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宋宰相王旦有着怎样的识人本领?他提拔了哪些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3
转发:0
评论:0
北宋宰相王旦有着怎样的识人本领?他提拔了哪些人,北宋宰相王旦,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识人眼光,他能从观察人的缺点中,识别人品。他任

  北宋宰相王旦,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识人眼光,他能从观察人的缺点中,识别人品。他任宰相期间,曾为朝廷举荐过许多奇才,被贬外放的寇凖就是其中之一。寇凖和王旦本来关系应该是很好的,他俩是同年的进士,同年关系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澶渊之战时,寇凖是宰相,王旦是参知政事,给寇准当副手。因为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病,王旦要赶回去主持后方,临行他特意让宋真宗把寇凖叫来,问这仗如果败了(“十日之间未有捷报”)该怎么办,真宗被他俩逼得只好表示:“如果朕捐躯或被俘,那就立太子吧”。从这件事来看,寇凖和王旦合作得是很好的。

  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凖因功高,深得皇帝敬重。但在死对头王钦若的不断蛊惑下,皇帝听信王钦若之言,寇凖被贬外放。后来,王旦做了宰相,极力推荐寇凖回朝,在这样的背景下,寇凖才得以回朝担任枢密使的职务。按理说,寇凖应该对王旦很感激,应该跟他合作才对,但是,寇凖却梗着脖子跟王旦扛上了。

  具体表现为,当时东西二府经常互通文件,寇枢密瞪大眼睛从东府(中书门下)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发现错误后,马上给宋真宗送过去,导致中书工作人员从王旦以下都被真宗骂了一顿。然后,中书门下,同仇敌忾,也瞪大眼睛从西府(枢密院)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果然也发现了错误,结果宰相王旦表示,把文件退回西府,让他们好好改过来。

  东府众人不解,王旦回答:既然知道他们干的是错事,干嘛还要跟着他们干?

  这件事让寇凖很不好意思,特意跑过来跟王旦讲:“同年,甚得许大度量?”,但王旦的大度却没能阻止寇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宋真宗面前讲他的坏话。

  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王旦却说:“没事,毕竟我当宰相久了,犯的错自然就多。寇准把这些事告诉陛下,说明他是忠臣,这就是我欣赏寇准的原因。”王旦就是这样从寇凖的缺点中去认识他的人品的。

  不久,寇凖又要被外放了。宋真宗找到王旦,聊寇凖外放的问题,王旦笑道:“臣以为像寇凖这样的大功臣,给个使相(相当宰相待遇)做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

  寇凖拿到使相后,涕泪交流地到宋真宗面前谢恩。真宗说:不要谢朕,这是王旦推荐的。

  后来,王旦就积劳成疾要不行了,临终前,宋真宗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爱卿你走了我怎么办?我上哪儿找你这么好的人来当宰相?”

  王旦一开始不说话,后来真宗一直问,王旦才很艰难地说:“寇准吧。”

  王旦去世几年后,宋真宗居然真的把寇凖重新召回京城来当宰相了。据说寇凖到京后,第一时间到真宗面前痛哭流涕,表示要去给王旦上坟。

  王旦不但是一代贤相,他还是个谦谦君子,他凭着独特的识人眼光,始终对寇凖满怀善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保护他。

  但寇凖的识人眼光就差远了,这大概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最典型的就是如何识丁谓。这个后来成为他死敌的丁谓,曾经是他的“门人”,寇凖对他的才干非常器重(丁谓属于有才无德),极力向当时的宰相李沆推荐,“寇凖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寇凖后来果然被丁谓这个白眼狼坑得够惨。

  其实,直到让丁谓非常丢脸的那次“溜须”事件发生前,可以说丁谓对寇凖都是非常尊敬,甚至可以说非常殷勤的。

  有这样一个段子: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说事。有一天寇凖坐在衙门里,一群乌鸦扑棱棱飞过来,老寇哈哈大笑道:“幸好丁谓不在这里,不然他肯定要说这是一群玄鹤!”这个段子流传出去之后,丁谓从此多了个绰号,叫做鹤相。

  寇凖从外地回京当了宰相,丁谓是参知政事。在一次朝臣宴会上,丁谓给寇凖擦胡须献殷勤的时候,反被寇准呛了一顿。丁谓便成了“溜须拍马”的代名词。丁副相瞬间黑化,秉持着“得不到你就要毁了你”的心理,丁谓开始黑寇凖。

  后来,丁谓把寇凖和另一个宰相李迪(也是他的)排挤出朝廷还不够,还特意假传圣旨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请他们自行了断。丁谓这么搞实在太过分了,当时就有人质问他说,相公就不害怕后世史书怎么记你吗?结果丁谓淡定地回复道:“不过是一句‘天下惜之’罢了,能奈我何?”

  据说那把剑送过去,李迪当场就崩溃了,打算自杀,幸好他的儿子和门客拼命保护,才免于被害。

  而寇准的表现是这样:“中使承(丁)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寇)凖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凖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凖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及赴贬所,道险不能进,州县以竹舆迎之,凖谢曰:‘吾罪人,得乘马幸矣。’冒炎瘴,日行百里,左右为之泣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是怎样一个阳刚硬梗的老男人,每一根骨头敲起来都铮铮作响,压不垮,折不弯。他还是当年那个在澶州城上运筹帷幄,扶危挽澜的大英雄,整个人都闪闪发光。

  他在朝堂上再怎么不受欢迎,可是出京时照旧有百姓牵衣顿足十里相送,那就是民心,独属于寇凖他一个人的荣耀。尽管他识人的眼光并不佳。

  寇凖被丁谓贬到雷州没两天,丁谓自己也恶有恶报被贬到更远的崖州。途径雷州的时候,寇准还派人去给他送了一只蒸羊。

  丁谓看了很感动,表示想跟寇准见一面,也许是想和他“相逢一笑泯恩仇”什么的,但被寇凖拒绝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寇凖“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宋名相王旦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北宋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 北宋杨家将中有七郎八虎,都是哪些人呢,有什么本领?
原来“七郎八虎”指的是北宋初年武将世家杨家的兄弟八人,其中七个是亲兄弟,一个是义兄弟,所以被称为"七郎八虎"。评书中杨家将第二代为兄弟七人,有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杨继业、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合成“老八郎”。而第三代杨家将的名字则有很多说法:《宋史》等书所记兄弟七人是:延朗(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烬余录》中所记兄弟七人为:渊平、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昭、延彬。其中,大郎杨延昭已经变成杨六郎。有的书中,杨延昭作杨延钊。元明杂剧中,写杨六郎(或为杨六使)的戏文较多,剧中人名多叫杨景或杨朗。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兄弟七人为:渊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而《杨家府》中兄弟七人则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早期京剧《铁旗阵》中,七兄弟都为单名,他们是:大郎杨泰,二郎杨正,三郎杨高,四郎杨贵,五郎杨春,六郎...
· 北宋名相王旦生平简介北宋名相王旦是怎么死的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 宋朝宰相王旦
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莘县)人,王祜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巳(957年)。王旦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采。他的父亲非常器重和培养他,经常高兴地说:“此子当致公相”。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二十三岁就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此时的赵昌言为转运使,认为王旦是个人才,善于从政理事,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命监察潭州银场的何承矩推荐王旦为著作佐郎,预编文苑精华诗文,迁殿中丞通判。淳化初,王禹傋推荐他的才能,诏至京任转运使驿,王旦不愿任吏职,自己献文召试,结果被命任为直史馆。第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王旦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继承了父亲王祜的旧任。与王旦同品位的人称赞王旦“凌霄耸壑,栋梁之才,贵不可涯,非吾所及”。第二年,与苏易简同知贡举,加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赵昌言参机务。王旦为了避开与岳父在同一科院有嫌言发生,主动辞职。太宗嘉奖他...
· 北宋宰相王黼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王黼
王黼[fǔ](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安县学矣。历史如何评价王黼京师歌谣:“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陈东:“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余应求:“欺君妄上,专权怙宠,蠹财害民,坏法败国,奢侈过制,赇贿不法者,蔡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