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初汉人是怎么评价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2
转发:0
评论:0
清初汉人是怎么评价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西元1644年,东北亚地区强权清朝跨越长城进入中国,并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迅速

  西元1644年,东北亚地区强权清朝跨越长城进入中国,并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迅速消灭中国南北方的反对势力。在这个世道纷乱的时期,清朝推行的诸多政策中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针对前明臣民的剃发令,视头发为“精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汉人是怎么看待剃发令的呢?本文将从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两方面为大家分析这个问题。

  1·兴亡代有,断无举朝尽死之理

  “天下兴亡,匹夫无责。一朝江山颜色改,识时务者为俊杰。”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绝大部分汉人知识分子选择了前者。纵然如丧考妣,但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清军尚且盘踞关外时,鞑靼统治者就极力笼络投奔他们的汉人知识分子。待清军开进燕京,清朝政府对汉人知识分子的拉拢态度有增无减。如“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

  这多番举措不仅保障汉人士大夫原有的既得利益,也照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这使得绝大多数汉人知识分子转变了对清朝的敌视态度,融入清朝的统治体系不再那么令人抗拒。

  甚至在许多汉人知识分子的眼里,清朝是帮了他们报国仇偿家恨的大恩人。史可法在给多尔衮的答书写到:“此等举动,震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北面,顶礼加额。”马绍愉给吴三桂的信中也提到:“清兵杀退逆贼,恢复燕京,又发丧安葬先帝,举国感清朝之情,可以垂史书,传不朽矣。”在这种情况下,汉人知识分子大抵还是遵从了清朝的剃发令,赴水蹈火者少之又少,更有“水太凉”之流在清朝正式下令前就主动剃发了。

  不过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剃发还是大大伤害,以至于屈大均在《秃颂》中自嘲道:“慕子之秃,不见刀锥,无烦髻结,不用辫垂。”

  2·生于辽不如走于胡

  庞大的汉人知识分子构成了清朝的官僚系统,庞大的汉人士兵则构成了清朝武装力量的主体。前明汉人的降兵降将马革裹尸还,为大清一统中国立下了汉马功劳。

  而汉人的降兵降将是最早一批剃头的人,他们对剃头的抵触远不如汉人知识分子强烈,这和明代军人地位低下密切相关,下面以辽东明军为例。

  明代辽东自然环境仍十分恶劣,以屯田经济为基础的辽东普通军人不仅饱受天灾打击,还向牛马家畜一样被人驱使。明孝宗时期,右少监刘恭在辽阳“私役军余千余人,占种官地三百余亩,赃以千计。”明世宗时期,辽东镇守太监白怀等人“各占种军民田土,多者二百五十余顷,少者十余顷。”以至于有人向朝廷上书呼吁:“屯之利在武牟,不在朝廷。”辽东普通军人时有发生叛逃,“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的论调在当时辽东下层社会有相当市场。

  边兵贱如狗,边将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明廷奉行歧视军人的政策,辽东武将想要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理想的难度,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投降清朝的55位辽东边将中有20多人是辽东籍贯的,除祖大寿官职为总兵外,其余皆是副将以下。

  3·逃亡和暴力

  不同阶层的汉人对剃发令的态度不同,不同地域的汉人对剃发令的反抗方式亦不同。

  在长江以北,剃发令的推行阻力要小很多。频繁的农民战争不光摧毁了北方的经济,也令北方民间的具有潜在抵抗能力的自发组织损失殆尽。所以,除了在辽东有零星北方汉人武装抗拒剃发令外,北方其他地区的汉人基本默然接受了剃发令。在燕京地区,剃了发的汉人“长安市上仍复冠盖如故矣”。当然,也有不少北方汉人选择以逃亡作为对剃发令的反抗,与中国一江之隔的李氏王国就接纳了不少明朝难民。

  在长江以南,暴力抗拒剃发令具有普遍性。起初,对明廷痛恨至极的南方汉人热烈欢迎南下的清军,吴越官民俱书“大清国皇帝万岁万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清顺民”等字眼来表示对清朝效忠。南方汉人对明王朝毫无眷恋之情,相反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改善他们作为过去明朝财政奶牛的窘困境地。此时,坐镇北京的多尔衮也出人意料地废除了剃发令。

  但当1645年5月29日,多尔衮在一众内院大学士的建议下重启剃发令后,暴力冲突不可避免。在南方地区,由于较少受到农民战争的波及,当地的民间自组织保存完好。西洋传教士在《鞑靼战纪》写道:“愤怒的士兵和百姓拿起武器对抗鞑靼远征军,这不是为了捍卫他们的国家和皇帝,而是为了保存他们的头发。”江阴事件就是当时南方汉人对剃发令的态度的缩影。

  但当外来征服者的野蛮制服了土著居民的野蛮,南方汉人对剃发令的抗拒亦一去不复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摄政王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多尔衮生平事迹简介
多尔衮,生于公元1612年,去世于公元1650年,享年38岁,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多尔衮全名为爱新觉罗·多尔衮,万历四十年出生于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妃阿巴亥第二子。天命十一年被封贝勒,天聪二年因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有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从此获得战功无数,从贝勒做到和硕睿亲王,再到皇太极死后的摄政王、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在皇太极死后,拥立皇九子福临继位,并一路与明军作战,最终带领清朝大军战胜明军,入主中原。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大将,在清军入关后,更是权势大涨,其位已可比顺治帝。那么这位将军为什么仅仅活到38岁就死去了呢?他到底是怎么死的?现在许多编剧在编写剧本时,完全不参考史实,想当然的凭自己的想法乱写。以至于在许多电视剧上,多尔衮时这样死的。他领兵打仗和敌人战斗时,不幸战死。多尔衮死时38岁,那个时候清王朝在关内已经基本稳定...
· 多尔衮死亡之谜摄政王多尔衮究竟是怎么死的
多尔衮可以说他绝对是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但其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范为众多世人所不解,这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关于多尔衮怎么死的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最让人信服的就是多尔衮外出打猎坠马而亡。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医治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享年只有39岁。灵柩运回北京,顺治帝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的葬礼依照皇帝的规格举行,并且史官详细记载多尔衮怎么死的并且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网络配图多尔衮弥留之际,他的同胞兄长阿济格当时在他身边,两人有过密谈。多尔衮刚一断气,阿济格立即派自己统帅的三百骑兵飞驰北京,颇像发动军事政变的动作。大学士刚林身为多尔衮的心腹,洞悉此中底细,立即上马飞奔进京,布置关闭城门,通知诸王做好防变准备。顺治帝听从王爷们的建议,将三百飞骑收容在押,诔杀殆尽。阿济格随多尔衮的灵柩进京时,立即成了囚犯,被送入监牢幽禁。他在监狱中企图...
· 大清历史上的摄政王多尔衮是怎么死的
多尔衮是一位伟大的清朝人物,他是完成皇太极统一中原的遗愿的关键人物,在皇太极生前与皇太极出生入死,并在关键的战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多尔衮死后,却遭到清朝的清算,成为清初历史的一大遗案,那多尔衮是怎么死的呢?多尔衮的生平简介多尔衮,全名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孝烈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是清初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福临上位。韩栋版多尔衮多尔衮的母亲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因此多尔衮三兄弟的地位对应升高,多尔衮以八岁幼童参加了和硕额真行列,但是多尔衮在三兄弟中却是最不受宠的,在每次重大活动中,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都能参加,并以六、七位的位置向努尔哈赤叩拜,但多尔衮却不允许参与。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母亲阿巴亥殉葬。女真人14岁成年,多尔衮当时是15岁,次年就跟着皇太极进军蒙古,并立下战功。1629年,多尔衮与皇太极破明朝边塞,直...
· 摄政王多尔衮是怎么死的?他的结局如何?
多尔衮,生于公元1612年,去世于公元1650年,享年38岁,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多尔衮全名为爱新觉罗·多尔衮,万历四十年出生于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大妃阿巴亥第二子。天命十一年被封贝勒,天聪二年因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有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从此获得战功无数,从贝勒做到和硕睿亲王,再到皇太极死后的摄政王、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在皇太极死后,拥立皇九子福临继位,并一路与明军作战,最终带领清朝大军战胜明军,入主中原。这样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大将,在清军入关后,更是权势大涨,其位已可比顺治帝。那么这位将军为什么仅仅活到38岁就死去了呢?他到底是怎么死的?现在许多编剧在编写剧本时,完全不参考史实,想当然的凭自己的想法乱写。以至于在许多电视剧上,多尔衮时这样死的。他领兵打仗和敌人战斗时,不幸战死。多尔衮死时38岁,那个时候清王朝在关内已经基本稳定...
· 没想到南宋是被汉人灭的?张柔的是非功过怎么评价?
没想到南宋是被汉人灭的?张柔的是非功过怎么评价?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一、金朝的汉族臣民张柔,字德刚,涿州定兴人(今保定定兴人),他所处的时代涿州是金王朝的辖境,也就是说是金统治下的汉族臣民,他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当元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东等地,逼迫金朝皇帝从中都(今北京)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以避蒙古兵锋,面对蒙古铁骑的蹂躏,张柔慷慨激昂地振臂一呼,组织亲属及乡亲们数千结寨武装起来自保,抗击蒙古兵马的劫掠。时为金中都经略使的苗道润是金贞祐年间在河北起义军的将领,颇得士心,他发现张柔是一个将才,有信有义,作战勇猛,具大将之风,在民间拥有良好的信誉,便任命张柔为定兴县令,与蒙古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得到赏识,苗道润请示金廷提拔他为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也就是说他自己有权招兵,全权处理辖境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