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的庙会有多热闹?平民百姓都是怎么过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3
转发:0
评论:0
清朝的庙会有多热闹?平民百姓都是怎么过的,除了这些常规的习俗之外,清人还有逛庙会的习俗,从正月十五,到冬至腊月,每一座

  除了这些常规的习俗之外,清人还有逛庙会的习俗,从正月十五,到冬至腊月,每一座城镇都有属于它的节日,镇上的人穿梭于街巷,在西家的点心铺子里称二斤桂花糕,在东家的绸缎庄里扯三尺花棉布。甚至寻常人家串门子走亲戚,也多喜欢选在有庙会的那日,图一个喜庆热闹。可以说,逛庙会是清人经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朝之前,古人对于庙会的印象还停留在祭祀拜神的阶段,彼时大家多会选在立春、小暑、冬至、腊八等这样重要的时节里,到庙会烧香祈福。清朝时人们已经赋予庙会更多的经济色彩。

  庙会

  正月十五,京城有盛大的灯会,清晨一大早,城外的小贩们就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进了城门,货物也极其繁杂,有芙蓉糕、茯苓糕等精致点心,也有葡萄干、杏脯、酸梅干等零嘴。

  一些比较大的行商则赶着驴车进城门,车上载着各类布匹、成衣、家具、花木等,也有专门卖胭脂水粉、绢花首饰的商贩,这些商贩都趁着城门刚开,早早进城占一个好摊位。

  除了卖货的商人,庙会上还有演曲艺、杂技的艺人。有些杂耍艺人,身后背着一个木箱子,箱子上站一只小猴子,耍猴者手持铜锣,从木箱里掏出各种玩具,将猴子放在地上,锣响后,小猴子利用玩具做出各种鞠躬打千的动作,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也有一些颇具规模的戏班子等,会趁着庙会搭台唱戏、舞龙舞狮。

  清代庙会表演

  城外的寺庙这几日也颇为热闹,大家在逛庙会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大多都会选择到庙里烧一炷香,求姻缘、仕途、财运或健康等。

  清朝庙会除了这些传统的娱乐节目之外,各地还有一些极具本地特色的娱戏方式。

  京城正月十五庙会常设猜灯谜游戏;山东庙会常放风筝;天津则爱抬“妈祖”祭祀祈福;温州则有划台阁表演;苗族庙会打果子仗;壮族男女都着盛装抛绣球、碰红蛋。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有怎样不同的身份,清朝庙会的隆重与繁盛,都是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

  还有清朝的茶馆、戏园子,众人除了在此处喝茶消遣,还能看布偶戏、杂艺、大鼓、杂耍把式、影戏等。可以消遣饮茶,也可会友。文人吟诗作对,商人高谈阔论,各种趣味聚集于此。

  清代庙会

  不管怎样,清人无论是琼台赏菊还是喝茶听戏,或是逛庙会、购物,清朝有着属于自己的娱乐消遣方式,他们在那份幽静的岁月里,守一份清明祥和。

  清朝虽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但自入关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京城内的八旗子弟也在生活上追求一个“雅”字。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清人张潮曾于《幽梦影》写过人生至趣,莫过于“闲”。“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闲不仅要有闲工夫,还要有闲心情。有了闲工夫自然可以追求慢生活,有了闲心情则能将慢生活享受到极致。

  等到休沐日,张潮便邀了好友到府中别院。夏末秋初天高气清,几位好友在廊下慢看窗外云卷云舒,若等闲遇到微雨,听雨落芭蕉也是一种意趣。

  于是,闲到了一种极致,就成了雅。不过清朝的“雅”生活,是可以通过几种生活形态来创造的。

  从大漠草原到烟雨江南,从天子朝臣到市井庶民,但凡生活中想要和雅致挂靠,则都脱不了画扇、习香、抚琴、赏音、插花、品茶、执棋等“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族习俗汉族传统庙会有多热闹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
· 夏朝的军事制度是怎么样的?军队的基础都是平民百姓吗
公元前2070年,大禹由于治水之功,接替了舜帝的职位,这标志着禹时代的开始。因为大禹受封于夏,所以他的部落就称为“夏”。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打破了尧舜禅让制度,开创了父亡子继的王位世袭制,这标志着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解体,国家轮廓开始形成。从而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是第一个王朝——夏朝。作为一个国家的形成,尤其夏启是以武力获得的王权,因此,夏朝开始有了正式的军制。但是由于历史久远,有关夏朝的军制历史资料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建立在领土和财产基础上的中国奴隶制军事制度就是出现在夏朝。夏朝的军队以“众”(即平民)为基础,以奴隶主贵族为核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即人们平时是普通民众,遇到战争的时候,就转变为士兵。夏朝正是依靠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来维持统治并保证领土的完整。其他各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组织,但是对夏王朝有纳贡和应诏出兵的义务。夏朝时期的军队主要...
· 清朝阅兵是怎么举行的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满族人强壮骁勇,号称“马背上得天下”,素来重视武功,康熙皇帝曾言:“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方式来维持自己的这一民族优势,比如木兰围猎,比如阅兵。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在沈阳北郊举行过阅兵式以激发士兵破关志气,仪式装备齐全,要求严格,规模相当盛大。入关以后,清代统治者确定了比较完备的阅兵制度,有简阅和大阅两种阅法,简阅一般由亲贵或地方督抚主导,规模比较小;而大阅则是皇帝主导的隆重仪式。《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年间,鳌拜向皇帝提出重视阅兵,每三年一大阅的建议,从此,大阅典礼就算是被制度化(此规定未被严格执行,阅兵式往往会因为现实需要而被临时增加或取消),亲贵、大臣都要参加,八旗部队为此要提前训练,阅兵时若有失误会被严惩,地点在京郊的南苑围场。若至该举行大阅的年份,礼部官员会上奏提醒,若皇帝允准,则下令钦天监选择吉日,之后各部官员就立即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具...
·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大多都是在冬天去世
翻开卷帙浩繁的清宫医案,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清朝入关后的10位皇帝,大都死在严寒的冬天,特别是过不了正月头。这一现象与北京严冬的气候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素质有关。图片来源于网络清朝入关后死于紫禁城(含离宫)的皇帝共有9位,其中三位死在正月头,即春节期间。他们是:顺治帝福临,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帝弘历,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道光帝旻宁,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此外,康熙、同治、光绪、宣统四位皇帝都死在严寒的冬天:康熙帝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同治帝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绪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刚进入冬天;宣统帝(死时已是庶人)死于公元1967年10月17日,刚刚立冬。如此看来,即将“大行”的清朝皇帝大都熬不过冬天。清帝为何大多死于冬天?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从年龄看,乾隆帝活了89岁,他的死可以说是“尽其天年”,抑或是“无疾而终”...
· 清朝七和卓之乱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七和卓之乱经过七和卓之乱是中国清朝历史上一次外来民族入侵事件,发生在清朝道光二十七年,在浩罕汗国流亡的白山派和卓后裔入侵中国新疆。在19世纪,有的的文献认为,七和卓之乱这次入侵以迈买的明、倭里罕、阿布都拉、塔瓦克尔、萨比尔、阿克恰甘、依山七人为主要领导人物。七和卓之乱七个人都是和卓家族波罗尼都的后裔和迈玛特玉素普的孩子或者侄子,所以把这次入侵事件称“七和卓之乱”。后来的学者认为,这七个人中实际上只有三人是真正的和卓后裔。七和卓之乱经过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浩罕国一直把和卓后裔当做入侵新疆的工具,在清军平定了张格尔之乱后,浩罕庇护和卓后裔在本国长大成人。在浩罕伯克首领胡达雅尔的支持下,和卓后裔卡塔条勒等人带领浩罕军队入侵新疆西南部,攻占了喀什噶尔回城,并一度包围了英吉沙尔和喀什噶尔汉城。于是清廷调兵遣将到达新疆地域,在英吉沙尔附近与七和卓展开战争,七和卓溃不成军,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回城地区。落败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