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古代人秋天为什么要斗蛐蛐?一只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头耕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24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古代人秋天为什么要斗蛐蛐?一只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头耕牛,斗蛐蛐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搏戏,顾名思义就是将两只蟋蟀放在坛内打斗的把戏,中

  斗蛐蛐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搏戏,顾名思义就是将两只蟋蟀放在坛内打斗的把戏,中原各个省份都曾十分流行。蟋蟀是秋虫,寿命仅有百日,因此斗蛐蛐大多在秋日进行,在中华千年的历史中,斗蛐蛐从市井游戏逐渐变成王公贵族的消遣,又到如今变成一种赌博性质的比赛,中国人对于斗蛐蛐的热爱原来从来未曾消减。

  斗蛐蛐的主角当然是蟋蟀,蟋蟀是中国三大鸣虫之一,素来被民间市井所喜。随着社会赏玩鸣虫渐成风尚,蟋蟀这种破坏庄稼的害虫反而变得价值不菲,像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等知名的蟋蟀品种在古时候是千金难求的。

  起初古人玩蛐蛐多是寓意于物,文人雅士多半以蛐蛐题词作画。而斗蛐蛐的出现则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民间人士好赌成性,斗蛐蛐是当时很主流的赌博手段。到了唐朝,斗蛐蛐已经不再是赌徒的专属了,如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的市井文化。

  随着斗蛐蛐越来越风靡,人们对于蛐蛐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蟋蟀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唯有山东出品的最为优质,尤其是山东宁津蟋蟀与山东宁阳蟋蟀更是声名远扬,以个头大、性情烈、善斗凶狠著称。在斗蛐蛐成为皇家贵族的娱乐之后,山东蟋蟀更成为万中无一的贡品,一只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头耕牛。

  斗蛐蛐在宋朝开始流行,宋朝的杭州城蛐蛐之风盛极一时。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杭州宋人极喜养斗蟋蟀,街上专有蟋蟀市场,很多闲汉以驯养蟋蟀为生反而得享富贵。不仅如此,斗蛐蛐还从民间进入了宫中,上到皇帝,下至文武官员都沉迷此道,玩物丧志,置国事于不顾。

  宋朝的亡国宰相贾似道被后人称为“蛐蛐宰相”,贾似道在蒙古人围攻襄阳时还在陪着群妾斗蛐蛐玩乐,置国事于不顾,反而上书欺瞒皇帝,最终害得大宋江山沦落元人手中。贾似道为了斗蛐蛐还著作了《促织经》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从各方各面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是后世流行的“蟋蟀学”的雏形。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蛐蛐宰相,还有蟋蟀皇帝,他就是创造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执政时,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不过处理公务之余朱瞻基酷爱斗蛐蛐,还多次一掷千金,遣人去江南收集好蛐蛐。一位皇帝也有此爱好,难免有游手好闲之嫌,不过史实证明朱瞻基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宣德皇帝的事迹在后世流传甚广,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讲的就是宣德年间宫中风靡斗蛐蛐,民间酷吏为了取乐皇帝,对百姓施以重压的故事。为了捉到上等的蛐蛐,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一个书生的儿子为了爹爹不受罚,在梦中化为蛐蛐一年在宫中取乐皇帝,最终一家人飞黄腾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蛐蛐皇帝”朱瞻基的故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瞻基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不知如果大家有机会穿越到古代,最想成为什么身份的人呢?相信一定有不少人都希望成为皇帝吧!的确,皇帝不仅仅是九五之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更关键的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事,没有任何人能够干涉他的权利。其实不然,古代皇帝也受到了颇多限制,不仅仅不能够随意的出入宫廷,甚至还不能够拥有自己的小癖好,否则就会被众人骂的体无完肤,也会成为大家心中的昏君!此话怎讲?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蛐蛐皇帝”的故事吧!其实“蛐蛐皇帝”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他是一位好皇帝,你自己的父亲一起共同创造了仁宣之治,以仁政治理天下,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一时之间被交口称赞。不过我们如果经常阅读明代史书,就会发现,其实这位蛐蛐皇帝的名声并不好,甚至有一些大臣在形容他时,会把他比作昏君朱厚照!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人都贪玩,算得上是...
· 宣德皇帝:朕不是蛐蛐皇帝朕是一名文艺男青年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庙号宣宗。提起明宣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说“促织天子”,就一定再耳熟不过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宣德是宣宗的年号,显然这位皇帝爱促织(蛐蛐,蟋蟀)是出了名的。除了“斗蛐蛐”这个众所周知的小爱好,朱瞻基还有鲜为人知的高雅兴趣——爱文艺,不能不说,其实他是名文艺男青年。网络配图据说,朱瞻基出生后,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看到这个孙子,觉得长得非常像自己,一脸英气,于是高兴异常,百般疼爱。等朱棣当上皇帝,更是刻意栽培朱瞻基,不仅指派著名的文臣——姚广孝担任他的老师,还亲自教导他,带他出外打猎、军事视察,就连远征漠北,都把孙子带到身边,让他了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培养他的尚武精神。坊间流行一种说法,朱棣之所以把皇位传给他不太喜欢的朱高炽,正是因为孙子朱瞻基的原因。不管这说法靠不靠谱,反正因为朱棣的精...
· 苏小小的墓为什么在西湖
苏小小墓,即慕才亭,位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苏小小,六朝南齐时歌妓。家住钱塘。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常坐油壁香车,年二十三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后人于墓上覆建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为什么苏小小作为一个历史难以考证的人物,她的坟墓会在西湖湖畔呢?在杭州西湖边有很多历史人物的坟墓,有高僧、名士,也有诗人、名妓,其中在满植梅花的小孤山上,有西泠桥,桥边有两座坟墓,一座是历史名妓苏小小的,另一座是清末民初的和尚苏曼殊的。苏小小,生平无详考,相传是南齐时钱塘名妓,年十九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之坞。历史常常简单到一句话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白居易老先生看样子也是个风流种子。“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前有石碑,题曰:钱塘苏小小之墓。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
· 秋天为什么大雁往南飞?
大雁是有名的候鸟,它们的老家是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什么昆虫,蠕虫和植物种子都不见了,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在旅途中雁群的行动是很有规律的,多半由有经验的老雁做领导,在前面带队,其余的在后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飞行。它们边飞边叫,常常不停地发出“伊呵,伊呵”的叫声。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地休息空隙,以节省自己的体力。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队伍。大雁从北方一路飞来,历经千山万水,大约...
· 古代人为什么孝顺?
在很多的古典名著里,就描述了很多古代人对孝顺的重视,例如三国演义里面徐庶老母被曹操所抓,只得离开刘备亲自去救。李逵遇到“假李逵”李鬼,本来打算取其姓名,因为对方说有80老母要养,李逵不仅对其赞赏,还给与钱财。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以孝治国”,孝一直是统治者所提倡的。古代人孝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1、社会文化背景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是宗法社会,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将“孝”看做个人品德的最高水准。而孔子也大力提倡孝道。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制度,将孝道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孝的社会地位一下子被无限拔高。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古代家庭结构以大家庭为主,几代同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情况下,孝顺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维护家庭和谐、促进家族繁荣的重要手段。2、生存与繁衍的需要提高生存概率:古代生存条件艰难,讲孝有利于人类抱团提高存活概率。子女照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