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国存在了多长时间?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郯国自周朝建国,立国800余年,是东部的偏远小国,治国者勤恳智慧,整个春秋时代没有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不征伐他国,遇事艰忍,处事公正且讲大局。
郯国离当年的政治经济中心遥远,西北的鲁国是离得最近的大国,东北面是莒国,过了莒国是齐国,南面是钟吾,也是一个小国,较少来往,再往南就是蛮荒之地了。交通与经济不如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小白领兵攻打楚国,同盟军的陈国为了节省国家的接待支出,建议齐军经过郯国、莒国回师,惹得齐桓公很不高兴。
郯国与鲁国在春秋初期来往密切,有很广泛的文化交流,而且郯国文化不乏独到之处。鲁国与莒国的关系一直紧张。公元前605年,郯国与莒国发生了点矛盾,未到刀兵相撞的程度。鲁国勒令两国讲和,然而莒国不听安排,鲁国觉得失去颜面,一怒之下攻打莒国。《左传》评论此事:平国以礼不以乱,伐而不治,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此番评论,对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处理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也有不菲的借鉴价值。
然而在十多年后的前593年,发生了让两国关系变冷的一件事情,鲁国嫁来郯国的伯姬被休弃回国了。伯姬是鲁宣公的大闺女,母亲叫穆姬。按说,闺女被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或是夫妻不和、日子难过,或是不能生养、公婆龃龉……可是穆姬受不了,就对郯国气恨起来。穆姬是个富有才华、很有个性的女人,跟受了宫廷斗争的影响有关。穆姬的丈夫宣公是以庶子而继位的。穆姬的公公鲁文公去世后,文公妃子敬嬴与鲁国重臣襄仲勾结,杀死太子,拥立宣公。太子的母亲哭着去娘家齐国,悲哀恸道,街市哀怜,被世人称为哀姜。婆婆的政治手腕闪着血光,儿媳穆姬也不是等闲之辈,对国家事务有重大的影响力,几乎是威柄自出。不过穆姬的心胸未免有些狭隘,她另有一个妯娌,因为嫁来时候手续不完备,穆姬坚决不称呼她为嫂子,甚至在丈夫掌权以后,寻了个不是就把人家撵出了宫。
穆姬对郯国的不满,在前584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南面遥远的吴国经过吴王寿梦的多年努力,国力强大起来,扩张的野心也随之高涨,军事准备以后,决定试探着北叩中原,而郯国是第一个要被敲打的国家。吴国千里而来,刀枪锋利,军容怪异。郯国被吴国兵临城下,根本不是吴国的对手,形势危急。申请救援的使者疾驰鲁国,鲁国朝廷紧急磋商。此时鲁宣公已经去世,穆姬的儿子鲁成公虽然已经继位七个年头,重要的国家政策却是老母亲把握。鲁成公力主救援,不赞成救援的是朝廷重臣宣伯,他与穆姬关系暧昧,是穆姬的代言人,尽知穆姬内心深处的猫腻,况且被郯国国君休弃的伯姬依然在娘家,没有另嫁,愁苦笼罩。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让穆姬的心情糟糕透顶,她的三女儿两年前被杞国国君休弃回国,抑郁悲伤,身体虚弱。
磋商的结果令郯国使者震惊不已,穆姬不顾大局地否决了儿子拍板救援的决定。郯国立刻面临国灭祀绝的危险。此时,一个重要人物的出现,挽救了郯国,他原是楚国的重臣,他的名字叫巫臣,因其祖上被封在申地,又叫申公巫臣。吴国围困郯国的时候,他正在去吴国的路上,正是他说服吴王寿梦撤围郯国,而且郯国自此以后一百五十多年,没有再受到来自南方的威胁。
为何巫臣有如此力度,要从他与一位女士的爱恋说起。那位女士叫夏姬,一个美丽绝伦、夺人魂魄的女人,她是郑国郑穆公的女儿,嫁到陈国,生子夏徵舒,已经成人且做了大臣。夏姬已是不惑之年,依然与陈灵公,大臣公孙宁、仪行父私通。他们仨竟然在朝廷上挥舞着夏姬的内衣相互戏谑,在说起夏徵舒的容貌既像公孙宁又像陈灵公的时候,夏徵舒闻言怒火中烧,在公元前598年杀死了陈灵公。臣子弑君是大逆不道之事,楚庄王指示兵进陈国,车裂夏徵舒,带走了夏姬。
楚庄王惊叹夏姬美貌,要纳为妃子。巫臣进谏说,平逆而纳妃,恐视听不佳,庄王只好作罢;楚国军队主官子反也想要夏姬,巫臣说,夏姬克夫啊,娶了会不得好死,子反也只好作罢。在巫臣的建议下,楚庄王恋恋不舍得把夏姬给了一个丧偶的老军官,连尹襄老。不幸的是,在不久楚国与郑国的一场战争中,连尹襄老战死沙场,且尸体被郑国掠走,夏姬守寡。敏锐的巫臣很快发现连尹襄老的儿子黑欲行不轨,想占有夏姬。巫臣对夏姬说,你回娘家郑国吧,我会娶你。同时对楚王说,把夏姬送回郑国,可换回连尹襄老的尸体,楚王同意。夏姬就去了郑国,等待巫臣。
九年以后,前589年,楚国的老冤家晋国在北方与齐国大打出手,齐国不敌,向楚国求援,楚王派巫臣去齐国商讨救援事宜。巫臣立刻收拾家当,路过郑国接着夏姬喜滋滋地奔齐国而去,半道上听说齐国大败,说,我不去失败的国家,就带着夏姬去了晋国。为了对一个女人的爱恋,抛却军事重任,成了个叛国者。晋国竟然给他安排了职务,分配了土地,此时,夏姬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前584年,在吴国围困郯国的那年年初,楚国在经过几次对晋国战争的失利后,君臣们特别是子反,对巫臣的恼怒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杀了巫臣的家人,瓜分了巫臣的家产……而这立刻给了巫臣公报私仇的机会。
巫臣是一个战略家,他向晋景公建议,为了减轻楚国对晋国的军事压力,应当说服吴国在楚国的东部挑起军事争端,晋景公赞同。当时晋国的制作与使用技巧处于世界前沿。巫臣带着与技术人员,经由莒国、郯国奔赴吴国,吴王大喜。巫臣听说吴王正要北上中原有所作为,且已经把郯国围困,立刻与吴王促膝交谈,指出北上时机并不成熟,而且风险极大,不如就近西出楚国,锻炼部队,吴王立刻同意。于是,撤围郯国,回师而去。象征性地简单签订了条约,郯国在条约中当然要承担一些服务吴国的责任。
古老的郯国首次面临灭国的危险,顷刻间烟消云散,举国欣慰。然而郯国并没有高兴太久,又面临了一次危急,公元前583年,吴国撤围郯国的第二年,郯国又被晋国兵临城下,也与穆姬有关,是穆姬的主意。
吴国撤兵而去,多少出乎穆姬的意料,没有释解对郯国休弃其女儿的怨恨。于是安排宣伯去晋国,向晋国说明吴国围郯的情况,着重条约中郯国服务吴国的条款,引起晋国的不舒服。当时晋国在与齐国的战争中,郯国坚守中立的地位,没有提供兵援,没有提供物援,也没有提供声援,晋国、鲁国都感到不满。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趾高气扬,宣伯的一番挑拨鼓动,晋景公竟然发兵讨伐郯国。
这也实在出乎鲁成公的意料。晋国派士燮来鲁国,通知要攻打郯国。鲁成公惊慌失措,觉得自己的母亲做得有些过分了,亲家恩怨岂能兵戎相见?赶紧与季文子商议,决定给士燮行贿,看看是否能解决问题,至少能够缓些出兵。没想到士燮不吃这一套,没有商议的余地。
鲁成公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指示宣伯带兵同去,况且拉上了邾国的部队,浩浩荡荡,直逼郯国城下,郯国再一次面临危机。郯国一边动员坚守城门,一边展开私下斡旋。季文子起到了扭转乾坤的重大作用。他是鲁国的重要谋臣之一,廉洁勤政、正直忠诚,先后辅佐了鲁国三代国君,前568年去世,入殓的时候,穆姬的孙子鲁襄公在场,看到季文子“无衣锦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不禁唏嘘泪流。
季文子德高望重,军队主官多尊重他的意见,几番交流,使得出师郯国的鲁国军队觉得攻打郯国说不过去。也即刻将这个情况通知了身在吴国的巫臣,巫臣修书,急送晋景公。指出进攻郯国不符合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战略大局,表达了反对的意见。鲁成公也继续做士燮的工作,让士燮了解事情的本源。多管齐下,使得进攻郯国的势头松懈下来。郯国国君出城说明情况,真挚实在。平心而论,吴国围郯时候,鲁国、晋国一声不吭,现在却兵临城下,于情于理说不过去……协商的结果,联军撤兵而去。
郯国两次被攻打,没被破城而入,除了军民齐心坚守,城墙的宽厚坚固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巫臣路过郯国去吴国之后,郯国就开始加固城墙,薄弱地方甚至放进了碌碡,之后的郯国一度被称为“碌碡城。”上年巫臣路过郯国的时候,与郯国国君谈起莒国年久失修的城墙,有些地方甚至有些塌颓了,建议维修。巫臣深刻觉察到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他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勇夫重闭,况国乎?”莒国的国君渠丘公不以为然,认为莒国地处偏僻,谁会打他的主意呢?然而只过了一年,莒国就吃到了苦头。
巫臣的举动都在楚国的掌握之下。爱恋夏姬的子反已经杀死了巫臣的家人,而巫臣叛逃在外,协调晋、鲁、吴、郯之间的关系,危害楚国国家安全,无法制裁。楚国朝廷经过策划,决定长途奔袭莒国,杀鸡儆猴。攻打的目标选取莒国而不是郯国,是楚国深知郯国城墙的坚固,郯国又躲过了一次被南方强国的攻打。公元前582年的冬天,子重越过郯国,奔袭莒国。子重也是迷恋夏姬美艳的军政大员之一,对巫臣携夏姬外逃也是恨之入骨。莒国不堪一击,城破溃败,国君遁逃。子重一直追打到莒国的郓城(山东沂水东北),楚国的凌厉让周边国家震惊不已。这期间,郯国始终严阵以待,回师的楚国军队再次经过郯国时,也没有挟大胜之威顺势攻打郯国。
这年的春天,穆姬的心情有所好转。被休弃了十一个年头的女儿伯姬终于再嫁了,嫁到了宋国,晋国送来美貌女子作为陪嫁,婚庆场面隆重奢华。季文子代表国家前去宋国问候伯姬。回国后,鲁成公设享礼厚待他。穆姬也很感动,深揖致谢,颂诗相和。觉得季文子没有辜负的嘱托,而且眷顾了她这个。
郯国总算安静了下来。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郯、鲁恩怨已淡。公元前566年,郯国国君从两国大局出发,决定朝见鲁国。穆姬已是耄耋之年了,处境很凄惨。过去的三十年里,她曾经与宣伯私通,为了搞掉鲁成公,想先行剪掉季文子,就在晋国国君那里污蔑季文子,致使季文子在晋国被拘留。之后事发东窗,宣伯出逃齐国,穆姬被勒令移出宫室,断绝权力。此次曾经的鲁国女婿前来朝见,是否见了穆姬,说了些啥,不得而知。总之,是让人唏嘘感慨的一次朝见。这一年八月,发生了蝗灾,收成不好。两年以后,穆姬去世了。
历史上“孔子师郯”的故事,是在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离上次的朝见又过去了四十多年,这次去朝见的郯国国君已是晚辈了,与鲁国的关系已经恢复了正常。在回答鲁昭公关于少皞氏为何用鸟名为官名的问询时,郯子侃侃而谈,清晰细致,对郯国祖先的历史了如指掌。孔子听说,颇感惊奇,登门求教。事后告诉别人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他肯定了郯国文化中独到的造诣,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国度。
郯国在公元前414年被越国吞并。两千多年过去,岁月的风霜已经摧垮了她曾经坚固的城墙,西北角的遗址还在,宽阔的土堆上长满了树木,郁郁葱葱。洋槐树居多,每年的三月,满树灿烂的槐花,香气浓郁。墙角里面是县里的第一中学,莘莘学子,勤奋读书。校门开在西城墙,门口经常有毕业几十年后前来聚会的同学,他们在这儿留影,背景就是城墙。他们的根在这里,无论天涯,无论海角。
郯城县被称为山东的南大门,追溯本源,是那件吴国围郯的事件,从此拉开了南北交往的序幕,而郯国,是个纽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