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是如何战胜汉王朱高煦的?真的没有费一兵一卒吗?
明宣宗能够战胜汉王朱高煦,完全在于他的英明果断和机智地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作战方针,才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取得完胜,那作为一个刚刚即位的皇帝的明宣宗,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明宣宗刚刚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便阴谋作乱,打算起兵反叛朝廷。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先约好山东都指挥使勒荣等人在济南作为内应,后来又设了五军都督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按照朱高煦的想法,就是先攻取济南,然后再率兵进犯北京。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朱高煦的这一想法,被监察御使李睿所觉察。李睿一看大事不妙,火速奔赴北京,奏报朱高煦有意谋反的消息。
但明宣宗却是将信将疑,毕竟没有真凭实据,只好作罢。
但就在这一年的秋天,朱高煦的一个做法,完全坐实了他谋反的想法,也让明宣宗打算亲率大军亲征。
原来朱高煦为了让自己的计划更加的圆满,就别有用心的上了一道奏疏,奏疏的大体意思就是斩首夏原吉等二三位大臣,并诬陷他们是奸佞之徒。
朱高煦所谈及的这三位大臣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斩首这三位,就等于明宣宗失去了左膀右臂。这时明宣宗再联系到监察御史李睿的所奏的奏疏,心底豁然开朗了。
汉王朱高煦要造反。
当明宣宗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后,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其实夏原吉的话让明宣宗很动心,他说:“兵贵神速,陛下应该亲率大军亲征,一举而平定汉王的谋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先人一步,就可夺人的心,若只是派将领率兵征讨,恐怕很难成功。”
明宣宗听后,感觉夏原吉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毕竟自己刚刚即位,到现在还未显圣德和圣威。
当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明宣宗便命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随驾亲征。明宣宗从北京出发,率领将士,前往乐安,准备征讨叛贼。
其实率兵进攻乐安,明宣宗是胸有成竹的,因为他早就断定朱高煦必会在乐安。为什么呢?
明宣宗说:“朱高煦生性多疑,而且家属大多属于乐安人,故土难离,哪能轻易会舍弃故土呀,朱高煦今日谋反,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见我年少,而且刚刚即位,想乘这个难得的时机,来推翻我的统治。
当明宣宗率领大军离乐安城不远的时候,遇到一些城里逃出的投诚的人,根据他们的描述城中的一些情况,和明宣宗预料的所差无几。
原来朱高煦谋反的这件事情,是很不得人心的,加上听到皇帝亲自起兵征讨时,更让城中的居民怨声载道、恐慌一片,就连朱高煦也变得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其实朱高煦没有料到的是,皇帝这么年少,会亲自率兵征讨。
当明宣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上眉梢。
明宣宗心生一计,想:攻心为上,何不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明宣宗立即让大臣拟好安民榜,让来投诚的老百姓回到乐安城去四处散发,让全城的老百姓知道朱高煦的反叛之心,希望不要助纣为虐,如果不协助朱高煦,全城的人民都会是平安的。
明宣宗立即又派使臣给朱高煦送去一封书信,信中晓之以理动情的写到:“汉王,您是太宗皇帝的儿子,仁宗皇帝的弟弟,朕即位以来,以叔父相待,对你不曾有所失礼,您为何要谋反呢?
纵观历史上,自古谋反的有几个是好下场的呢,像赵王张敖、汉淮南王刘安,不都是听了小人的挑唆而反叛,最终落下了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现在六师压境,你若是能迷途知返,痛改前非,朕可以既往不咎,恩宠如初。若执迷不悟,敢于反抗,到时悔之晚矣,望三思而后行。”
过了几天,明宣宗率军到了乐安城下,但朱高煦仍旧没有回音。于是众将请求攻城!
明宣宗制止了部下的行为,又派人到朱高煦处劝降,但朱高煦仍旧不为所动。
明宣宗其实早已料到了朱高煦会有此举动,于是明宣宗把乐安城团团围住,只是呐喊助威,但却不攻城。
明宣宗想:朱高煦你不是不投降吗?我就从你的内部下手,争取打开缺口,造成你们内部争斗,用不了多久,朱高煦你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于是明宣宗下达敕书,系在弓箭上,射入了乐安的城中。
当朱高煦的党羽知道了皇帝的心意以后,他们也知道反叛皇帝的最终下场是极其可悲的,让他们脱离叛党,戴罪立功。
明宣宗的这一招真是灵验,这本来就让人心不稳的人,心情更加浮动了,于是城中的人,都想捉到朱高煦献给皇帝。
朱高煦这时是狼狈不堪,显得更加手足无措。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朱高煦只好选择了出城投降!
明宣宗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看到了敌人心理上的亏欠,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伤口上撒盐,让你无还手的余力,最终不费一兵一卒,便降服了朱高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