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日本人真的是吴太伯后裔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1
转发:0
评论:0
日本人真的是吴太伯后裔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江南与日本之间,自古有一条海上通途,两地人来物往,促进了种族交融与文化的流通

  江南与日本之间,自古有一条海上通途,两地人来物往,促进了种族交融与文化的流通。有关历史不仅可以证诸考古资料,在“太伯后裔说”及前述之“徐福东渡说”中亦有所折射。

  太伯(一作“泰伯,’)即古公直父(周太王)长子,因礼让天下于三弟季历,被孔子誉为“至德”(《论语)。太伯与二弟仲雍藉口为父王采药,远避至荆蛮,断发文身,教化土人,慕义来归者渐众,于是自立国号为“句吴”。太伯始创之句吴,据地长江下游一带,建都于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春秋后期句吴国力强盛,先破强邻楚国,次败宿敌越国,挟军成北上争猫,与晋国逐鹿中原。公元前473年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挥师攻入吴地,句吴遂亡。

  吴太伯塑像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句吴亡国之后,吴人支庶四散,一部分跨海东徙,故侯人自云太伯苗裔。其实,楼人自称吴太伯之后,最早见诸3世纪后期成书的《魏略)(鱼豢),唐宋时代又为多种文献采录,兹举例如下:

  ①唐张楚金所撰之《翰苑》,全书久佚,仅卷三十幸存日本,文内引《魏略》云:“其俗,男子皆漱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② 唐杜佑所撰之《通典》,其“边防典一·楼人传”注文云:《魏略》云,楼人自谓太伯之后。”

  ③ 唐姚思廉所编之《梁书.俊传》云:“楼者自云太伯之后,俗皆文身。”

  ④唐李延寿所编之《北史·俊国传》云:“俗皆文身,自云太伯之后。”

  ⑤ 唐房玄龄所编之《晋书·俊人传》云:“男子无大小,悉黔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

  ⑥宋李防等奉太宗之命编撰的《太平御览》,在四夷部“楼”项中引《魏志》云:“其俗,男子无大小,皆黔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

  ⑦宋司马光所撰之《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俊。”

  “太伯后裔说”形成的下限,当在《魏略》成书之3世纪后期,其时日本列岛与中国“使译所通三十国”(《三国志·魏书·楼人传),而以女王统率的邪马台国最为强盛。廓清“太伯后裔说”的来龙去脉,不仅有助于探明日本民族的起源问题,同时也可为世所瞩目的邪马台国学术争鸣提供新的视角。

  日本昭和15年(1940年),村尾次郎发表《吴太伯说研究》一文(建武》五一五),认为“自谓”二字出自中国史家的“曲笔空想”,将日本视为庶流,以夸示汉族的优越。山田孝雄博士在《神皇正统记述义》中,则从相反的角度否定此说的历史真实性,指出:“此非中国人有意贬低日本,而是一些古今皆有的日本轻薄之徒,如此献媚弄言,以博彼邦欢心。”

  村尾论文问世次年,大森志朗著文响应,通过考察东亚诸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汉人始祖传说,以“华夷思想”对太伯传说的形成背景进行剖析:随着汉民族势力的扩张,周边民族服其统治,获其文化,渐次同化。汉族君临四方,充满文化上的优越感,遂萌发出“华夷”意识。“上述史实与信念相结合,经过扩大、抽象和理念化,便形成了周边民族当由汉人后裔统治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周边民族的汉人始祖说,“体现了汉民族的民族理念,是将希求扩大为现实的一种统一的世界观”,它的形成与周边民族“没有任何关连”。大森将上述推论运用于太伯苗裔说,导出如下结论:“关于日本的始祖说,无疑是汉民族的中华思想的产物,决非出自日本人之口。”

  以上三家之说,虽然考察角度与论证方法互有异同,但最后的结论均否定《魏略》以后中国史书所载记事的真实性。不久,千干和实发表《吴太伯苗裔说之再探讨》一文,对村尾、大森的“中国人编造说”提出挑战,主张从周边民族的慕华心理与扩张欲望探究汉人始祖传说的成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以前研究中色彩甚浓的民族感情与近代意识的干扰,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得出的结论颇具说服力。兹撮要简介如下:

  其一,周边民族懂憬汉民族的灿烂文明,由物及人,产生尊崇汉人的心理。古代倭王遣使入华,求赐镜玉剑锌及金印紫缓,以此作为神权和王威的象征,进而为了强调家系正统,编造汉人始祖说的动机不能排除。

  其二,东亚诸族招请汉人移居,藉此吸收中华文明,其历史相当久远。古朝鲜王箕准迎燕亡人王满为博士即为一例,所谓“箕子开国说”,大概就是汉族移民的创作。楼人向乐浪及洛阳朝贡,似比南韩诸族更早,一二世纪应该已有汉人移居,其中的吴越移民将太伯传说传至日本,为太伯苗裔说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其三,对东亚诸族来说,以汉族的神抵圣贤作为自己的始祖,当时在国际外交上极为有利,只要有申明的机会,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可以说,汉民族的中华思想与异民族的求祖欲望相辅相成,一系列始祖传说才能获得土壤并拥有价值。楼人自通汉朝,已有自称汉人后裔的可能,及至3世纪前期与魏、吴及辽东的公孙氏形成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某些君长标榜与吴人同祖,应是一种明智的外交方策。

  其四,在古代的侨人部落中,类似的始祖传说自古有之。据《筑前风土记》逸文,怡土县主五十迹手以镜、剑、玉的庄严礼仪迎接仲衰天皇时,自称“高丽国意吕山自天降来日梓之苗裔五十迹手是也”。怡土县即《魏略》中所述之伊都国,《三国志·魏书·侯人传》记云:“有千余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这个王统遐远、外交频繁的部落国家,既然自谓高丽国日桙苗裔,那么与吴国交往密迩的某个部落自称太伯后裔,也就不足为怪了。

  千千和实的论文通过填密的考证,论述了3世纪的楼人部落,出于对内强化王权、对外提高威望的需要,将本族的始祖系挂于贤人太伯,从而肯定了《魏略》等中国史书所载的“楼人自谓说”。这个结论应该说比较公允,基本上解决了这场公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杨贵妃真的有狐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
杨贵妃真的有狐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对于古代人,我们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很多人的印象还都是从各种民间传说当中来的,不知道是否经过了添油加醋,又加了多少,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样子。民间有传言,说唐玄宗最喜爱的杨贵妃其实有狐臭,但是却并不能阻碍李隆基对她的喜欢,这一定也实在是太重口味了,可是,这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传言,又为什么要造这样的谣呢?杨贵妃作为四大美女之一中的羞花,其绝世的容颜是毋庸置疑的。但杨贵妃真的有狐臭吗?关于杨贵妃是否真的具有狐臭,这个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我们所看到一切其实都是野史,可信度不高。唐玄宗为什么喜欢杨贵妃,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可以说是一场不伦之恋,杨玉环本来是玄宗李隆基的儿媳妇,甚至还为其主持过婚事,但是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成为自己的贵妃。李隆基深感落寞,郁郁寡欢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杨玉环横空出世,走进了李隆基的眼中。李隆基对其一见钟情,心神大乱,而不顾其...
· 元顺帝是朱棣的父亲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
元顺帝是朱棣的父亲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元顺帝到底是不是朱棣的亲生父亲呢?答案很明确,当然不是。不过,之所以有此传言,要怪也要怪朱棣自己。朱棣在“靖难之役”后,为了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说自己是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皇后的亲生嫡子,并篡改了相关的实录、宗谱玉牒等档案。朱棣的这一举动,的确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制造了一个世纪之谜。后来的学者们找到了无数的证据,证明了朱棣并非马皇后亲生,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确定朱棣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这也就在民间有了很多传说,甚至在明代就已经有了朱棣是元顺帝之子的传闻。在民间传说中,说是朱元璋在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北伐元大都(北京)。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就逃离了北京,回到了蒙古。元顺帝因为逃走的匆忙,就将后宫包括自己的妃子在内的上千名美人,全都留在了北京皇宫。朱元璋进入北京之后,闯入了元顺帝的后宫。元顺帝留下来...
· 李商隐人品差?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唐代是一个风流开放的朝代,那个时期,你去逛青楼听小曲,没人会觉得你人品有问题,但是只要你做出了背信弃义之事,你就会被贴上“无行”的标签。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是这样,不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他的评价都是“无行”二字。他的人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李商隐算是一位神童,五岁能诵经,七岁能写文,关键是十六岁时便以擅长古文而闻名,就连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见了他也不得不感叹,自己真的是老了,一代更比一代强啊,他死后要是能转生成李商隐的儿子就好了,继承李商隐的诗才,哈哈。可是呢,李商隐命苦啊,还不满十岁,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本来家里就穷,父亲一死就更穷了,再加上家里不止他一个孩子,但他是老大啊,所以一家的重担可以说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不接也得接着,否则一顶“不孝”的罪名扣下来,就算你是宰相、皇帝,你也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好在,李商隐写的字非常漂亮,文章也独特新颖,见解深刻,于是他便想出了替人抄书挣钱的主意。李商...
· 吴太伯是什么身份?他的后代真的是日本人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日本人自称是“吴太伯”的后人,吴太伯是何人?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关于日本人的起源,我们大多认为与“徐福东渡”有关,但是日本史学家却一直在鼓吹他们是“吴太伯”后人。说到吴太伯,太伯本属周室,也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宗祖。孔子称他为至德之君,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很高。在最早关于日本的典籍《魏志倭人传》中,只是提到了当时倭人自称是少康之后。但是到了《晋书》中,则将“太伯后裔”与“少康之后”两种说法混为一谈,之后的《北齐》《梁书》,都延续了这个说法。所以在魏晋时期,日本人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地位,便已经开始以“吴太伯之后”自称。而这一说法被日本史书所延续,在《日本纪》这本有名的日本史书中,就将日本始祖归为太伯之后,并开始认为姬氏国之名作为日本国号。而到中国经过“明清易代”后,日本开始了一种转变,那就是开始平视中国,甚至是藐视。由此日本产生了自己的文化民族主义,一度宣扬自己是中华文化圈的...
· 得虎符者即得天下是真的假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有了虎符能就得到半壁江山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看过古装戏的人,肯定都知道“虎符”是什么东西?虽然东西不大,可是权利和作用却很震撼人。“虎符”又名“兵符”,是古代兵权的象征。“虎符”一般由青铜或者黄金制作而成,劈成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另一半在将军手中。两块虎符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调兵遣将,缺一不可。“虎符”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当国家需要军队护国,有了重大危机时,皇帝才会把另一半虎符给带兵将军,并且还会跟着皇帝的诏书。要知道,皇帝把自己的一半虎符给将军,可谓是完全的信任对方的。如果对方有什么谋逆之心,所有的兵权都在手里,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时候起兵谋反,真的是后果不堪想象。据说虎符是周朝的姜子牙发明的。当时人们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认为虎在作战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把虎运用于军事中,做成了虎符。正因为虎符在军事中作用巨大,所以那些想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