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科举史上第一冤案:状元被杀,考官流放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8
转发:0
评论:0
科举史上第一冤案:状元被杀,考官流放,高考公平与否,一直是中国人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历来,边远地区加分、不同省

  高考公平与否,一直是中国人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历来,边远地区加分、不同省份高考难度不同,一直是考生和家长的心病。“为什么不能全国一张卷子,统一排名?”

  尤其是山东、河南、江苏这些大省的学生,更是觉得冤屈:凭什么我们必须在高考中面临“地狱模式”?

  太阳底下无新事。在六百多年前,有一桩“中国科举第一冤案”,已经道尽了缘由。

  在那场冤案中,才华冠世的状元被车裂,公正严明的考官被直接处死,其余高中皇榜的考生也全部被剥夺功名。

  而一手制造这场冤案的,正是身为天子的朱元璋。

  他为什么要把帝国最优秀的士子踢出皇榜,而选定了另一批才华远远逊色于他们的人?

  巨大的不公背后,隐藏着一个无奈的真相。

  清白正直的读书天才,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状元,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满身的才华,引来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杀身之祸。

  有人说,陈安阝(fǔ)是历史上最倒霉的状元。

  陈安阝,字安仲,福建长乐人。和同时代的读书人相比,陈安仲绝对称得上是令人称羡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5岁开始读书,天资聪慧,自幼就被称为“神童”。

  少年时代的他,已经博览群书,几乎过目不忘,成为“闽南十才子”之一。

  如果是在现代社会,陈安仲这样的天才可能会有很多出路:科学家、商业精英、知名学者……但是在当时,他只有一条路:通过科举去做官。

  “学而优则仕”,是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科举对于当时的士子,就相当于高考对于现在中国学生一样重要。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二月,陈安仲和众多的士子一起参加了大明帝国的科举考试。

  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刘三吾,向来以清白坦荡而闻名于世,是深受明太祖信任的文臣。

  刘三吾秉承着为国家选拔英才的决心,以才学为唯一标准,录取了51名士子为新科进士。

  放榜之后,才华横溢的陈安仲高居榜首,成为了人人艳羡的状元郎。

  其余的50名士子,也都是万里挑一的人。

  然而,面对这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结果,明太祖朱元璋却勃然大怒。

  作为君主,自然希望“天下英才入吾彀中”。朱元璋反常的雷霆之怒,是因为有人告诉他,这场考试根本就不公平,存在舞弊现象。

  理由很简单,这次录取的51名士子,全部都是南方人。

  北方士子,无一例外,全部名落孙山。

  “难道北方最优秀的士子,也比不上南方士子中的第51名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北方的读书人都十分不满,聚集在街头巷尾议论此事,并去礼部衙门大闹,事情很快传入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中。

  朱元璋马上下令彻查此事。

  他派出了以张信为首的12名文官,对参加考试的所有试卷进行复审,把真相调查清楚。

  谁知张信等人在仔细审阅试卷之后,给出了一个令朱元璋瞠目结舌的答案:刘三吾是公平公正的,北方士子的文采确实很差,比不上南方士子。

  南方士子的第51名,水平要远远高于北方士子的第一名。

  张信把北方士子的很多试卷都呈送到宫里,朱元璋看了之后,发现很多北方的读书人不仅文章写得差,还不知道避讳,屡有犯禁之语。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本该尘埃落定,但是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

  他非但没有怪罪北方士子造谣、犯禁的行为,反而下令处死秉公办事的考官张信等人,把主考官刘三吾流放边疆。

  朱元璋大笔一挥,把这次高中皇榜的南方士子全部革除功名,状元陈安仲则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最终被杀。

  之后,朱元璋亲自出题并阅卷,重新主持了考试。

  这次的新科进士名单由朱元璋亲自圈定,所有中榜的士子都来自于北方。具有真才实学的南方士子,面对皇帝公然的偏心,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皇帝的这种偏心,打破了“择优录取”的原则,而是让“北方人优先”成为了潜规则。

  同样是大明王朝的读书人,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就要遭遇如此天上地下的不同待遇,这让人情何以堪?

  到了朱元璋的孙子明仁宗在位时期,这种对北方士子的偏袒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

  仁宗皇帝规定,分地区选取新科进士。南方地区选60名,北方地区选40名。

  表面上看,南方士子沾光,多了20个名额,其实不然。

  如果全国一张卷不分地区的话,南方人至少能凭借自己的才学占据80%左右的名额。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制定如此不公的考试制度?

  这是很多人共同的疑惑。

  明太祖朱元璋自称是“淮右布衣”,算得上是南方人,他发迹、定都也都是在南方,为何却对当时不争气的北方士子如此偏爱?

  太祖皇帝不是昏君,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做出一个看似昏了头的决定。

  他知道,那些被他革除功名的南方士子是冤枉的;

  他知道,北方士子确实水平低、普遍比不上南方士子;

  他知道,被他处以极刑的考官张信等人是秉公阅卷的;

  他知道,无辜死去的状元陈安仲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才子;

  但是即使他知道所有的真相,他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因为,他是天下之主,要考虑的绝对不是一场考试是否做到了绝对公平,而是要考虑整个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在向太祖皇帝辩白的时候,曾经说过,北方地区多年战乱,所以士子们无心专注于读书。而南方地区繁荣富庶,因此文化昌盛,士子们文章普遍写得好。

  殊不知,刘三吾的这番辩解,触动了朱元璋的心事。

  朱元璋出身寒微,在乱世中身经百战才登上天子之位。他太清楚北方的境况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北方贫穷,老百姓在战乱中连吃饱饭活下去都是种奢望,怎么可能拥有南方人那种得天独厚的读书环境呢?

  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统一出卷统一排名,这种看上去最公平的录取方式,其实对于北方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为,起跑线不一样,怎么可能跑得过南方人呢?

  如果北方士子长期无人能够通过科举进入庙堂,那么久而久之,北方人必然会对大明帝国感到心寒和失望,认同感越来越差。

  要知道,当时的明朝虽然把元朝皇帝赶到了蒙古,但是元朝的皇帝并没有彻底死心,蒙古铁骑随时准备伺机攻打大明,重新主宰中原。

  而北方地区,由于曾经长期是元朝统治的腹地,人心不定,很多百姓对元朝依然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

  朱元璋必须得到北方人的拥护。

  如若不然,整个国家很可能会再次陷入之中。

  洪武三十年的这场科举冤案,并非是朱元璋对南方人冷酷无情,而是出于为整个帝国考虑的无奈之举。

  巨型国家治理更加困难,区域差异导致考生的素质肯定存在差别。

  如果仅从选材的角度来看,考试公平无疑是最可取的,分数高,蕴含着能力强的意味,所以,谁分高就应该谁上。

  但考试从来不是仅仅是一个考试问题。一是,对国家来说,考试有促进教化,增强落后、边疆地区向心力的功效,必须保持一定的区域公平。二是,对家庭来说,教育还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

  所以,考试公平、区域公平之间一直存在冲突。

  被处死的张信,被流放的刘三吾,他们都是满腹经纶的儒者,懂文章,却没有看透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两度被考官罢黜,却仍是建瓯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叶齐,字思可,建安(今建瓯南雅梅村)人,后来迁居建阳。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即公元988年,考中恩科状元,成为建瓯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叶齐自幼跟老师学儒学,后来官至太常博士、陶令。他倡导兴办府学,对八闽倡教兴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出自名门,儒学之秀叶齐是叶公沈诸梁的第50世孙,是建州首任刺史叶灏的第10世孙。叶姓家族人才济济、名人辈出,据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记载,建瓯历史上叶姓的进士就有77人。关于这个叶公沈诸梁,您可能不一定知道,但有个寓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叶公好龙”,是的,叶齐的祖上叶公就是“叶公好龙”的那个叶公。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根据《周礼》记载,叶公沈诸梁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介绍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奇怪,沈诸梁明明姓沈,为什么人们都叫他“叶公”?而成为叶姓的始祖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沈诸梁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
· 科举始于隋朝为何隋没出一位状元?中国史上第一位状元是谁?
马上就要进行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而与高考状元相关的话题,也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热门话题。然而,人们谈论了上千年的状元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姓甚名谁。那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究竟是谁呢?大家知道,我国的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而完善于唐朝。隋朝虽诞生了科举制度,但却只有进士榜,而无状元、榜眼、探花之分。到了唐朝武德年间,才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孙伏伽,一个博学多识的青年俊才,早在隋朝时期,就曾经做过地方小吏,后升任万年县的法曹(县级司法部门一把手,相当于县法院院长兼公安局长)。唐朝建立以后,孙伏伽顺应时代潮流,归顺了唐王朝。唐高祖武德五年,孙伏伽和一批举子参加大唐王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孙伏伽不仅笔试得了第一名,而且殿试也得了第一名。因此,他被唐高祖李渊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孙伏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状元,因此也就成了我国...
· 清朝历史上的考场奇观:考官帮补字误使中状元
“不得在试室内随意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如今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考试,都把以上几条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说事关前途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员,更是要严肃考场纪律。科举取士时代,考试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考场纪律之严可想而知。因为科场舞弊丢了官帽的达官贵人不在少数,更有掉了脑袋的。但在严格的纪律下,考场内也有着不少让今人意想不到的“宽松”之处。徐一士曾记,其兄龢佛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开封会试,考到第二场,突然听到有人连声大喊“了不得”,原来这位老兄是,却忘了带烟膏。大家都很仗义,帮忙问遍同一个号的考生,只有两三个和他有共同嗜好的,带的也不多,每人分出一点,还是不够;而且犯瘾者是高干子弟,平时抽的都是高档货,大家凑出来的,他还看不上眼。于是又有人提议,干脆请这一号的号官(管理员)来想想办法。号官听了欣然允诺,不知从哪里弄了二两上等货来。犯瘾的老兄当然道谢不已。号官也热心巴结:但...
· 清考场奇观:考官帮补字误使中状元
“不得在试室内随意走动、不得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如今不管是什么层次的考试,都把以上几条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说事关前途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公务员,更是要严肃考场纪律。科举取士时代,考试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考场纪律之严可想而知。因为科场舞弊丢了官帽的达官贵人不在少数,更有掉了脑袋的。但在严格的纪律下,考场内也有着不少让今人意想不到的“宽松”之处。徐一士曾记,其兄佛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开封会试,考到第二场,突然听到有人连声大喊“了不得”,原来这位老兄是,却忘了带烟膏。大家都很仗义,帮忙问遍同一个号的考生,只有两三个和他有共同嗜好的,带的也不多,每人分出一点,还是不够;而且犯瘾者是高干子弟,平时抽的都是高档货,大家凑出来的,他还看不上眼。于是又有人提议,干脆请这一号的号官管理员来想想办法。号官听了欣然允诺,不知从哪里弄了二两上等货来。犯瘾的老兄当然道谢不已。号官也热心巴结:但愿今科高中...
· 此人科举考试成绩第一,却因为名字当不了状元
此事发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在中国古代有殿试的说法,由问卷大臣和考官们考核考生卷面书写情况,给出一个成绩,此成绩综合最高者为状元,最后由皇帝。在这一年的殿试中,一个叫吴情的考生出类拔萃,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问卷大臣将这一结果呈了上去,殿上的传胪官大声宣读道:“本科一甲第一名——吴情,赐进士及第。”此时,坐在皇位之上的明世宗朱厚熜一听到状元的名字,十分不高兴,说道:“无情之人怎能位列科举榜首?”随后,朱厚熜又说道:“最近久旱无雨,我天天求雨,昨夜梦到天上打雷,应该找一个名字里有雷的人来当状元。”考官们面面相觑,却无法违背皇帝意愿。然而凑巧的是,成绩第三的考生名为秦鸣雷,于是就因此当上了状元,而吴情只能成为第三名“探花”。《万历野获编》中明确记载,“(世宗)以梦闻雷,即取秦鸣为首”。当时的民间还流传起了一首打油诗,所谓“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恰巧捡便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