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9
转发:0
评论:1
蒲松龄:家道中落奋发读书,一生未考取功名,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6月5日。因一本奇书《聊斋》而世称聊斋先生,但他自己称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6月5日。因一本奇书《聊斋》而世称聊斋先生,但他自己称呼自己则是异史氏,算起来现是山东省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生于商人及中小地主的家庭,本来生活应该挺富裕的,但是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每况愈下。蒲氏是出了名的淄川世家,蒲松龄少年读书志存高远,一心想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蒲松龄的童年是在十分动荡的环境下成长的。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彻底灭亡。在明朝末年时,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而清朝入关时却下达了野蛮残暴的命令。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清军说道:“留发不留人”并且还下令。加上当时瘟疫饥荒肆虐,中原死伤无数。外面动荡不安,根本没有经商的条件。由此猜测,蒲松龄家庭的没落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蒲松龄画像

  十九岁的蒲松龄就开始参加考试了,那时候的他,在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名声大振。然而命运弄人般,蒲松龄之后再也没有考取功名了,屡试屡败。顺治十七年,考取县、府、道第一的两年后,蒲松龄信心满满参加乡试,然而兜头一盆冷水就向他泼来。蒲松龄对于自己没有考上功名一事耿耿于怀,回家继续努力学习,打算再次乡试。但是他想到不到,自己满腹真才实学,也没有换得命运的眷顾。

  直到四十六岁才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被补为贡生。为功名劳累一生的蒲松龄,始终没能当上官。为了维持生计,只好找点其它的事情做。日日读书的他,并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商人,而是去给别人考上的当了官儿的当幕僚。打算一边做事,混口饭吃,一边准备科举考试。幕僚一做就是数年,仍没考上的蒲松龄回家教书去了。

  这份私塾老师的工作离家不远,每日里除了教书就是写书。满腹经纶没有用,有的人寄情山水排遣这份落寞,而蒲松龄则寄情于志怪小说。蒲松龄少年时就喜欢写这种故事,二十四岁的蒲松龄写故事时还遭到小他两岁的同学张笃庆的嘲笑,作诗讽刺蒲松龄不干正事,而是写一些神啊鬼啊的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这样的行为于科举无益。

  《聊斋志异》插图

  四十岁左右就完成的《聊斋志异》成了他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写完之后他做的最多就是增补删改里面的内容。聊斋志异里的故事篇幅不大,但总共有接近五百篇的数目。里面的内容多以鬼神、狐妖等居多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文章表达和传递的东西都是十分不同的。有很多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黑暗,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里不乏引导人积极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东西,也有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聊斋志异》的妙处就妙在有很多东西他写的事情或者东西都是假的,但是他传递出来的很多想法却是极具讽刺性的。

  蒲松龄的作品有部分是自己脑洞大开想出来的,有部分自己看书从古籍上面得来自己加工的,还有更多就是听别人说的。有一个说法是,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时,自己在家开了茶摊,专门请求路过的人前来讲故事,讲完润色加工,编纂到自己的书里。其实蒲松龄虽不至于穷得揭不开锅了,但是也还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闲钱去搞这一出。

  蒲松龄早早娶妻,自己在外为了梦想努力读书以及因了兴趣,撰写志怪时,妻子都在家里默默照顾老人和孩子。正是因为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在家操劳,他才得以继续完成这样一部著作。

  《聊斋志异》插图

  《聊斋志异》一经“出版”就大火,大家对这样的故事十分喜爱,多家竞相翻印。连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受到蒲松龄作品和风格影响而写下的。到如今,各种文字语言的《聊斋》畅销国外。甚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而“爱听鬼唱诗”的蒲松龄却也因此名留青史。作品传颂至今。郭沫若也评价蒲松龄和他的作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715年,七十六岁的蒲松龄因病去世,而他的作品,还将继续影响后世,他的作品传递出来的各种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方面上的价值,还能给我们更多启发。好了,今天蒲松龄的故事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都会想考取功名?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古代读书人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们拥有的权利你就知道,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朝,到宋朝基本发展成熟,历朝历代虽然在考试时间、考试间隔时间上有一定差别,但其本质上的层级关系没变,也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所谓科举考试的层级关系,指的是层层晋级,先是童生、秀才,然后就是考举人、考进士,有点像如今的小学升初中再考高中,然后考大学、考研。在晋级方面虽然可以类比,但古代科举考试和我们如今的读书考试本质上大不相同,我们现在读书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古代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取功名,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都直观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的心态。古代读书人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毕竟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家中贫寒的学子,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人生转变的唯一机会,很多人一辈子都只考取了一个秀才的功名,但他们...
· 凿壁偷光的匡衡考取功名之后为什么就心态改变了
说起勤奋好学的人,从古到今我们能说出很多。孔子韦编三绝,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他们的故事时刻影响着我们。小编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主人公也和他们一样勤奋。我们一定也听说他的故事,因为他就是我们老师口中经常提到的匡衡。小时候的匡衡家中无钱点灯,于是便凿破墙壁偷光学习,多么勤奋啊!但是语文老师们却很少提到匡衡长大后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解决疑惑。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个历史故事。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匡衡家境贫寒,但是他却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平凡生活,孩童时期的匡衡已经开始追求知识。最著名还要属他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凿壁偷光。匡衡家里很贫穷以至于买不起读书写字的灯油,可这并不能阻挡匡衡读书的决心,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把墙壁凿破借助邻居点灯的灯光读书。在当时那个年代,幼小的匡衡就有这种觉悟,也实在很不容易。按照我们想象中事情的发展,匡衡长大后也应该是国之栋梁。但现实却十分骨感,...
· 古代人为什么要坚持考取功名?范进中举告诉你!
古代人为什么要坚持考取功名?范进中举告诉你!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年的高考终于结束了,高考成绩也都出来了,而这个时候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考得好的自然是兴奋不已,但是考得不好的却是愁云密布。而高考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只是与高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考生,高考的考生基本上都是十八岁左右的年轻人,而科举考试却有很多年纪大的人,甚至有很多老人,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考科举呢?科举作为古代一个为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的确出了很多在考试中成绩非凡的人才,历朝历代都有状元诞生,但是,历史上很多的有名的官员,却都不是状元出身,相反都是比状元低一些等级的。而那些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中的,为何愿意把一辈子的时间都用在考科举上面,就算是一直考到自己年纪老迈,也还是要坚持到底?科举考中了究竟有什么好处?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如果考中了之后没有什么好处,自然是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去考的,毕竟不是所有...
· 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坎坷功名路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龄的父亲蒲盘时,开始还读书,后来因为家穷,下海做生意了,他有5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蒲松龄从小跟着父亲读书,19岁考秀才,异常顺利。当时他的一篇答卷纵横议论,发挥得酣畅淋漓。主考官恰巧是爱才若渴的学使施愚山。这位施大人为人通达,见到蒲松龄的答卷,非常欣赏。立即将其拔为头筹。随后,蒲松龄连着三场,乡里、县里、道里都是第一名。这事轰动了十里八乡,让蒲家人脸面上着实增光。在一般人看来,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远大,谁料想此后蒲松龄竟然在科举考试的泥途上一路受挫,再也没能前进一步!其中几次落榜都很意外。一次,他第一场的答卷相当出色,考官极为欣赏,甚至内定蒲松龄为头名入选,不想蒲松龄突发急症,无法继续参加考试,前功尽弃。他那满心的怨怅之情可以想象。还有一次更离谱,蒲松龄费...
· 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坎坷功名路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龄的父亲蒲盘时,开始还读书,后来因为家穷,下海做生意了,他有5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蒲松龄从小跟着父亲读书,19岁考秀才,异常顺利。当时他的一篇答卷纵横议论,发挥得酣畅淋漓。主考官恰巧是爱才若渴的学使施愚山。这位施大人为人通达,见到蒲松龄的答卷,非常欣赏。立即将其拔为头筹。随后,蒲松龄连着三场,乡里、县里、道里都是第一名。这事轰动了十里八乡,让蒲家人脸面上着实增光。在一般人看来,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远大,谁料想此后蒲松龄竟然在科举考试的泥途上一路受挫,再也没能前进一步!其中几次落榜都很意外。一次,他第一场的答卷相当出色,考官极为欣赏,甚至内定蒲松龄为头名入选,不想蒲松龄突发急症,无法继续参加考试,前功尽弃。他那满心的怨怅之情可以想象。还有一次更离谱,蒲松龄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