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都说富不过三代 为什么曾国藩家族数代兴旺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8
转发:0
评论:0
都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曾国藩家族数代兴旺呢,过去我们说中国式的大家族啊,往往是富不过三代,是吧,子孙后代到了第三代开始就

  过去我们说中国式的大家族啊,往往是富不过三代,是吧,子孙后代到了第三代开始就不争气了,但是曾国藩价不一样。那么根据有关方面的这个调查统计啊,当今曾国藩兄弟的后人当中,还有240多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么曾国藩的家教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第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子孙当大官,只希望他们成为君子。

  他认为科举很害人,为什么呢,因为科举这个事儿它难度确实是太高了,要走通这条路,偶然性很大,不是说你只靠努力或者你只有天才就肯定能走通这条路。为什么曾国藩父子考秀才都考那么难呢,曾国藩考七次,他父亲考了十七次呢。因为当时考秀才的录取率就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98%的人通不过这一步的考试。所以你要想科举成功,你这一生至少要投入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全力攻读范围极窄的那的本应是教材,那么很多人浪费了十几年也不见得成功。你比如另一位晚清的名人左宗棠他也是位天才。他比曾国藩聪明得多了,但是一直没能考中进士。那么如果科举不成的话,大部分人就会高不成低不就,成为肩不能肩手不能提的一个废人,这辈子就废了。

  不见得所有的科举不成的人都能做成左宗棠是吧,所以曾国藩一直说科举一事误人太深,太耽误事儿。那么即使科举成功,让你走入仕途你当了官又怎么样呢,曾国藩自己就是官场中人,他对当时官场的这个势力和虚伪实在是太了解,他看到大多数读书人在官场上沉浮多年,结果是混到了功名利禄,发了家进了级,但是呢,丢失了初心和人品,可以说大部分官员都成了贪官。那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他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找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明理,只有明白的道理人生才快乐。所以曾纪泽十六岁那年,曾国藩在家书当中说,我已经决定了不让这个孩子学八股文。

  那么不光这样,因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总想让曾纪泽学八股,所以曾纪泽在老家呢也开始打开书本,准备学做八股。这个时候呢,曾国藩专门写了封信给曾纪泽,嘱咐他说千万别听你爷爷的别学八股,应该说曾国藩本身是个孝子,但是在这一点上他顶住了他父亲的压力。那么不做大官,做什么呢。做君子!君子在任何环境下不管是穷还是富,都能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这些快乐和宁静跟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那么同治元年,曾纪泽已经24岁了,曾国藩呢给他写封信,说既然你不愿意当官,那么你这辈子呢不妨效仿王羲之,陶渊明那样,就在家里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金运潇洒,终老田园,这样过一辈子也很好。我们看像曾国藩这样不功利的家长,不仅当时非常少见,今天也是难能可贵,是吧。我们今天的家长很多人都要求孩子非得成功,那什么叫成功呢,挣大钱,当大官,住大房子,开好车,哎这成功。但是曾国藩的标准不一样,他的成功是指孩子能够不凭外物不平外在的东西就能够找到内心的快乐和宁静。这一点呢,我想对我们今天的家长应该有所启发。这是曾国藩家教的第一个特点,从小让孩子有一个高远的胸怀,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希望他们成为绅士,而不是执著于世功层面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家族富不过三代朝代兴旺不过三百?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说的是一个家族兴旺富贵往往不会超过三代人。而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似乎也走不出这个铁律,一个朝代由兴至衰往往不出三百年。这是命由天定还是自取灭亡?事实上,还真有点规律可循,总的来说也不过三个原因。富不过三代第一个,制度崩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一个国家的运作,也需要完善的制度,人民循规蹈矩,官员发挥最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国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昌盛。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成为百姓的桎梏,导致民怨沸腾,部族叛乱、众叛亲离,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秦汉晋隋唐就是例子。第二个,气数已尽、寿终正寝。任何事物,物极必反,朝代也如此,由盛及衰也有一个自然过程。就像一个人,由婴儿开始,逐步走向壮年,同时也逐步走向衰亡。最后的时刻只是一个导火索,或者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就是如此。富不过三代第三,时运不济、外敌入侵。最好的例子就是宋朝了,外敌太强大,我不犯人,人要...
· 富不过三代,他家族却富了十代,三百子孙各有千秋
晚清大臣中,文武全才不多,曾国藩算一个,胡林翼也算一个。曾国藩曾自谦说胡林翼才干是自己的十倍。因为胡林翼不仅会领兵打仗,是湘军大佬,也懂得治理国家,擅长理财,懂经济。李鸿章晚年,与人谈旧事,常挂在口边的是“先师曾文正公”与“前辈胡文忠公”,可见这两个人的历史地位以及个人才干。曾国藩是临危受命,帮朝廷“反贼”,他的长处与其说在于领兵打仗,不如说在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首先,曾国藩人脉非常广,广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程度,曾国藩能在家乡迅速建立一支团练,靠的就是他广阔的人脉。从广州购买西洋炮火,找人来教他们操练阵法,都是要依靠他的人际关系网的。其次,他是一个文采很好的人,一个人很会写文,就会具有煽动性,写得东西就能获得别人认同。曾国藩的战斗檄文写得很好,抓住当时读书人的心理竭力煽动,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再次,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为人处世的人,他的为官之道直到今天还...
·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它却八百年长盛不衰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这个家族却八百年来长盛不衰。它是什么样的一个家族呢?长盛不衰八百年又是怎样才做到的呢?据范氏族谱载,唐信宗乾符元年(874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至福建宁化,是为范氏入闽的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许多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有的又进而迁至海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名言,也古往今来无数知识份子的座右铭。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当了宰相,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范仲淹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
· 李氏家族倡导的分配法,让中国人富不过三代,可谓是一项善政
隋朝大业年间,有一个名叫刘弘基的家伙,被征发去前线打高丽。打高丽九死一生,刘弘基不想去送死,就想方设法逃避战争。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做贼想牵牛”。古代的时候,牛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做贼牵牛,是大罪。我们家乡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人罪行大。刘弘基为了逃避战争,就去偷杀别人的牛,然后去衙门自首。刘弘基犯了重罪,被朝廷抓起来,因此躲过了战争。刘弘基被家人从牢里赎出来之后,也是穷途末路了。刘弘基没办法,只能去太原投奔李渊。图为李渊影视形象,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李渊太原起兵。刘弘基是主要策划人之一。太原起兵之前,刘弘基与长孙顺德一起,活捉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之后,刘弘基在霍邑斩杀宋老生。李渊称帝之后论功行赏,刘弘基被任命为十二卫大将军。大唐开国之后,刘大将军开启常败将军模式。李世民在浅水原与西秦皇帝薛举大战,李世民吃了大亏,十三万人马损失了一半多。刘弘基作为李世民部下八大总管之一,被薛举...
· 蒋友柏:富二代政三代应该都算贵族
核心提示:时代周报:现在不是封地封王的时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那种贵族,但是确实存在一些生活环境好、条件优越的人,你觉得这样就算是贵族吗?你算贵族吗?蒋友柏:像现在的富二代、政三代,应该都算贵族,贵族的定义是在社会结构里面的。至于我是不是贵族,见仁见智。时代周报:其实哪里都有这种人,他们有经济政治优势,占有比较多的资源,他们是否就应该对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蒋友柏:我不认为他们需要承担更多责任,每一个人都是个体。如果说一个人的条件比较优越就要对社会负更多责任的话,那不是整个经济体系早就垮掉了?等到你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慢慢就会有更多非经济层面或者权力层面的想法跟责任感,这是强迫不得的。蒋友柏图片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文章摘自《时代周报》2011年10月27日作者:张润芝原题为《蒋友柏:要做台湾的乔布斯》9月初,在最具知名度的蒋氏后人蒋友柏踏上对岸的土地,从台湾直飞北京为他的口述书《悬崖边的贵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