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同样是醉酒,一人被称为酒囊将军,另一人却被委命高官
三国大将中有个淳于琼,因为喝酒误事,丢了乌巢粮仓,导致了袁绍军心大乱而失败。这虽然是小说故事,但淳于琼这个“酒囊将军”的名号算是按到身上揭不下来了。不过,魏国也有一个饮酒违反禁令的将军,因为有人为他说好话,他被曹操放过,但他却从此被曹丕记住了,后来此人竟然被任命为三公的高官。此人虽然善饮,但却为官清廉,死后还受到朝廷的表彰。
这个因饮酒出名又被曹丕记住的人是谁呢?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曹操平定河北后,征召徐邈为丞相军谋掾,试任奉高县令,后来入朝任东曹议令史。魏国建立之初,任尚书郎。当时有法令禁酒,但徐邈私下痛饮以至于酩酊大醉。有个叫赵达的人向徐邈询问公事,徐邈说:“中圣人。”赵达不敢隐瞒,就把这话禀报了曹操,曹操大怒。度辽将军鲜于辅劝说道:“平常饮酒一醉方休者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生性谨慎,这不过是一时醉话罢了。”结果曹操没有治他的罪。后兼任陇西太守,转南安太守。魏文帝曹丕当皇帝,徐邈历任谯相,平阳、安平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都有不错的口碑。曹丕巡视许昌,问徐邈说:“还经常中圣人吗?”徐邈回答说:“从前子反(楚国司马)在谷阳醉酒夜逃,御叔(鲁国大夫)饮酒被罚以重赋,臣的嗜好和这二人相同,不能自禁,所以时常喝酒。然而宿瘤(战国时齐国丑女)因为长像丑陋而被载入史册,我则因醉酒而被皇上记得。”文帝大笑,对身边的人说:“果然名不虚立。”升任抚军大将军军师。
魏明帝时期,徐邈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并使持符节任护羌校尉。到任时,正赶上诸葛亮兵出祁山,陇右三郡相继反叛,徐邈即时派参军以及金城太守等人讨伐南安叛乱,为魏国恢复陇右地区立下了功劳。在西北地区,徐邈在边境贸易、粮食生产,收缴民间私人武器,建立学校,禁止厚葬,教化百姓方面都做出了贡献,得到朝廷的肯定。后因讨伐反叛的羌人柯吾有功,封都亭侯,加官建威将军。徐邈和羌、胡部族打交道时,对于小的过失从不过问;但如果他们犯了大罪,先通报部帅让他们知道应该处死的理由,然后斩首示众,因此人们都信服和敬畏他。
曹芳当皇帝的正始元年(240年),回朝任大司农,经历过任职司隶校尉,因公事免官后又任职光禄大夫。徐邈最后升为司空,他感叹于三公是国家重臣,自己年老多病,不能占着这个职位不理事,于是坚持推辞不受。嘉平元年(249年),徐邈在家中去世,年七十八岁。
徐邈不是那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因而也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战场功绩,但这个人有两点值得当时人敬仰:一是一生清廉;二是坚持操守,不图虚名。
在边境任职时,徐邈颇有政绩,经常得到朝廷赏赐,但他把赏赐全都分给将士,从不收入自家,妻子儿女却常常衣食不足。他死后的嘉平六年,朝廷追思节操高洁者,徐邈和征东将军胡质、卫尉田豫一起受到了朝廷的追认表彰,每家得到了粮食二千斛,钱三十万的赏赐。
徐邈的操守,被人认为能持之以恒。在曹操时期,人们认为徐邈通达,而自从任凉州刺史之后,人们又认为他固执。有人解释这种情形时说:此前崔琰和毛阶主持选拔官员事宜,他们俩尊崇清素之士,所以人们就改换车服,用来猎取高名,而徐公仍一如既往,所以人们认为他通达。此后天下崇尚奢靡,竞相效仿,相互攀比,而徐邈却风雅高尚淡泊自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被认为是固执。因此,变的是世俗风气,不变的是徐邈的操守。
封建社会是官本位,官位就是名望,官位就是财富,徐邈面对三公高位不为所动,家无余财,在那样一个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而这样的官,正可谓是凤毛麟角。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徐邈有好饮酒的毛病,但这酒既不是吃请,肯定也不是公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