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盛唐时期的新年朝会是个怎样的场景?到底有多热闹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0
转发:0
评论:0
盛唐时期的新年朝会是个怎样的场景?到底有多热闹,历朝历代都有举行早朝大典的惯例,唐朝的朝会基本沿袭了前朝的旧俗,是日晨天子坐

  历朝历代都有举行早朝大典的惯例,唐朝的朝会基本沿袭了前朝的旧俗,是日晨天子坐早朝受百官祝贺新年。每年正旦还蒙蒙亮,曙光未开之前,朝贺活动就开始了,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等文武百官身着华服“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而长安城也因百炬耀街陌,谓之“火城”。

  杨巨源在其《元旦呈李逢吉舍人》诗中则突出表现了朝贺队伍整齐的仪仗和庄严肃穆的氛围: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风阙前。一片彩霞迎曙日,万口红烛动春天。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火迭瑞烟。共说正初当圣泽,试过西掖问群贤。

  除了在京的朝官外,各地方官也要携各地方特产作为贡品,远赴京师来行元旦朝贺之礼。唐帝国的繁荣昌盛,使得元日朝会异常盛大,整个活动不但有内外朝臣向皇帝贺岁,而且各少数民族政权和附属国的统治者也都奉巨礼前来向唐皇帝贺正,与唐帝国交好。

  唐太宗《正旦临朝》道:“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赫窦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旌飞驰道,钟鼓震岩廊。”足以尽显唐王朝映映大国气派。王建《元日早朝》诗曰:“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等等诸如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唐王朝借万国来贺正的好时机,展示国威,弘扬国法,施政外交,这无形中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元旦朝会礼制甚严,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一切程序都必须按部就班,不容有失,否则轻者罚俸,重者贬官。据《南部新书》卷丁载:唐宣宗时期朝贺“……如逢宰相,即诸司火城,悉皆扑灭。或其年无仗,即中书门下率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横行拜表称庆。内臣宣答,礼部员外郎受诸道贺表。取一通官最高者,拆表展于坐案上,跪读讫,阁门使引表按入内,却出宣云,所进贺表。如有太后,即宰相率两班赴西内称贺。”

  据裴庆裕《东观奏记》载:“大中十一年正月一日,上御含元殿受朝,太子太师卢钧,年八十矣。自乐口悬之南步而及殿口。称贺上前。声荣朗缓,举朝服之。至十二年元日,含元受贺。太子少师柳公权年亦八十矣。复为百官首,含元殿廷口远,自乐口南步至殿下,力已绵口,称贺之后。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公权误曰光武和孝。御史弹出之,罚一季俸科。七十致仕旧典也。公权不能克遵典礼。老而受辱,人多惜之。”

  从上述两则材料可知,宣读贺表的职责往往是由朝中官位最高、最德高望者担当;无论地位与身份是何等尊贵,在元旦大朝会之时,一有失礼必惩无疑,即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柳公权也曾难逃礼法,受人耻笑。

  宫廷朝贺礼毕,皇帝赐宴群臣,其中饮酒作诗以增雅兴,一则炫耀才学,二来为新年助兴。唐代的诗歌尤其发达,节日民俗更是文人墨客竞技的舞台。历史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元日朝贺的应制之作。而这些诗作现了不少关于君臣共饮椒柏酒的内容,这是民间风俗与宫廷礼俗互动的结果。据《唐诗纪事》记载:

  景龙四年(公元711年)正月朔,唐睿宗赐群臣柏叶酒,群臣多作正旦赋柏树诗助武平一诗“绿叶迎春绿,寒枝历岁寒。愿持柏叶寿,长奉万年欢”。李又诗“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此类椒柏酒应制诗为是时人赞美柏树物性,藉以表达人祈年祝寿的美好愿望。

  主流的应制诗是描写元日朝会的隆重场面,辞藻华丽,内容极为空洞,多为为帝王歌功颂德和之作。如魏征《奉和正旦临朝应诏》诗云: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这类应制诗不占少数,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唐代元旦朝会宏伟壮观、规模空前的概貌。

  宋代元旦朝会状况与前朝大致一致。在元旦大会没有正式开始以前,宫外百官匆忙赶赴朝会,而皇帝此时则代民祭天祈福,希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作物丰歉。之后,皇帝亲临大庆殿(正殿),四大镇殿将军立于殿角,悬挂旌旗,设有黄旎仪仗队五千人,夹门填街,气氛庄严肃穆,场面十分隆重。

  接着,《干安乐》奏响,“冠冕朝服”的百官、各少数民族使节及诸多藩使向皇帝祝寿,多次跪拜呼喊,祝福皇帝“万寿无疆”,并献上精心准备的贡品和地方特产。朝贺之礼毕,皇帝要设宴,赐酒以慰群臣,各国使节则在使馆宴。在《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等篇中均有详细记载:

  “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有介胄长大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白袍青缘。诸州进奏吏,各执方物人献。”。

  次日,皇帝还要在御园内赐宴,邀请使臣们一同观看射箭比赛,优胜者还获得额外的奖励。

  南宋时,由于政权混乱,正旦大会曾遭停滞,绍兴五年(公元1145)得已恢复,但国力衰微,朝会规模明显缩小,与前朝不可同日而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是怎样的?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上古时期是没有国家的概念的,于是就发展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同一氏族的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遥望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吧。图源网络一、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又称女系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母系氏族的早期处于中国历史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母系氏族的晚期则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在中国考古历史上,已经发现了母系氏族人类的历史遗迹,主要有代表母系氏族前期人类的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吕氏春秋一恃君览》中“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记录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
· 熟悉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古代的旅游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随着现在形态逐渐变好,各地的旅游业也慢慢热络起来。不到半天时间,在昆明市滇池大坝边摆摊的张大爷,把从家里带来的50碗手工酸奶卖完了。我们熟悉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但是在出去旅游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旅游业一直是一个热门行业,我国古代的旅游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图源网络古代最早的旅游业起源是有商人带动的。商人会带着货物去往天南海北,在这个过程中有水路陆路两种交通的发展,在商人休整的地方还会带动旅馆、饭馆、茶楼等的发展。商人能够欣赏沿路的风景,然后回到居住地,这促进了区域地区的交流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古代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这时旅游业的发展跟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首先,唐朝的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且平稳,所以人民安居乐业,有旅游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意愿。唐朝时期兼具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港口城...
· 明朝时期的胡椒到底有多贵竟然能拿来当工资呢
明朝的胡椒到底有多贵,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胡椒这种东西,现在是非常常见的了,或许每个家庭的厨房里都会放着胡椒,做菜的时候会用上,而且价格也是很便宜的,也就是说,胡椒已经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消费得起的低价的香料。然而在几百年之前的明朝时期,胡椒是非常珍贵的,珍贵到了什么程度呢?朝廷会把胡椒作为官员的工资发放,究竟当时的胡椒有多值钱,竟然会当成工资?“奴这床后茶叶箱里,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梅》第十六回以前看《梅》都是一路翻页,直奔主题,后来渐渐被其“博大精深”所折服,看得就更加细致了。比如上面这段就很有意思,讲当时李瓶儿琢磨着改嫁,想给男朋友西门大官人买房子。以前看觉得太胡扯了,一个女子在床后面屯了80斤胡椒,是准备吃到天荒地老吗?而且她那随身空间般的黑科技茶叶箱里居然...
· 秦朝时期,蒙恬所率领的蒙家军到底有多厉害?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蒙恬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秦帝国自建立到灭亡,中间涌现出了不少的优秀将领,以及能征善战的军队,小编近几天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话题,当时蒙恬所率领的蒙家军究竟有多厉害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首先还是先来说一下小编我的个人看法,就当时来说,并不能说是蒙家军,只能说是蒙恬所率领的大秦将士,而就蒙家来说,蒙氏在秦国三代为将,为秦国统一中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下面小编就来简单说说蒙氏三代对秦国的杰出贡献。第一代名将:蒙骜蒙骜是蒙氏家族第一代名将,他本是齐国人,后来到了秦国,一直当到秦国上卿。蒙骜是秦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公元前247年,蒙骜对赵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令赵国损失惨重,丢失三十七座城池,包括榆次、狼孟等重要据点。之后,蒙骜挥师进攻魏国,连克高都、汲城。魏国大恐,当时寓居于赵国的信陵君毅然返回魏国,...
· 清朝的庙会有多热闹?平民百姓都是怎么过的
除了这些常规的习俗之外,清人还有逛庙会的习俗,从正月十五,到冬至腊月,每一座城镇都有属于它的节日,镇上的人穿梭于街巷,在西家的点心铺子里称二斤桂花糕,在东家的绸缎庄里扯三尺花棉布。甚至寻常人家串门子走亲戚,也多喜欢选在有庙会的那日,图一个喜庆热闹。可以说,逛庙会是清人经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之前,古人对于庙会的印象还停留在祭祀拜神的阶段,彼时大家多会选在立春、小暑、冬至、腊八等这样重要的时节里,到庙会烧香祈福。清朝时人们已经赋予庙会更多的经济色彩。庙会正月十五,京城有盛大的灯会,清晨一大早,城外的小贩们就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进了城门,货物也极其繁杂,有芙蓉糕、茯苓糕等精致点心,也有葡萄干、杏脯、酸梅干等零嘴。一些比较大的行商则赶着驴车进城门,车上载着各类布匹、成衣、家具、花木等,也有专门卖胭脂水粉、绢花首饰的商贩,这些商贩都趁着城门刚开,早早进城占一个好摊位。除了卖货的商人,庙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