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为什么燕国的存在感那么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9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为什么燕国的存在感那么低?,春秋战国诸侯们相互攻伐,待硝烟散尽时,人们才猛然想起:位于周朝东北一隅的燕国

  春秋战国诸侯们相互攻伐,待硝烟散尽时,人们才猛然想起:位于周朝东北一隅的燕国哪里去了?轰轰烈烈的诸侯争霸,燕国却总是一声不吭,总不在“现场”。也正因此,它被史书提及的不多。直至战国晚期,燕国才后知后觉、奋力直追。燕国到底怎么了?而这一切还得从召公获封时说起。

  两周时期,冀北、辽西诸族因皆是殷商的方国或是附庸,是殷商 “北国”的一部分,曾加入反周的行列。周王室要安定局面,就在西周初年把召公分封在燕山以南,河北平原以北。这一方面可与河北平原南部的卫国遥相呼应,对黄河以北的商人旧部形成南北包围态势;另一方面可防止燕山以北、蒙古高原,以及辽东地区的游牧民族越过燕山直下河北平原,进而入侵中原地区。

  然而,在整个西周和春秋及战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华夏世界实际上一直都无法彻底控制整个河北平原。西周中期,燕国最大的祸患无疑是占据山西高原北部的山戎,他们常绕过燕山,通过太行八陉不断渗透至燕国南部河北平原上的滹沱河流城(包括滏阳河、拒马河等支流),“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此外,燕国地处苦寒,当时有“宁得十里于宋,勿得百里于燕”的说法。《战国策·燕第一》记载,苏秦曾称赞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之地”。但这实在是一句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的奉承话,因为他实际上点破了燕国农业脆弱的一面——只产枣栗等果子,并不适合粮食生产。再加上地理因素,燕国难以同中原各国有更多的交往,所以经济相对落后,实力相对较弱。

  就军力而言,史籍中没有对春秋时期燕国兵力的记录留存下来,但从这一时期燕国被山戎所逼南迁,以及在与齐国的多次战争中从未获胜的情况看,燕的军力当逊于山戎和齐。也就是说,西周晚期,燕国已被山戎南北封堵,孤悬于燕山南麓,无法完成屏护北疆重任。这样一个诸侯国在列国争霸的旋涡当中,自然也无力与中原争雄。

  春秋初期,燕国国君燕桓侯将国都从原来的蓟城(今北京市房山一带)南迁至临易(今河北雄县附近)。但是,燕国迁都的退让并不能缓解山戎的侵扰,相反更加剧了山戎的野心。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大举犯燕,燕国无力自保,在齐国援助下才得以存国。

  此后,燕国沿易水一线,东经徐水、安新至文安修筑了一道长城,即燕南长城,作为燕国南部与山戎和齐国的分界线。齐桓公借燕国实行其“尊王攘夷”的策略,这更让其他诸侯对燕没有“兴趣”,甚至在多次的诸侯会盟中也没有燕君的参加。战国时,燕国兵力有所增长。《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其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即便如此,也难入强国之列:其国土面积不如楚,步卒数量不及魏,车、骑数量逊于赵,军粮储备难望齐之项背,即使刀剑器械一项也输于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国时期的燕国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为何战国时期的燕国为何存在感那么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并不见的混战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混战达数百年之久。并且,战国时代的发生的大战,动辄都是数十万人级别的。要知道,这样的情况放在当时的世界,近乎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战争模式的限制,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可以被看作贵族式的战争,战争双方即便是在战场上也是礼让有加。而到了战国时代后,战争则立马变成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对手,增强自身的战争模式。当我们提到战国时期的战争时,便不得不提到“战国七雄”,因为,整个战国的时间线都是以这七个诸侯国的兴衰荣辱,而依次展开的。这中间尤其是秦、楚这样大国之间的博弈,更是成为了后世不断演绎的经典。可一旦我们将视角,聚焦在一点上的时候,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忽略了其他的方面。同理,我们着眼于战国历...
· 古代商人的地位为什么这么低他们为什么没有存在感呢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商人故事,欢迎关注哦。一,经济制度方面:古代中国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那么在经济制度上的表现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统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时的找百姓收取租税(农业税和土地税)以及人头税,无论是历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条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权改良,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特征来进行调整的。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盐铁等,都是由统治者专卖。所以,古代商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没什么条件,其次,在统治者眼中,这些经济活动并不能产生价值。所以,商人自然没有存在感。二,政治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必然对应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专制和家天下,我觉得皇帝的想法不复杂,只要将农民和土地这两方面的问题处理好,那么统治就很稳定。而商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人员流动和钱财货币流动,这些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影响统治稳定的,所以当然,就要重农抑商了。三,文化以及其...
· 揭秘身为唐朝开国君主的李渊存在感却如此低
其实我对于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为什么呢,大家翻开史书看看,历史上大凡开国之君很多都是耀眼的明星,秦始皇、刘邦、刘秀(可以认为是开国)、赵匡胤、朱元璋等,这些人那个人没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即使有些不是正面,但是人家在开国皇帝这条道路上也是赫赫有名。网络配图可是李渊却不行,身为唐朝开国君主的李渊,存在感却很低,甚至有人会认为他的儿子李世民才是开国君主,说出来不怕笑话,小学的时候就就这样认为。那么什么李渊在历代开国之君的名声如此之低呢,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说一下。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作为隋朝的太原留守在晋阳起兵,进展很顺利,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代隋称帝,庙号唐高祖。可是这个开国皇帝的名声在历代开国皇帝之中却最低,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们继续说一下。1、出道时间晚李渊出生于566年,李渊起兵的是617年,此时的李渊已经51岁了,在此之前他也没有什么名义,只是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家世太好了,在年...
· 汉光武帝刘秀那么厉害,为什么他建立的东汉的历史存在感这么低呢
在西汉晚期,由于外戚王莽专权,废除孺子婴而自立为帝建立了新朝,但由于新朝的改制失败导致西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以赤眉和绿林规模最大,刘秀加入绿林起义军随后击败王莽,刘秀作为一个英明的开国皇帝建立东汉,为什么东汉的历史存在感那么低,即使有刘备、曹操等人,那也是属于三国时期的事件。刘秀的祖先为长沙王刘发一脉,刘秀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算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子弟。由于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造成各个王侯的势力不断削弱,到了刘秀这一代家世已经非常没落了,早年期间的刘秀以务农为生,当天下大乱世便在舂陵起兵,随后又投奔绿林军依附更始政权,刘秀在起义过程中对待部下也是恩威并赏,因此许多士兵都依附他。在刘秀消灭其他起义军建立东汉时,并没有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残杀功臣,反而厚待了许多朝臣,由于自己家世没落,算得上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在东汉建立初期,由于社会经过战乱,民生经济得到很大的破坏,刘秀颁布许多修养民生的...
· 同样是汉朝的一部分为什么东汉的存在感会这么的低呢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刘姓建立的若干个汉朝举足轻重,完成大一统的只有西汉和东汉。虽然两汉被统称为汉朝,其实还是两个朝代。西汉的存在感比较强,有汉高祖、汉武帝、文景之治、昭宣中兴等,但说起东汉的皇帝,恐怕只有光武帝和汉献帝最为著名,东汉的存在感为什么这么低?秦、西汉和三国的知名度太高,使东汉黯然失色。秦朝统一天下及秦朝末年楚汉战争,在历史上无论是能人猛将,还是文学作品的渲染,都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时代。西汉明君很多,超越了大多数朝代,也是百姓生活最好、国力最强的时代之一。一部《三国演义》又把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传颂的尽人皆知,处在中间的东汉王朝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东汉的皇帝太年轻,12位皇帝中,其中9位未满16岁继位,也是皇帝平均年龄最低的朝代。大多30多岁就去世了,意味着刚亲政不久,还未来得及做出太多政绩,东汉的朝政基本上都由外戚和宦官把持。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永元之隆”后,东汉国力达到巅峰,此后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