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说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37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说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大中之治是唐宣宗在位期间由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而使本

  大中之治是唐宣宗在位期间由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而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称为“大中之治”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但是“大中之治”也是晚唐最后一抹灿烂的晚霞。

  唐宣宗李忱曾经被视为智障人士,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在武宗在位期间他一直扮演一个傻子的角色,生怕被武宗发现一丝疑迹而被杀,直到武宗去世。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春天,武宗李瀍病危,朝野人心惶惶。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光王回到了长安。这个命运多蹇、九死一生的光王,这个早已被世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光王,终于在宦官仇公武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

  不久,他就在仇公武等人的拥戴下登上帝位,原本宦官们想着的是立一个傻子当傀儡的,光王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人选。在皇太叔李忱接见文武百官的仪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脸上一直荡漾着一个笑容,一个心花怒放的笑容,但是事实上他错了。

  不出人们所料,新君李忱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开始全面清算会昌政治。隐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要迫不及待地将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彻底推翻。首当其冲者,就是武宗一朝的代表人物李德裕及其党人,清算党争之徒。

  后人之所以把大中时代誉为“小贞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宣宗李忱时时刻刻把太宗李世民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立志成为一个自律和勤政的明君。登基不久,李忱便命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每天政务之余,便站在屏风前逐字逐句地阅读。此外,他还命翰林学士令狐綯每天朗读太宗所撰的《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便让令狐綯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

  还有两件事,也足以证明宣宗的勤政确实非一般君主可比。一个是制约宦官,还有那便是收复河湟。

  事实上对于宦官,在他之前的数位唐朝天子已经被宦官玩弄于鼓掌之间,所以对于他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他也想过剪除宦官的想法。有一次, 宣宗问宰相令狐綯。他希望令狐綯能拿出一个诛除宦官的计划,可让他大失所望的是——令狐綯的反应居然和之前询问韦澳如出一辙。

  令狐綯呈上秘奏,说:“只要宦官犯罪的时候不要赦免,职务出缺的时候不要递补,日子一久,也就自然淘汰,终归于消灭了。”宣宗拿到奏疏的时候,唯一的反应就是苦笑。于是剪除宦官的计划只能搁浅。

  不过,虽然宣宗没机会对付宦官,但是另一方面,宦官在宣宗李忱强大的威慑力面前,实际上也是颇为忌惮的——在整个大中时代的十三年里,宦官集团一直比较收敛,始终不敢兴风作浪,既没有干预朝政的胆量,也没有干预朝政的机会。

  宣宗在位期间,除了以强硬手腕消灭党争,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之外,还有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不可不提。那就是河湟的收复。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河湟地区(甘肃及青海东部)已经在吐蕃人的手中沦陷了近一百年之久。玄宗之后的李唐天子们虽然不乏收复河湟的志向,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藩镇之乱连年不绝,朝廷不得不屡屡用兵,加之朝政又被党争和阉祸搞得乌烟瘴气,使得李唐王朝自顾尚且不暇,更不可能腾出手去收复失地。

  大中三年,一个叫张义潮的平民将收复了原本由吐蕃控制的三州七关,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二月,张义潮将沙州光复的消息送到了唐朝随后,张义潮开始招募军队,训练士卒,并主动出击吐蕃。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义潮便以所向披靡之势,先后收复河湟失地,大中五年十月末,张义潮让他的哥哥张义泽奉上十一州(包括沙州)的地图和簿籍入朝觐见。

  至此,沦陷了一百年的河湟失地终于全部光复,回归大唐版图。

  大中时代,大唐帝国虽然称不上是什么太平盛世,但起码算是一个相对安定的小康之局。这在混乱不堪的中晚唐历史上,已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尽管“大中之治”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了大唐王朝江河日下的衰亡之势,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它走向崩溃的历史宿命

  引用史料《唐鉴》中的一句话吧:“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王朝最后的挽歌!为什么说“大中之政”是唐朝的回光返照?
唐王朝最后的挽歌!为什么说“大中之政”是唐朝的回光返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唐朝的中晚期,唐朝皇帝的宝座对于李氏皇子来说,不再是一个令人垂涎的位置,因为当上皇帝之后,等待着的极有可能是“提线木偶”般的命运。历史上中晚唐时期的皇帝,近乎都是由宦官拥立,并且有诸多皇帝为此命丧于宦官之手。由此可见,这段历史时期当皇帝,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苦的差事。但在这样危急关头,往往也是出明君英主辈出的时候,历史上的唐宣宗李忱便是其中之一。历史上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唐朝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在于,李忱在位期间,在对内以及对外事务的处理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对内李忱彻底结束了一直困扰朝政的朋党问题,并且极力遏制宦官的权势,对外李忱则收复了大量的失地。并且,李忱同大多数唐朝皇也不一样,其执政期间崇尚节俭,讲求与民休养生息,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则为“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可是,李忱在位期...
· 大中之治
参考文献
· 大中之治发生在什么时候?大中之治的内容介绍
大中之治是唐代后期出现的一次难得的清明盛世,大中之治的主要缔造者是唐宣宗,所以大中之治的时间跟唐宣宗在位的时间有关系。唐宣宗李忱是唐代的第16位皇帝,他从846就开始执掌唐朝政权,直到859年他去世,在这13年中,就是大中之治出现的时间段。由此可以看出来大中之治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从会昌六年也就是公元864年一直到大中13年也就是公元859年,一共经历了13年的时间,而唐宣宗李忱能在其位的13年中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也算是难能可贵了,总的来说大中之治的时间这个问题后代历史学家没有太多异议,认为大中之治具体的时间段就是唐宣宗李忱在位的时间段。大宗之治出现在唐朝后期,也是在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二王八司马事件打击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其实大中之治出现的时间非常碰巧,因为当时唐宣宗李忱的父亲刚刚去世,整个唐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诸位大臣为了保住唐朝的命脉也不顾什么礼法和宗教直接把唐宣宗李忱推上了帝位。大...
· 为什么说明朝的“弘治中兴”只是回光返照?
一个朝代中所谓的“中兴”,指的是国家原已在下坡路上,国势渐衰,但通过实行积极的改革和英明的政策,使国家形势重新有所好转,国力有所增长。明朝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朝代,有过太平盛世,有过风雨飘摇,也有过力挽狂澜的中兴,比如明孝宗弘治朝,明神宗万历朝。出生卑微明孝宗,名朱祐樘,生于1470年,年号弘治,这时离朱元璋开国已经约100年了,相比明朝276年的历史,算是接近中期了。他是明朝第9位皇帝,祖父是明朝唯一在御驾亲征时被少数民族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父亲是明朝唯一有恋母情结的明宪宗朱见深,而自己也有一个唯一,那就是不同于其他皇帝有三宫六院,自己独宠皇后,一辈子只守着一个女人,犹如民间夫妻,可谓祖孙三代都“扬名”了。经过祖父时期的“土木之变”,国力消耗巨大,明朝从此由盛转衰,而明宪宗资质平庸,并非中兴之主,轮到朱祐樘继位,情况却有了积极的变化。由于孝宗是父亲临幸一名纪氏宫女所生,地位明显比不上其他皇后...
· 谁是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为何说他的继位过程是十分特殊的?
唐宣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在唐朝的二十位皇帝中,诞生了很多英明神武的皇帝,比如说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国力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建立者唐玄宗李隆基。这些都是做出了显赫功绩的一代明君。但是在唐朝末期,有一位开创了“大中之治”的皇帝唐宣宗李忱,他的继位过程却是十分特殊的,他并不是以太子的名义继承帝位的,而是以“皇太叔”这样一个罕见的身份成为皇帝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唐宣宗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唐宣宗剧照唐宣宗生于公元810年,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也是唐穆宗李恒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三个皇帝的叔叔。应该说他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但是或许他的母亲郑氏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宫女的关系,他自十分沉默,甚至有些木纳和愚笨,跟其他的皇族成员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很多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傻子,没有正常人的智力。于是他在宫中经常被人取笑嘲弄。但是到了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