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30
转发:0
评论:0
什么是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原因,背景,以及评价,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

  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于当时乃是朝廷修缮儒学之所。

  历史背景

  东汉初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

  儒家思想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

  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时有名的儒家学派,皆为其在大学设一讲座,谓之学官。充学官者,并不只是《诗》、《书》、《易》、《礼》、《春秋》五经。然而,自此以后,儒家学说经政府的倡导,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越传越多,越传越繁琐。《汉书·儒林传赞》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藩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鉴于当时诸经分派分支太多,对经义的解释也各有差异的状况,宣帝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未央殿北藏秘书的地方)奏议,这成了封建政权第一套完整的法典。西汉末年,哀、平之际,儒家哲学内部发生经今,古文派之争,刘歆于皇家图书馆秘室中发现的古字体《春秋左氏传》、《毛诗》、《易礼》等在王莽时代被立为学官。自此以后,经今、古文二派斗争激烈,你消我长。

  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信东西结合起来,完成了东汉国教的形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谶与纬连称,是一种长期的发展结果。谶纬即总集过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质的预言,而用以解释一般性质的儒家经典,使那些预言与儒家经典相交织,使圣人的教条与神灵的启示合二为一。这样,圣经变成了天书,孔子就变成了神人。到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把西汉宣帝、东汉光武的法典和国教更加系统化,这就是所谓的“白虎观会议”。

  处理方式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当年冬十一月壬戌,章帝邀集名儒、诸王集于白虎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

  把谶纬学说和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进一步神学化,作为解释封建社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依据。

  会议成员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历史评价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 ,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清 曹寅 《哭东山修撰》诗:“辉煌白虎观,灭没青藜枝。”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石经》:“汉灵帝时,立‘五经’石碑於白虎观 ,蔡邕等为之校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虎观会议
背景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同时,由于汉光武帝把谶纬正式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之一,各家儒学学派对此意见并不一致,也同样需要中央政府出面将儒学和谶纬学结合起来,创建统一的思想标准,以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章帝建初四年(79年),按照议郎杨终的奏议,东汉中央政府决定仿西汉石渠阁会议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公开讨论儒学经典五经。过程当年冬十一月壬戌,章帝邀集名儒、诸王集于白虎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
· 白虎观会议的内容是什么?它又影响了哪些东西?
这个在历史上声名不显的白虎观会议,这个东汉汉章帝,他召集的这个会议,这是一个讨论儒家学术,儒家经典的一次学术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进一步的把一个忌讳之学和儒家的学说两个学说结合起来,使得它到了一个压服其他学说的地步。在这个会议中,确定了儒家它的学术地位的至高无上,也是巩固了汉朝,东汉这个王朝它在这读书人心目中的这个正统的地位。东汉刚刚才建国这些年,因为学术的风气实在是太过于严重。虽然说汉武帝在之前就已经独尊了儒术,但是因为时间过去了太久,其他学派的学说又渐渐的抬起了头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学说又是发展的是十分不同,多种多样的。就像是对这个已经被捧到了一个很高位置的儒家的来说,里面很多书本,很多书籍,很多经典都会解说成很多不一样的版本。这在当时的年代,在学术是十分的混乱不堪,也是十分的一个难以去评判,这使得皇帝在任用人的时候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总不知道什么人,什么样的基层的官员才是自己需要...
· 白虎观会议是在哪里召开的?会议成员有哪些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 一次拯救儒家思想号召的政治会议——白虎观会议
汉朝时期,随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一句见解,一时之间让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朝君主进行统治全国的有力武器。但是当时因为王莽建立新朝后对于国内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整改,所以除儒家思想外的其他文学代表也逐渐重新有了增长的势头。学术繁杂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分歧产生,所以要想的统治当权者必须选取一种学术加以推崇,而汉章帝建国后就召集全国各地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在白虎观中就学术问题进行了一次探讨,因为这次讨论对于后来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这也被后人称之为白虎观会议。如今社会中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很丰富的年代,谈诗作画都很自由,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我们也是抱着既敬又远的态度。但是在中国曾经的文学发展中,儒家思想并不是唯一一种文学代表,而是由于“独尊儒术”口号的提出这才有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东汉初期,当时的经学代表和曾经的文化见解有了一定的冲突,各个门派因为学习文化和传教师父的不同,使得他们之间...
· 白虎观会议对于两汉经学有什么作用?具体是哪些
东汉初年(公元79年)举行的白虎观会议就是一个官方举行的妄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的效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一书。《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根底,开端完成了经学的共同。东汉末年,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自成一家之言。郑玄以古文经学为根底,但又能吸收今文经学中的长处,态度谨慎,脚踏实地,无征不信,然后超过了前人。自此今后郑学兴盛,这不只标志着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完结,也标志着汉代经学的衰亡,之后今文经学也随之消失。汉朝是经学最为兴盛的年代,朝野内外吟诵经文蔚然成风,《汉书·韦贤传》引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汉朝的“以经义决狱”是汉朝经学与王朝政治相结合的一大特征,也是汉朝经学茂盛的一大标志。儒生经过司法实践并官学私学教育,推陈出新,把经学思维深深的植入了一般民众之中。魏晋南北朝经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