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太子案的背景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31
转发:0
评论:0
太子案的背景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殉国,太子及二王不知所踪。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殉国,太子及二王不知所踪。

  虽然北中国在崇祯年间烽火连天,灾荒连年,满清不时入寇,但是以江南为代表的南中国,却并未遭受连年的战火,加上明代的轻工商税和江南士大夫以免税、抗税为己任的作为,江南确是一片繁华。谁来主宰这半壁江山?是作为陪都的南京众大臣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

  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崇祯帝亡,太子应继位;太子不在,应是其他皇子继位。崇祯帝的太子和二王子均沦落北方不知所终,立子不行;那么,立皇帝的侄子(嘉靖皇帝就是以弘治皇帝的侄子身份过继给弘治皇帝才继承皇位,虽然,他一直不认可侄子过继的身份,才闹出了“大礼议”),不巧的是崇祯皇帝没有亲侄子,唯一的哥哥天启皇帝没有儿子,皇帝的位子才在十七年前落到了他的头上;那么,该立皇帝的亲兄弟,然而崇祯帝是泰昌皇帝的儿子,仅有一位哥哥,也就是天启皇帝,已经亡故;那么,立皇帝的堂兄弟,还真有一个,这个人就是福王朱由崧,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来帝位又重新回到万历皇帝那里,是这样一个逻辑:崇祯帝无子(至少在当时的南京无子),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应该是崇祯帝的亲兄弟;崇祯帝无亲兄弟,自然当是崇祯帝的堂兄弟,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其他孙子。

  当时,万历皇帝的还有好几个儿子在世(其中就有后来永历皇帝的父亲桂王朱常瀛),但是叔叔从侄子处继承皇位,毕竟不如“兄终弟及”来得名正言顺。

  后世一直认为是贤王的潞王朱常淓,其实是万历皇帝的侄子,万历皇帝弟弟的儿子。根据封建社会的继承法,根本不可能轮到他。后世如是认为,只能是东林党人的战的结果了。在万历皇帝一系尚有儿子的情况下,比如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当时均在世,要迎立璐王朱常淓为皇帝,也真是难为东林党人能想的出计策了。

  东林党人作为明末最为凶悍的士大夫朋党,一向以捍卫国家正统为事业,他们不立朱由崧的根本原因却还是因为党争。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为立三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和东林党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论战与斗争,东林党人前赴后继,均为长子朱常洛而冒死呼喊。万历皇帝无奈,只好加封朱常洵为福王,封地洛阳。现在的人还有很多认为这是万历皇帝爱朱常洵的表现,加封福王,封地洛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明代的洛阳其实一个县城,不再是东汉、隋唐时代的大都市,但是洛阳名声在外,加上东林党人的恶意抹黑,成就了“神宗皇帝爱子,倾天下财富之半与之”。我国现存的城墙多是明城墙,去过洛阳的人都知道,如果以城墙为界,洛阳比西安、比开封差多了,也小多了。如果万历皇帝真不顾祖宗制度地爱福王朱常洵,就应该把周王、秦王迁走,让福王封地西安或者开封,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巨大,封地富庶。明末,李自成攻击开封,也是数次才得以攻克,而洛阳则是一击就破,可见,万历皇帝并没有特别爱护这个儿子。

  如果东林党人同意迎立福王朱由崧,就等于几十年前的努力全部白费,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东林党人害怕福王朱由崧反攻倒算,重新清算几十年前的旧账,凡是打击过他爸爸老福王朱常洵,害得朱常洵被李自成虐杀的东林党人都该清算。

  东林党人也知道福王朱由崧的合法性,所以他们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的天平会向福王倾斜,所以不顾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在世的情况下,不顾福王朱由崧近在咫尺的情况下,主张迎立璐王朱常淓。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作为南京城内最有实权的大臣,这时候就没有表现出政治家的修为,他和凤阳巡抚马士英商议,也是打算听从东林党人的意见,迎立璐王。“神宗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德泽犹系人心,奈何舍其孙而立其侄?”这样就是不按照封建社会的祖宗成法办事,那么,任何对此事有异议的人就有了活动的空间。福王朱由崧听闻后,立即游说江北四镇的总兵级别的军官,要求他们按照国家法令、按照祖宗成法拥立自己。四镇总兵级别的军官将此事汇报给直接上级马士英,马士英过江一经点拨,就发现这里面有巨大的机遇,于是起兵拥立福王向南京进发。南京众大臣一看,立即明白自己第一不占理、第二没有兵,只能开门迎接福王监国,福王监国不过十日,继位为弘光皇帝,史称南明。

  本来,在有明一代,总兵级军官,都是巡抚、都督、督师等手下的一枚棋子,现在有了拥立之功,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崇祯朝,基本没有出现过总兵不听调遣的先例;弘光朝,因为总兵级军官的拥立之功,这种情况逐渐抬头。武昌的左良玉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就对弘光皇帝表示不满,但也不敢公开挑战弘光皇帝的帝位正统性,直到南京“太子案”的爆发,他才借机发难,引发南明的内战。

  按照封建社会的法统,弘光皇帝最具正统性。加上明朝的两京制,在南京有一整套的中央政府机构,东南财税也丰厚,弘光皇帝如果没有南京“太子案”的叨扰,肯定能稳住阵脚,和宋高宗重建宋朝一样让明朝在南方延续一百年以上。可惜天不假年,偏偏就出现了这么一个自称是太子的年轻人。

  弘光皇帝的帝位很正统,除非崇祯皇帝的太子或者二王来到南京。弘光元年,有一名少年,在苏杭一代以太子自居,招摇过市,人们纷纷议论,这人就是太子。弘光皇帝得知后不敢怠慢,命人将其带到南京,让崇祯朝的太师进行辨认。太师因为给太子授课,肯定是认识太子的,一看这个人就是假冒,又问讲课的地点,课桌上的摆件,亡国前的最后一课。这个肯定没法编造,这人立马就招认是假太子。

  然而这个假太子却成了东林党人攻击弘光皇帝的武器。东林党人到处宣传,弘光皇帝贪恋帝位,谋害太子,并唆使左良玉出兵讨逆。左良玉作为明末农民军的将领,所有的上级都被崇祯皇帝调走或者定罪捕杀,要说真心相信南京监狱里的年轻人就是太子,而为崇祯皇帝一系讨公道那是不可能的,不满弘光皇帝的分赃不均,谋求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才是真的。于是不顾满清陈兵江北的情况下,从武昌挥师东进,迫使南明把江北的兵力调到西面抵御左良玉。造成江北空虚,清军迅速攻破扬州,杀害史可法,并进攻南京。

  弘光皇帝这时候学起了宋高宗,不坚守南京城,却连夜弃城而逃,可惜没有忠心的将领护送。很快被下属出卖,被清军俘虏。弘光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什么是苗刘兵变?苗刘兵变的背景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响应国家抗金情绪,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是为宋高宗。赵构即位以来,在投降派的建议和支持下,放弃中原,准备南逃。由于李纲等人的反对,只好先送隆祐太后南渡。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李纲罢相,十月,南宋小朝廷由应天府全部逃往扬州。宋赵构又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他们骄奢作乱,引起许多人的不满。王渊受赵构宠幸,因与宦官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渊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当建炎三年(112...
· 靖难之变的起因是什么?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
· 火耗归公的内容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标准化银元,地方官府需将百姓交纳的零碎银两重铸为银锭才能上交,而熔铸过程中,原银两会有些许损耗。由此,地方官在百姓缴纳田赋时往往要求加收这部分损失,即所谓“火耗”。通常来说,碎银熔铸的损耗其实并不大,每两至多也不过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至二;粮食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成本或许会大一些,但这些看似合理的要求,最后都无一例外的膨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后的所谓“耗羡”,都已不是原始字面上的意思而发展成正税之外的附加税,不容小视。而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收入并不上交朝廷而归地方官府掌管,朝廷虽明知于此,却从来没有公开承认过。康熙年后,征收火耗一如明代,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到康熙末年,火耗却越征越多,河南、山东等省的火耗率甚至达到正赋的八成左右。这些私征、私派、私用的所谓“耗羡”,不但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被地方官吏们视为约定俗...
· 朱元璋与蓝玉案的联系蓝玉案造成了哪些影响
蓝玉是明朝时期能力非常强大的武将之一,他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战绩,后来一直升到太子太傅的位置,并且在整个明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最后却还是被朱元璋诛杀了,而且几乎全部抹杀了蓝玉的功绩,一句作乱谋反朱元璋将蓝玉打到了最底层,那么这中间的是是非非是怎么回事呢?朱元璋蓝玉案又有着怎样的关联?朱元璋画像当初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许多人却最后都没能得到什么好的结局,蓝玉也是其中的一个,那么朱元璋蓝玉案之间是怎么回事?这件事还要从蓝玉步步高升说起。蓝玉从一开始是靠着赫赫战功一步步攀升的,但是在他凭借能力高升的同时也让朱元璋对蓝玉提高了警惕,而蓝玉本人也恃宠而骄,屡次触犯法律不说,还对朱元璋几次三番的不恭敬,这样一来也为朱元璋蓝玉案埋下了伏笔。也可以说是蓝玉的行为让朱元璋再也无法忍受,朱元璋是蓝玉案的谋划者不假,可是这其中蓝玉身上也有着不可以推卸的责任。朱元璋是蓝玉案的发起人,当时蓝玉的一些行为已经触...
· 中世纪骑士对历史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骑士(Knight、Cavalier)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历史影响概述多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研究成果甚少,史家学者一般都将其作为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一个等级来研究。而西方学者认为,骑士制度不仅是一种全欧洲的机制,中世纪就是骑士时代,骑士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骑士制度具有一种影响整个时代的骑士文化与精神,直至十五世纪,骑士制度在宗教之后,仍是支配人们思想和心灵的强大伦理观念。人们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王冠。因此,骑士文化精神不仅是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中所关注的对象,而且也是欧洲军事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欧洲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国,后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732年查理·马特成为法兰克王国宫相,依靠斯克拉西亚中小地主出身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