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说出三个字,造就了一代盛世
1369年,江西吉安有一个男孩出世了,这个男孩五岁过目不忘,七岁能写文章,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后来参加江西乡试,高中解元,成为一代传奇,他,叫做解缙。
后来解缙进士及第,官至翰林院,朱元璋非常器重他,曾说和解缙情如父子。在建文帝时代,解缙担任过内阁首辅,当然,此时的内阁权力还没有那么大。后来朱棣推翻建文帝登基,年号永乐,升任解缙为翰林侍读学士,并委派他主编《永乐大典》。后来解缙又成为了内阁首辅,这时候的内阁,权力已经很大了,所以这段时间,可以称是解缙宦途最辉煌的时候。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熙,一直明争暗斗,争夺太子之位,按照世袭礼制,应当立长子为继承人。但是,长子朱高炽是个残疾,他有一条腿走路不方便,并且还是个大胖子,走路坐卧都要人搀扶,且朱棣觉得朱高炽太过妇人之仁,心中对他很不满意。但次子朱高熙,孔武有力,能征善战,杀伐果断,有乃父之风,朱棣心中比较偏向这个儿子。
但是大臣都说:自古储君立长不立幼,如果开了这个先例,那么后代就乱了,历史上这种事情十分常见,废长立幼屡屡成为亡国的开始。所以朱棣也很苦恼。
这时候,解缙说了三个字,令朱棣豁然开朗,并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正因为此,才有了后世的“仁宣之治”,而这三个字,就是“好圣孙”,那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长子朱高炽,虽然入不了朱棣的眼,但是他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跟朱棣年轻时候一模一样,不管是外貌,还是性格、行事作风,简直是朱棣年轻的翻版。想到这个“好圣孙”,朱棣觉得传给朱高炽,才能保证自己的江山能够更加长远。
但是这样一来,解缙就得罪了朱棣的次子朱高熙了,于是朱高熙逮着机会就给解缙穿小鞋,在朱棣面前打小报告,朱高熙毕竟是皇子,说的话十分有力度,所以朱棣渐渐对解缙有了意见。一次,解缙进京上奏,但是朱棣在外征战未归,于是解缙就去见了太子朱标。
这下,可犯了大忌了,趁皇帝不在,重臣竟和太子私下见面。可想而知这时候的朱高熙有多高兴了,他抓住这个机会,添油加醋的向朱棣报告,不过是见了一面,却几乎被朱高熙说成了谋反。
于是,朱棣下令让锦衣卫逮捕解缙,关在牢里,也没说处死。五年后,朱棣无意间看到解缙的名字,就问锦衣卫老大纪纲:“谢缙还在吗?”,纪纲揣摩朱棣是想让解缙死,于是他将解缙拖到积雪中活埋了。三朝元老解缙,就如此憋屈的死去,死的毫无声息。不过后来还是朱高炽当了皇帝,是为明仁宗,朱高炽死后,“好圣孙”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这两位皇帝开创了明朝的“仁宣之治”,成为后人称颂的明君,可以说跟解缙那三个字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简单提一下上文说的《永乐大典》,这本书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全书约3.7亿字,攻11095册,后来在战乱中散失,现今中国仅有200余册副本留存,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副本在博物馆展览,如今每一册《永乐大典》的副本都被视为国宝,更遑论正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