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男女成婚真的是只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其实还会主动上街找对象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30
转发:0
评论:0
古代男女成婚真的是只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其实还会主动上街找对象,提起古代婚姻,不少人认为,那时男女没自主权,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提起古代婚姻,不少人认为,那时男女没自主权,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男女私自相见,则会受到父母及社会的指责。此种认识,尽管不能说是错误,但至少是以偏概全。

  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不能见面”等规定都是政府倡导的。不过,政府倡导的风俗习惯也开始逐渐动摇。南宋《梦粱录》载:男子带着礼品到女方家里,或在园圃里,或在湖上,双方见面。桌上,男方放四杯酒,女方放两杯酒,以表示男强女弱。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时,男女青年一生的幸福就这样被决定了。

  如果说上面的做法打破了“婚前不见面”的规矩,那么,下面要说的三类“相亲会”则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彻底颠覆。

  元宵节晚上,古代青年单身男女走上街头,借赏灯、逛花市的名义,会用眼角余光偷看异性。单身男女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眼缘”,那就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父母,于是父母便可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热热闹闹而且严肃认真地走一下过场,直到把这个“灯下缘分”送到婚姻洞房。

  如果说元宵节是古代男女晚上的相亲节,那么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则是古代男女白天的相亲节。

  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天,藏在深闺的女子和青年小伙子都纷纷外出踏青。女子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而男子们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

  在古代,除了这些属于普通老百姓的相亲节外,还有一个十分高端的相亲节——“同年大会”,即“新科状元”相亲节。不过,这个相亲节是专门为古代权贵们挑选女婿而设立的。

  唐朝时,每逢朝廷举办科举考试,全国秀才们奔赴长安。发榜那天,参加应试的秀才都挤着去看榜,凡中了进士的,便凑钱一起到当时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在同年大会这天,城里权贵家的待嫁美女便倾城出动,涌向曲江寻找意中人。如果相中了,就告诉父母安排去提亲,而且大多是当即举行婚礼。

  但是,每年新科进士少,而王公贵族以及富豪家里的女儿特别多,面对“僧多肉少”的局面,京城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干脆命令家丁们去抢女婿。北宋首都开封就发生了一起 “抢错女婿”的事件。

  怎么回事呢?进士发榜那天,一个叫曾文斌的小伙子正在看榜,突然被十多名壮汉架起来,并簇拥至兵部尚书家。尚书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曾文斌说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哄堂大笑,随即散去。虽说“乌龙”不断,可这高端相亲节还是延续了一千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男女真的授受不亲吗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不窥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互不通名。”——这段出自《女论语》上的话可以一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差不多都把纸上写的,当成实际上已经做了的。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陷入了一个误区——根据古希腊神话的记载,男人和女人是一个圆球的两半,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制造出来的尤物。不管怎么说,在西方人的眼中,男人是离不开女人的,女人也同样不能离开男人,因此,他们的男女之防并不大。中国神话系统中造人的“上帝”是位女性(女娲),她“抟土为人”,取阴阳之理,以分男女,男女繁衍,以成氏族,进而有家国、社稷,最早时也不讲求男女之大防。孔夫子删定诗、书、礼、乐、春秋,孟夫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口号,后世的一些读书不求甚解或者怀有另种目的的人因之大做文章,认为从孔夫子时代起,男人和女人就连一句话都不说,这真有些可笑。从孔子...
· 古代为什么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
在中国的古代,婚姻的嫁娶是非常讲究的,男女双方要婚嫁之前必须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网络配图在古代,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且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也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制度是西周至周公制定礼乐方面的制度就一直流传下来,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其中的一项。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上>),为中国古代的通例。网络配图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
· 上街吃夜宵促消费,古代有夜市吗?
在现代城市经济中,夜经济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夜经济是指当日下午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所发生的商务活动,而我们所谓的夜市就是更通俗一点,近日有些地方,有人上街吃夜宵,带头活跃“夜经济”,从而促进了消费,那么古代有夜市吗?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关于古代夜市,源于何时,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有人认为西周的夕市就是夜市的雏形,在《周礼·地官·司市》中就讲到:“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所以这个时候的夕市是针对小商小贩的,而西周之后,最迟是在两汉时期出现。除了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夜市是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繁荣于明清时期。其实在古代,夜间活动是非常少的,因为很多朝代夜晚都是实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业活动,也禁止人们在夜间随意活动。不过这一现象到了唐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首先唐朝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了,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频繁,到了中晚唐时期,人们就开始突破了宵禁的约束,...
· 拉祜族男女是怎样找对象的?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
· 累死人是真的吗?古今劳碌命:古代累死人的历史案例
中国历史长河中,不乏因过度劳累而逝世的案例。这些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以他们的勤奋和执着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将选取几位典型的“工作狂人”,分析他们因劳累过度而离世的原因,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诸葛亮:事必躬亲,劳累致死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为蜀汉的兴复汉室而努力,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因劳累过度而吐血,这很可能是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症状。据《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懿曾问蜀使诸葛亮的工作状态,得知其劳累过度,断言“亮将死矣”。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追求完美,使得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务和军事,最终积劳成疾,遗憾离世。王安石:嗜书如命,工作至死王安石,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推行熙宁变法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读书和工作中度过,是典型的“宅男”和“工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