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最败家的三人,愚蠢到步步走错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0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最败家的三人,愚蠢到步步走错,中国历史这么悠久,诞生过许多站在金字塔尖的人,这些人要么出身显贵,含着金汤匙

  中国历史这么悠久,诞生过许多站在金字塔尖的人,这些人要么出身显贵,含着金汤匙就能做皇帝,要么前期极其努力最终走上人生巅峰。然而这些人在成功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物欲的,开始膨胀挥霍,不得善终的也大有人在。那么你知道历史上最败家的三个人都有谁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普及一下。

  能进到历史最败家前三名的第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侯袁绍。历史上的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家底殷实,颇有权势。而袁绍本人在很早的时候就隐居洛阳,虽说一直没有什么抛头露面的大新闻,但是常年的运作发展,使他早已经成为士族当中的领头人了。后来遇上东汉的土崩瓦解群雄割据的时候,其实袁绍比起很多人都是起点高很多的,而且从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到,很多次事件的发生都给了袁绍诸多一锤定音的机会,哪怕是只要走对了一步,当时的天下也就很可能是姓袁了。

  然而这位败家第三名却愚蠢到步步走错,不仅最终没有成事,还把自己和家族积累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首先,袁绍当年是先于董卓有机会进到都城杀掉谋反的太监而自己取代位置的,然而他顾虑非常多最终也没去做,反而是让董卓抢先占据了优势。其次,后来天下诸侯都簇拥着袁绍,希望他能带领大家诛杀掉董卓,然而袁绍怯场了没敢去做,不然也能到号令天下改朝换代的程度。之后的袁绍又犯了类似的错误,拱手让出汉献帝,失去杀掉曹操的机会,结局就是自己什么没得到还被人摆了一道,气的心病爆发最后去世,袁氏家族的所有一切也被他彻底败光了。

  超越袁绍排名败家榜第二的是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代第二任皇帝,朱允炆不希望一直活在爷爷朱元璋的光辉之下,所以他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乱搞改革,最终弄的江山一片狼藉。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分封藩王是起到了维护稳定统治的,虽然说后期可以进行慢慢的削藩,但是朱允炆当朝后进行的削藩却是准备不充分,实行当中又被自己的妇人之仁拖累。作为皇帝,历朝历代的经验都能显示出如此诱人的权势面前兄弟也是不可轻易信赖的,然而朱允炆却过度仁慈,下令在削藩的同时保护了朱棣。纵使自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最后还是输给了各方面实力都远远不及自己的朱棣,真可谓是败家败到扶不起来。

  那么历史上败家最严重的第一人是谁呢?有人会说是不是刘阿斗,其实不是,刘阿斗继承的刘备蜀中家业其实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主人翁,他虽然败家但是远不及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三位,尤其是最厉害的隋炀帝杨广。杨广的名号几乎家喻户晓,而且在谁口中都是昏庸残暴的代表。作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继承了杨坚建立的四海升平的大好江山,却不珍惜。当时就因为高丽族不太认同隋朝的统治,杨广就不顾一切的非要将高丽打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愚蠢的想法和决定,结果就是杨广几次出征都是铩羽而归,没什么成效,反而给国内徒增了巨大的内耗压力,使得天下百姓都苦不堪言。

  这只是杨广败家的一方面,其他方面诸如修运河还有很多。虽说大运河是历史上的神迹,然而当时修建运河的收获和付出是不能成正比的,操之过急的杨广为了自己急躁的目的把大好江山折腾的民不聊生,最终也把自己折腾死了,顺带着自己父亲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一并折腾没了。史上最著名的短命朝代,正是这个败家第一人杨广一手造成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虽然封建王朝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但是曾经这些帝王将相的过错也值得我们去深思,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的走自己的人生,才能一步步的走向成功。起码在拥有巨大优势时候,应该多审时度势,听从建议,认真思量再去走下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隋炀帝​:从千古一帝到最败家的富二代
杨广是如何从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迅速跌落神坛成为名副其实的败家富二代。首先要亮明我们的观点,杨广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暴君,更多程度是被理想冲昏头脑,在顺境中过于激进,在逆境中缺乏担当的公子哥而已!一、靠军功,公元589年,在隋帝国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为统一南方而进行的平陈战争中,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五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并最终率军取得胜利,收复江南土地和民心;二、靠政绩口碑、杨广统一南朝后出任江南总管,经过十年的勤奋耕耘,南方经济迅速复苏,一场叛乱未出,南方士人这样称赞他:“允文允武,多才多艺。戎衣而笼关塞,朝服而扫江湖。……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隋书·炀帝纪》)网络配图三、对父母之命奉之唯谨,杨坚提倡节俭,他便衣着朴素,用度有节。母亲独孤皇后性奇妒,最看不得男人好色,他则与正妃萧氏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四、政治上与隋文帝保持立场一致,对关陇集团势力严厉打击;正是有了这样...
· 隋炀帝:从千古一帝到最败家的富二代
杨广是如何从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迅速跌落神坛成为名副其实的败家富二代。首先要亮明我们的观点,杨广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暴君,更多程度是被理想冲昏头脑,在顺境中过于激进,在逆境中缺乏担当的公子哥而已!一、靠军功,公元589年,在隋帝国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为统一南方而进行的平陈战争中,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五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并最终率军取得胜利,收复江南土地和民心;二、靠政绩口碑、杨广统一南朝后出任江南总管,经过十年的勤奋耕耘,南方经济迅速复苏,一场叛乱未出,南方士人这样称赞他:“允文允武,多才多艺。戎衣而笼关塞,朝服而扫江湖。……继稷下之绝轨,弘泗上之沦风。”(《隋书·炀帝纪》)三、对父母之命奉之唯谨,杨坚提倡节俭,他便衣着朴素,用度有节。母亲独孤皇后性奇妒,最看不得男人好色,他则与正妃萧氏举案齐眉,恩爱有加。四、政治上与隋文帝保持立场一致,对关陇集团势力严厉打击;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
· 中国人口从6000万降到2100万竟因这个最愚蠢皇帝
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不多,因为这样的名号要求皇帝不仅要有文韬武略,还要有真正的功绩,而汉武帝就是其中一个。图片来源于网络在他统治的时期,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良好趋势。在他儿子、孙子统治时期,中国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翻了一番!根据西汉末期大约在公元前6年的一次人口普查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人口大约有5900万,再加上一些没有被记录在册的“黑户口”,那么人口能超过6000万。当时的社会医疗水平落后,生产力低下,所以人口的发展能够很好地表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毫无疑问西汉末年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可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历史发展真的是按照这句话来进行的,在西汉200多年的和平之后,天下又一次陷入了乱世。有英明能干的皇帝,自然就有懦弱无能的皇帝,差不多是从汉元帝开始,政治越来越腐朽、赋税越来越繁重,再加上天公不作美...
· 中国人口从6000万降到2100万竟因这个最愚蠢皇帝
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不多,因为这样的名号要求皇帝不仅要有文韬武略,还要有真正的功绩,而汉武帝就是其中一个。在他统治的时期,整个社会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良好趋势。在他儿子、孙子统治时期,中国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翻了一番!根据西汉末期大约在公元前6年的一次人口普查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当年的人口大约有5900万,再加上一些没有被记录在册的“黑户口”,那么人口能超过6000万。网络配图当时的社会医疗水平落后,生产力低下,所以人口的发展能够很好地表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毫无疑问西汉末年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可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历史发展真的是按照这句话来进行的,在西汉200多年的和平之后,天下又一次陷入了乱世。有英明能干的皇帝,自然就有懦弱无能的皇帝,差不多是从汉元帝开始,政治越来越腐朽、赋税越来越繁重,再加上天公不作美,频发...
· 南宋结局——最愚蠢权臣
蒙古西征大军终于北归。他们的根终究在漠北寒带草原,他们的心灵深处,最想做的仍然是消灭世仇女真人。近三年过去了,中原大地同样天翻地覆。这个变幻莫测的乱世,像一个巨大的、永不停止的旋涡,每个人每个势力都身不由己地被它夹裹着,奔向不可知的明天。乱世也有主动方,史料证明逻辑学是强大的,因为让中原乱上加乱不可收拾的那个主导者,就是百余年以来最善变最没底线的民族—西夏党项人。由于判断错误,夏神宗被成吉思汗在西征前腾出手来一顿胖揍打得晕头转向,好容易躲过了风头,趁着蒙古人找摩诃末的麻烦去了,他慢慢地手扶着后腰挺直了身子,决定做点什么。日子再也不能这么过了,蒙古人过于凶残!他对比了一下,这些年来女真人比他更惨些,那么看在难友的分上,两家能否重新和好,共渡难关呢?西夏向金国伸出了友谊之手。金宣宗在这只手上放了堆垃圾,推了回来。凭什么啊,你小小的党项人,一条女真人养了百余年的乖乖狗,居然想打就打,想和就和。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