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是怎么看待地球宇宙的,除了天圆地方还有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67
转发:0
评论:0
古人是怎么看待地球宇宙的,除了天圆地方还有什么,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

  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非常先进与丰富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相比也显得毫不逊色。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基本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我们不妨一一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其对于天地的看法与古人的智慧。

  图1 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汉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个圆形的屋顶,覆盖着整个地球,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与地相接,融为一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其实并不相接,天虽然覆盖着地,但由于地是方的,故而有四个角是无法覆盖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

  盖天说系统见于《晋书·天文志》,其中记载道:“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著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图2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

  当然,盖天说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体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于这首北朝民歌,我们并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属于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来到草原,就会发现远天一色,天好比一个穹盖,地好比一个棋盘,整个天地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因此,产生这种盖天说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3 浑天说示意图

  二、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浑天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着于天球之上,不停的运转着。从这点来说,无疑与现代球体天文学相近。

  那么,为什么叫浑天呢,以及这一观点对于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浑天说的描述,见于《张衡浑仪注》,其中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图4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

  相比于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是更推进了一步,其认为天地并不是一个半球体,而是一个球体。这种观点认为天宇宙好比鸡蛋壳,而地球则是其中的蛋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正如张衡所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在我们今天看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具有进步性,但古人认为这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过,浑天说还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那就是根据这种观点能够制造出一种天体仪器——浑天仪,古人根据浑天仪能够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历法,对于祭祀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图5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三、宣夜说:天了无质

  从前面两种天文观点来看,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将天体看成一个球体,即一种实体的观念。与这两种观念相比,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思想革命。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整个天体漂浮于气体之中。

  其实,宣夜说的观点起源极早,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即整个天地是由于气构成的,并且是无限的。后来的宋钘、尹文继承了庄子的元气观念,将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气”。后来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则提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历物十事”,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观点成为宣夜说的思想奠基。

  图6 古人对天文记录的石刻

  宣夜说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最终成型于晋代,如《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这种观点认为,“天了无质”即天体是没有形质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无边无际的气。而日月星辰则依托于气体在宇宙中漂浮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有规律、有秩序的不停运转。

  图7 “日心说”(左)和“地心说”(右)

  我们知道,西方天文学最为著名的两种观点即是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两种观点都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于这个球体之上。但宣夜说却否定了这种观点。宣夜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气体,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因此呈现出虚空的特点,所有的天体都漂浮于气体中,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行。这种思想与西方天文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几近失传。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这一观点,无疑是得益于《晋书·天文志》,得益于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天圆地方看宇宙
赵复垣: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内容简介:视频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人类正确认识宇宙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辛勤劳动——细致的观测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密切不可分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同时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1584年,意大利人布鲁诺明确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太阳只是无数个恒星中的普通一员。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指出,银河和所有观测到的恒星构成一个巨大的扁平状天体系统,由于太阳连同地球位于这一系统的内部,从不同方向观测才看到了银河和离散分布的点点繁星。1785年,英籍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建立了第一个银河系模型。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
· 除了扇子,古人还有哪些消暑神器?
扇子被古人称作“凉友”。在盛夏时节到来之际,可以挥动扇子,加速空气流动,蒸发体表的汗液,逐渐降低体温。除了扇子,古人还有哪些消暑纳凉的器物呢?帝王贵族有一种纳凉避暑的神奇宝物——玉石,玉石属于寒性的物质。西汉时期,宫廷制作了很多“玉几”、“玉凭”,供帝王后妃纳凉。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就曾在盛夏里,享受“画石为床,罩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的帝王级别的待遇。汉成帝时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均受宠,居住的宫殿内,设有玉几、玉床、象牙簟[diàn]等消暑纳凉的宝器。唐代诗人元稹[zhěn]在《蕲竹簟》一诗中写有诗句:竹簟衬重茵,未忍都令卷。这里的“簟”就是古代的一种凉席,多以苇子、藤蔓、竹片等材料编织而成,称作苇簟、藤簟、竹簟。最昂贵的“簟”为象牙簟,亦称象牙席。《杂记》记载:汉武帝刘彻曾赏赐给宠妃李夫人象牙簟。这种以象牙为材质制作的凉席极为昂贵,清朝雍正帝曾下诏禁止制造。南北朝南朝梁始兴王萧憺[dàn...
· 龙袍上除了龙,还有什么?
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意蕴。其中龙袍就是中国古代集工艺、材料,以及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服饰代表作。它不但形制、颜色非常讲究,就连衣服上的花纹,都规定得极其详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十二章纹”。在出土的实物中,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钧的龙袍是最早带有“十二章纹”的实物。这件“缂丝十二章纹衮服”出土时,衮服上带有绢制标签,上写“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衮服”等字样。明神宗衮服除了十二团龙纹之外,两肩还织有日、月;背织星辰、山;两袖饰华虫;前后襟团龙两侧织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纹饰,共列十二章纹。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明代洪武十六年出台的章服之制中记载:皇帝衮冕“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博物馆复制出的明定陵十二章纹衮服此衮服与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
· “凉友”是什么东西?古人除了扇子还有哪些消暑神器?
“凉友”是什么东西?古人除了扇子还有哪些消暑神器?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扇子被古人称作“凉友”。在盛夏时节到来之际,可以挥动扇子,加速空气流动,蒸发体表的汗液,逐渐降低体温。除了扇子,古人还有哪些消暑纳凉的器物呢?帝王贵族有一种纳凉避暑的神奇宝物——玉石,玉石属于寒性的物质。西汉时期,宫廷制作了很多“玉几”、“玉凭”,供帝王后妃纳凉。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就曾在盛夏里,享受“画石为床,罩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的帝王级别的待遇。汉成帝时期,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均受宠,居住的宫殿内,设有玉几、玉床、象牙簟[diàn]等消暑纳凉的宝器。唐代诗人元稹[zhěn]在《蕲竹簟》一诗中写有诗句:竹簟衬重茵,未忍都令卷。这里的“簟”就是古代的一种凉席,多以苇子、藤蔓、竹片等材料编织而成,称作苇簟、藤簟、竹簟。最昂贵的“簟”为象牙簟,亦称象牙席。《杂记》记载:汉武帝刘彻曾赏赐给宠妃李夫人象牙簟。...
· 魏延除了能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是深受刘备信任的
提到刘备麾下大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其实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有一人在刘备生前的地位还略高于赵云,此人就是魏延。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不提,此四人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受封为四方将军中的前右左后将军明显在众将之上。单单来对比下赵云和魏延的职位也许你就明白了: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赵云呢?无论是刘备称王还是称帝两次大规模封赏都没有赵云的份,赵云依然是刘备拿下益州时封的翊军将军,一直到刘备兵败夷陵病逝白帝城前赵云才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从刘禅登基迁赵云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可以看出赵云的征南将军应该是在刘备病逝前封的),以征南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来看,显然刘备生前赵云的征南将军是不如魏延的镇北将军的,所以以军中职务来看正史中显然魏延比赵云更有资格位居五虎之列。魏延在刘备生前深受信任,219年拿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