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通判是怎么出现在宋朝的?都是由皇帝亲自选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7
转发:0
评论:0
通判是怎么出现在宋朝的?都是由皇帝亲自选定,喜欢宋朝文史的朋友一定见过“通判”这个官名,是州府里的主要的官员之一。宋朝州

  喜欢宋朝文史的朋友一定见过“通判”这个官名,是州府里的主要的官员之一。宋朝州府里一把手既然叫“知州”、“知府”,依理推之,通判应该是知州、知府的副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副职二把手,通判这个官是宋朝的“特产”究竟是个怎样的官,接下来就来聊一聊。

  从形式上看,通判有协助知州、知府工作的职责。宋朝的知州、知府和通判分厅办公,比如《淳熙严州图经就明确点出:“州衙在子城内正北。”“通判廨舍在遂安军门内街西。”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如果通判果真是知州的副手儿,不可能让他另立门户;既然另立门户,一定有分而治之的意味。

  的确如此,宋朝设立通判的本意,最初就是想让这个官儿对知州、知府起到监察的作用。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说:“宋代初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与知州、知府无异,名为佐官,实际是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讲得相当准确。咱们来看看《宋史·职官志》七是怎么说的:“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命刑部郎中贾玭等充。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时大郡置二员,余置一员,州不及万户不置。武臣知州,小郡亦特置焉。其广南小州,有试秩通判兼知州者。执掌伴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说得更明确的是《宋史·职官志》一:“外官则惩五代藩镇专恣,颇用文臣知州,复设通判以贰之”啥意思呢?干脆就是针对着唐五代时期地方军阀的专横,给他们戴上一道紧箍咒:你不是想一手遮天吗?如今朕派个心腹跟在你屁股后头盯着你,你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有人给朕汇报。打个比方,通判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宋朝的通判有点像汉武帝时期派出的刺史: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郡国制,即朝廷之外设置若干的郡,每个郡里派一个太守负责全面管理。汉朝的太守级别相当高,其俸禄仅在九卿之下,合禄米两千石,所以太守又被称为“二千石”。这些人都靠得住吗?皇帝很不放心,所以汉武帝想了个招儿:由朝廷再派出数位“刺史”巡行诸州,监察二千石们的一举一动。他把天下郡国划分成十三块儿,派了十三位钦差的刺史下去监察郡县。

  这些刺史的级别很低,只有六百石,可他们个个儿拿的是尚方宝剑,太守级别再高,升迁贬黜的命运却牢牢攥在这些刺史的手里:敢和刺史过不去?那就找你点儿麻烦,摘了你的乌纱帽!我们看《三国演义》里,刺史的权力比太守大多了—几乎所有的太守都要拼命巴结刺史,以致那时候大权在握的都是刘表、袁绍、刘备、刘璋等刺史,而像孔融、黄祖这些太守们,大都屈居于刺史之下。宋朝的通判,级别也比知州、知府低得多,但这些人的选派,却是经过朝廷认真考虑和筛选的。按照朝廷规矩,科举考试每科的一甲前三名无须待缺,除了授予京官的之外,都可直接授予州府通判。

  关键的时候,通判往往会由皇帝亲自选定。比如太宗的弟弟赵廷美被贬到房州时,赵光义经过认真考虑,最后决定“以崇仪副使阎彦进知房州,监察御史袁廓通判军州事,各赐白金三百两”。因为赵廷美的案子是当时天字第一号大案要案,不派心腹去看管,赵光义能放心得下吗?袁廓此前担任过楚州知州,级别不低了。吴越王钱儆归国时,他是宋朝派出的接收大员,活儿干得非常漂亮,太宗极为欣赏他,每次大宴的时候,都要给他特设一席,“以宠异之”。又当过郓州知州,级别相当高了,而此番任命一个房州通判,岂不是“连降三级”了?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其特殊使命,则是他和太宗心照不宣的。直到赵廷美死在房州,袁廓才回到朝廷,担任了更高一级的三司判官。

  文章中体现出了通判是个怎样的官,说他是副职二把手,其实不能算全错,也不能算全对。按照赵匡胤的说法,他就不信天下有管不了的人和事儿,就看你想不想管了。啥事都不是绝对的。任何好的制度执行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的“通判”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如果你喜欢宋朝的历史,或者你看过关于宋朝的影视剧,那么你一定会知道“通判”这个官职。在《水浒传》中,宋江被刺配江州,因在浔阳楼题下反诗,因而被江州的“黄文炳”得知,并将他陷害;其中陷害这个黄文炳的官职就是“通判”。那么在宋朝,“通判”是一个什么官职呢?宋太祖赵匡胤——画像“通判”,是州府里的主要官员之一,按照官方的记载:“通判”就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那么这样来说的话,“通判”实际上就相当于是州府的二把手?当然,这也不全对。为何呢?一般来看的话,通判就是为了协助知州,知府工作而专门设立的职位。此外,在《淳照严州图经》还有这样的记载:“州衙(知州办公地)在子城内正北。”“通判廓舍在遂安军门内街西。”由此可见通判和知州,知府都是分厅办公的;这样看来,如果他们之间是一个附属关系,也就是通判只是副手的话,那么绝不可能让他自立门户,并且做到和...
· 通判
参考文献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朱由崧是明朝皇帝吗朱由崧是怎么死的
朱由崧是明朝皇帝吗朱由崧是明朝皇帝吗?朱由崧不是明朝皇帝,而是南明政权的皇帝,虽然朱由崧在明朝的遗老遗少的支持下在南京登基为帝,国号也是明,但是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南明政权,真正的明朝一般认为在崇祯皇帝殉国之后就已经被清军灭掉了,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崧是南明政权的皇帝。朱由崧画像朱由崧是明朝皇帝万历皇帝的亲孙子,是万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洵的庶长子,1644年4月25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在北京的煤山上自缢身亡,明朝就此终结。而明朝终结之后,明朝的遗老遗少不甘心大明政权就此灭亡,于是希望重新拥立一个具有大明皇室血统的人作为新政权的皇帝。本来这个皇帝应该是由崇祯帝的儿子们来做,但是崇祯皇帝的儿子们在明朝灭亡之后不知所踪,而大明的遗老遗少希望尽快的拥立一位皇帝,来率领明朝的残余势力。国不可一日无君,他们希望尽快的在具有明皇室血统的人中选择一位做皇帝,当时朱由崧是第一顺位皇位继承...
·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代,宋朝的钱都是怎么来的?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代,宋朝的钱都是怎么来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让大家穿越,宋朝一定是很多人的首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的进士数量多,待遇高,风险低。见证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宋代立国之初就立志重文轻武。扩大了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官员的待遇还极好,宋朝官员的俸禄大致可分为正俸、加俸、职田三类。正俸包括俸钱,春冬服装衣料等。以大名鼎鼎的包公为例,包大人任职开封府期间,兼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包公剧照按照包大人的职务,一个月可以领300贯俸钱,和1500贯公使钱(公费支出)。在衣俸方面,春、冬时节可以各领绫十匹,绢春季十匹、冬二十匹,棉五十兩。在禄粟方面,每月可...
· 木匠皇帝朱由校:曾亲自设计了诸多精巧的木器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16岁即位,在位七年。朱由校在位期间,客氏与魏忠贤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人的不断激起民变,各种社会矛盾危机四伏。明熹宗最大的特长就是做木匠活,一手好手艺可以说是顶呱呱。他沉醉于木匠活,也真是醉了。如果他是个木匠,倒也还称职,可是他偏偏是个皇帝。熹宗喜欢亲自当木匠,斧锯锛凿,干得活比一般木匠还好。一天到晚,他就爱琢磨木匠活,怎么创新?怎么别具一格?因此,朝政的正事他就无暇顾及了。迷上小爱好,皇帝当木匠,专业不对口,风险实在大。太监魏忠贤就瞄准机会,专等他干木匠活时才晋见奏事。他听后总是赶紧说:“你们去办吧,我知道了。”于是,出现了大权旁落,让一个太监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怨声载道。熹宗喜欢造房子,常常是房子造好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反复欣赏,等高兴过后,又立即毁掉,重新另起炉灶,从不感到厌倦。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