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丁戌奇荒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怎么解决这场饥荒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06
转发:0
评论:0
丁戌奇荒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怎么解决这场饥荒的,在每年上映的众多电影之中,总有几部戳中观众的泪腺,让人心情压抑乃至流泪。这其

  在每年上映的众多电影之中,总有几部戳中观众的泪腺,让人心情压抑乃至流泪。这其中有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有人世间罕见的灾难,就如2012年上映的电影《1942》。

  相信当年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会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有所记忆。在旱灾引起的大饥荒面前,为了避免战火的摧残,无数的河南百姓背井离乡逃荒陕西。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带领一家人也在其中。可是到了陕西后,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他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1942》这部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一个是影视艺术手法,一个是文学小说,然而在历史上这却是真实的故事。单就两者表现出来的情节已经足够让人揪心的了,可是历史上有一场灾荒比这更厉害,那就是丁戌奇荒。

  丁戌奇荒发生于光绪元年,终止于光绪四年,起因同样是由于旱灾,河南同样未能幸免,可是其波及范围却比1942大得多。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数省无一幸免,虽然前后不过四年时间,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天灾面前,一年就足以产生惨剧,更别说四年之久了。

  这次大旱由于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包括河南在内的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产绝收,田园荒芜。由此带来饥民人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当时这场饥荒波及人口一亿六千万以上,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亡人数在一千万以上,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由于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

  单就规模来看,丁戌奇荒的严重后果无疑更在1942之上,堪称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比《1942》的剧情更为揪心的悲剧。

  当时担任山西巡抚的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他在向两广总督刘坤一描述自己所见到的大灾荒情形时是这样说的:“古人形容饥民,轻则曰菜色,重则曰鹄面鸠形,均未能逼肖。以今日观之,直无异地狱之变相。”

  起初在旱灾的影响下,受灾百姓靠吃野菜、树皮观音土等尚可生存,可是连续几年下灾情有增无减,自然也就发生了各种惨剧。

  在《1942》中,受灾的饥民为了生存,强占了主人公地主范殿元的家。那个时候这种铤而走险、吃大户的事情时有发生。

  参与山西赈灾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说:“民众开始惊慌不安……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的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饭。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便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在这种情况无以为继之后,人食人的惨剧也就时有发生。刚开始家人去世时,还有人埋葬。后来甚至出现了绝户的情景。如果周围的邻居有点善心的话,愿意帮忙埋人,或者把屋子推到,或者一把火烧了,都算是无量功德了。

  当时清政府无力赈灾,数百万灾民拥进锦绣江南,地方官绅们竭尽全力,层层堵截,就地留养,甚至连当时的上海都收容了不少灾民。最终主要依靠民间乡绅改变了传统义赈坐等灾民上门的做法,深入灾区赈灾,这场灾荒才得以盼来缓解的一天。而让人称奇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灾荒之下,没有发生过一起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对清朝来说不可谓不幸运。可是一场灾荒下来,毕竟也造成了巨大破坏,由此也更显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闹饥荒的原因
英国文豪萧伯纳是个瘦子,这是尽人皆知的。一天,他遇到一个有钱的胖资本家,资本家讥笑着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看到您,我确实知道世界还存在闹饥荒的现象。”萧伯纳也笑着回答:“而我一见到您,便知道世界闹饥荒的原因。”
· 古代发生饥荒时,老百姓们是怎么度过的?
饥荒发生后,朝廷通常都会采取救灾措施,包括开仓放粮,鼓励大户人家捐献粮食。朝廷给灾民的粮食分两种,一种是要还的,另一种是不用还的。灾民没有离开户籍所在地,则朝廷给他们按户籍人口发口粮,这些粮食需要灾民们在丰收后分批还给国家,这种方式秦国采用得多。另一种是朝廷直接给灾民发放稀粥,一日两餐保证饿不死,这种不需要灾民们还,汉朝之后的朝代多数采用第二种方法。有借有还,故第一种方式饿死的人少,也十分有用。儒家批判秦朝的救灾政策,认为秦朝暴虐,粮食应该免费分给灾民,不需要还,更不能收利息。秦法认为国民有交税的义务,灾年受国恩,就当借多少还多少,否则灾民们都会变成疲民,不再劳动而是等着朝廷救济,百姓认为朝廷救济理所当然,就不再劳动,坐等朝廷救济。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爆发大饥荒,秦昭襄王最开始不救济灾民;后来开仓给百姓借粮,又开放王室禁苑让有功有爵百姓进入采摘度灾。无功百姓不救济,只借粮,还加收利息还粮。后...
· 丁戌奇荒的情况有多严重?死伤百姓达一千多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丁戌奇荒"丁戌奇荒发生在1876至1878年,整个华北地区遭遇了几百年未见的旱灾持续三年的旱灾死了一千多万人口,可谓是震惊世界。1876年,南方诸省遭遇到了特大暴雨,广东、福建尤其明显。在北方自长江以北到则出现了大范围的干旱,地区农作物是颗粒无收。没过多久,蝗虫之灾覆盖了直隶省(现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蝗灾过后,农民的农作物基本是消失殆尽。1877年,华北地区的旱灾毫无减弱之势,蝗灾再次来临,储备量马上就显现崩溃之势。这是大规模的百姓死亡一点点覆盖在这个十年前就已经饱受灾难的地区(平捻之战)。因交通不便利导致山西与山西两地灾情甚是严重。在当时的英国人写的外交报告中:一些严重的州县里面,普通的百姓犹如野兽一般觅食;几百上千个村落中死亡的百姓多达百分之七十多。被清朝派往山西赈灾的官员阎敬铭说:两三千里之内,只要是所能看到的灾民面黄肌瘦,毫无血色;耳朵听到的只有男啼女哭的声音...
· 被遗忘的清末饥荒:丁戊奇荒饥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饥
中国大地向来多灾多难,尤以旱灾最为揪心。网络配图秦汉至清朝两千余年间,共发生了1022次旱灾,平均两年一次。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到处起义,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导火索。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更是一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从1876年到1879年,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持续4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载途,白骨盈野”,因饥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约1300万。此次灾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场劫难!因以1877(丁丑年)和1878(戊寅年)最为严重,故称其为“丁戊奇荒”。其中河南、山西灾情最深,又称“晋豫大饥”。网络配图“二百余年未有之灾”1875年初,年仅4岁的光绪,刚刚被扶上皇帝宝座,北方很多地区便先后呈现出干旱迹象。当年,京师和直隶地区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一年后,旱情加重,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
· 爱尔兰大饥荒
历史背景爱尔兰马铃薯欠收,在18-19世纪其实屡见不鲜。据1851年的一次统计,国内自1728年来至少发生过24次失收,其中1740年的饥荒也非常严重。发生在1845年的大饥荒之所以特别严重,包括一些社会因素间接造成的。爱尔兰自1801年便合并成为英国的一部分。合并后的45年内,爱尔兰人口从500万人激增到800万人左右,人口增加造成粮食供应压力。与此同时,爱尔兰的土地兼并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八成的人口是天主教徒,多数属贫困农民,而多数大地主则是新教徒,居住于大不列颠岛,因此大多数农业收获都输出岛外。1780年爱尔兰发生农作物失收时,英国政府为防饥荒,不顾贵族与商人的压力下令禁止爱尔兰的农作物出口;但这次饥荒发生时,英国政府并未发出粮食禁止出口的命令,仍有大量作物被送到护卫戒备的港口而输出至英格兰。当时爱尔兰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农业为生的佃农,再加上爱尔兰人的遗产是诸子均分制,导致每人可获得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