窗,一片灰暗,看不出彩色玻璃来;没有轻盈的指向高空的尖塔,很突兀的建筑就到此封顶,好像没有完全建造完成,可能本来有尖塔,后来被破坏了或者倒塌了,也可能它就是建成这个样子,所以才会成为早期的哥特式建筑。

  与鼎盛时期的哥特式教堂相比,这座圣母院看起来建造还是比较简单的,外观简约质朴,从正面看起来,像是一堵厚重的墙,打仗时可以用来很好的防御。艺术发展早期才会如此简单而自信,充满热情活力。

  从后面看,如果是远景的话,巴黎圣母院倒有点小家碧玉般,掩映于一片苍翠和绿水之中。近看的话,建筑繁杂,为了支撑这个庞然大物需要一大堆力学上的东西,其中最典型的叫做飞扶壁,确实有种飞起来扶着墙壁的感觉。虽然看起来繁多复杂,但也建造得精巧细致。

  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是:屋顶、塔楼和扶壁,它们全都采用尖塔或尖状券作顶;门窗设计成狭长的尖拱形,墙壁较薄,采光很足。屋顶部位的构架是垂直向上而聚成的一束,所有大大小小的矢状尖塔与券肋,像一个个飞向天空的箭头,直线上升。内部的扶壁与矢拱,给人以轻盈、灵巧和宽敞的感觉,只要立定殿内,举目仰望,就会产生与建筑本身一起向上的腾空感,这正符合天主教所要求造成的,人们进入教堂似入天国一般的神秘性。它与过去罗马式那种教堂建筑绝然不同,后者给人以一种阴暗与沉重感,人的精神力量易受到压抑。当阳光透过左右两侧那些用红、紫、蓝、黄等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图案窗子时,室内光影交错,环境更显得变幻莫测,缥缈虚无,俨然身临超尘脱世的太虚幻境。玻璃彩色镶嵌窗上的图案都是宗教内容,其形象比一般祭坛画更富于幻想性。总之,教堂内的诸般魔力,信徒们是在家里无法感受得到的。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二)关于“哥特式”

  巴黎圣母院作为从罗马式到哥特式的过渡建筑,为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开创了新举,对后来哥特式教堂的建造有极大影响。因为巴黎圣母院才会有后来的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四大法国哥特式教堂。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因为雨果,也因为巴黎圣母院的简约自然。其他哥特式教堂富丽堂皇,太过于浓墨重彩了。

  12世纪起流行于法国的所谓“哥特式”建筑,其实是欧洲民族在政治经济上发达的一种象征,然而“哥特式”一词,在16世纪意大利人的观念中,却是对中世纪艺术样式的蔑称:拉丁语Cothic(即哥特),含有野蛮的意思。意大利文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张旗鼓地恢复古典文化,同时又批评了中世纪这种以尖削的矢状券拱为主要形式的建筑物,看来这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不过,这个名词现已普遍承认,它变成了12至15世纪时继罗马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的称呼。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当然它与哥特人也毫无瓜葛。

  哥特式教堂在建筑史上贡献巨大,它的造型艺术极具特色。首先,哥特式教堂极力追求高度上的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在地面仰望如此高度,仿佛仰望天国,有一种头晕目眩之感。

  其次,哥特式教堂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壁还是塔楼,都是越往上建造得越细,装饰越多,越轻巧玲珑。而且建筑的顶上都有锋利的、直指苍穹的小尖顶,这使整座教堂充满了向上的冲力,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米兰大教堂就是一簇尖顶的代表之作,远看像个晶簇,或者说更像一堆又细又长的刺,让人看了都有手被扎痛的幻觉。

  哥特式教堂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彩色玻璃窗。

  一小块一小块烧制好的彩色玻璃镶嵌在窗上,从外面看玻璃窗一片灰溜溜的,没什么特色,但从教堂里面,因为外面光线充足,教堂内部没什么东西照明,所以此时可以很清楚地欣赏彩色玻璃窗上的图案。在教堂里,彩色玻璃窗的图画就是一部无字的圣经,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息。

  (三)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的院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一座罗马时代的丘比特神殿,公园6世纪时建立了一座长方形教堂,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到了12世纪,长方形教堂已经破损不堪,1160年,当时的巴黎主教苏利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教堂,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1163年亲自奠基,启动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筑工程

  巴黎圣母院,英文名称为Notre Dame。,是圣母玛丽亚的意思。它是说圣母能够平静而宽宏地接受历史的辉煌和灾难。几百年来,它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场所。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同时,它也受到了“理性时代”人们的攻击;1789年大革命期间遭受了其历史上最严重的亵渎。到了1802年,拿破仑才又重新赋予巴黎圣母院宗教之职;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此加冕,仪式由七世教皇主持。

  历史成就了一座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巴黎圣母院,在这里,人们甚至能够触摸得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那些灰色房顶之间点缀着的青铜塑像,经过这许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变得一身铜绿,看起来依然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感。岁月碾过的痕迹,伴随着沧桑的面目和肃然的神态,巴黎圣母院依然在述说着自己的历史,巴黎的历史……

  恩格斯把这座圣母院赞之为“神圣的忘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黎圣母院
简介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NotreDamedeParis),正式名称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历史巴黎圣母院夜间一景巴黎圣母院正面的玫瑰窗前身圣母院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皇帝提庇留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在4世纪时这里修筑了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7世纪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时的建筑要素,或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
· 巴黎圣母院
剧情第一幕该剧设在1482年,吟游诗人葛林果(甘果瓦)在整剧中不仅是故事中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作为局外的讲述人。他开始讲述人类如何将历史书写在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上("LeTempsdesCathédrales",《大教堂时代》)。由克罗宾领导的无家可归的难民,在巴黎圣母院前乞求帮助和安居("LesSans-Papiers")。福罗诺,圣母院的大主教,命令国王箭士队长菲比斯驱逐难民。当士兵驱逐难民时菲比斯发现了美丽的艾丝美拉达,并且似乎被她迷住。艾丝美拉达向菲比斯讲述了她的身世、她作为吉普赛人的生活和她的梦想("Bohémienne")。菲比斯并没有逮捕她。克罗宾从艾丝美拉达八岁时其父母死后就一直照料她,告诉她她已不再是孩子,并且应该自己去寻求爱("Esmeralda,TuSais&quo...
· 《巴黎圣母院》小说讲的是什么故事巴黎圣母院小说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主要内容简介卡西莫多是一个弃婴,在复活节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卡西莫多日,在圣母院门口被人发现。由于相貌奇丑无比、面目狰狞,当时有许多人围观,却没有人愿意收养他。正巧弗洛罗经过,看见婴儿弃置在弃婴木架上,他立即想起了从小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可怜的弟弟,于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遂将婴儿抱走。弗洛罗决心将婴儿抚养长大。他为婴儿取名卡西莫多,将他收为养子,让他留在圣母院内做敲钟人。命运悲...
· 一部被教科书误解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唯有善于思考的读者才称得上读者,我的著作就是要题赠给善于思考的读者,不管你是谁,如果你边阅读边思索的话,我的作品就题赠给你。——雨果雨果希望他的读者善于思考,我想这就是我喜欢雨果的原因,善于引导读者的作家格局不会太随便,大文豪千万,可找到一个打动自己的作家却比大海捞针还难,特别是在一个追求量化,速读,附庸风雅的状态中。好在我比较幸运最终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道菜。提起雨果我最先想到的总会是这部《巴黎圣母院》,当然这不是雨果烹饪的最好的一道菜,事实上这道菜是他赶制的,前后矛盾,逻辑错误,这些毛病他都犯了,这道菜绝对称不上完美,但,我却爱死这道菜了,就像吃一道突然回家外婆临时烹饪的家常菜一样,历史上大部分逝去的伟大作家在未被封神之前,都是最好的大排档老板,店面永远是生意兴隆.比起后期的其他传世经典我更喜欢这部《巴黎圣母院》.不完美的深情胜于精雕细琢的佳肴.初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我只有十四五岁,...
· 最具爱情意义的完美建筑
泰姬陵,全称为“泰吉•玛哈尔陵”,又译泰姬玛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千米外的北方邦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殳?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誉为“完美建筑”。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这座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肩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教建筑中的代表作。泰姬陵于1631年开始动工,历时22年,每天动用2万役工。除了汇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还聘请了中东、地区的建筑师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国库(共耗费4000万卢比),导致了莫卧尔王朝的衷落。2007年7月7日,泰姬陵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好了,本期的世界吉尼斯纪录就介绍到这了,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我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