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的同知和通判是什么官?为何知名度不高?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8
转发:0
评论:0
清代的同知和通判是什么官?为何知名度不高?,清代的知府为从四品,是主管地方的行政长官。一般情况情况下人们都认为知府以下为

  清代的知府为从四品,是主管地方的行政长官。一般情况情况下人们都认为知府以下为知州或是知县,其实清代的知府以下还设有两个官职,即同知和通判,这两个官职品级都在知县之上,只因它们是知府的佐贰官而不被大家熟知。

  清代府的设置按《光绪会典》的记载共有185个,即:奉天府尹属二、吉林将军属二、直隶省十、山东省十、山西省九、河南省九、江苏省八、安徽省八、江西省七十三、福建省九、浙江省十一、湖北省十、湖南省九、陕西省七、甘肃省八、新疆属二、四川省十二、广东省九、广西省十一、云南省十四、贵州省十二。若加上台湾省三府,则共有府188个。宣统年间,府已增至215个。

  知府为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秩从四品(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按清代官制,各省知府例由京察一等记名之翰林院侍读、侍讲,内阁侍读、给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顺天府治中,府同知、直隶州知州升任。

  清代定制,将全国各府按“繁”、“难”、“疲”、“冲”四字分定等级,划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知府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等一切政务皆为职掌。

  知府的属官有同知和通判。在我国封建制国家中,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予正官之名者,则称之为“知某事”,此制始于宋太祖,当时宋太祖为杜绝藩镇之弊而派朝臣赴各州以代刺史,名为知州。其后沿袭此制,以府之主管官为知府,其副者称“同知”。通判与同知二字意义相近,宋代初设通判时,名为副职,实际上职权与知州、知府并未多大区别。明代于府下设通判,与同知共为府之属官,清朝也是如此。

  清制,府同知、通判有两种,其一为府的辅佐官,由同知与通判分理府内之政务;另一种是分派专管地方之同知、通判。凡隶属于省的,为各直隶州的长官;凡隶属于府的,为一般散厅的长官,和知县等同。

  府同知为正五品官,在公文上称“丞”,尊称“司马”。按清代官制,府同知例由满、蒙七、八品京官拣选,也由大理寺卿左右寺庙丞、光禄寺署正、京县知县等升任。府同知如果要高升,照例要提拨为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府及盐运司运同。

  外府通判为正六品官,尊称“别驾”。按清代官制,例由满、蒙八、九品小京官中拣选,亦由詹事府主薄、兵马司副指挥、光禄寺典薄、京县县城、汉军八品笔帖式、外县知县等升任。如果府通判要高升,照例要提拨为京府通判、府同知、知州、盐运司运副及盐课司提举。

  通常情况下,府设一二人或三四人,分掌粮运、督捕、海防、江防、水利等事,以辅佐知府。按《光绪会典》记载,清代共设府佐贰同知110人、通判88人。其中,地方同知共89人,理事同知共21人。地让通判共83人,理事通判5人,仅直隶、山东、甘肃各一人,顺天二人。

  初制,各府尚还设有挂衔推官各一人,专管刑狱之事,先后在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六年(1667年)停设。另设有督捕左右理事官各一人,亦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裁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通姓堂号判官堂
判官堂:明朝时期的良吏通本仁为山西朔州判官时,有德政,深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颂,其族人因设判官堂。
· 他的知名度不高却是江湖“武神”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很多知名的武术家和大师,比如清末的黄飞鸿,霍元甲,现代的李小龙等。其中有一位无数大家,他的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在近代江湖中被称为“武神”,他就是虎头少保孙禄堂。孙禄堂喜爱武术,而且天资很好,可以说他就是为武术而生的。在小时候,他就跟一个江湖拳脚师傅练过一阵少林拳,打的有模有样的;在13岁时,孙禄堂拜得了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双修;两年后,孙禄堂的武艺就练的出类拔萃,李魁元一看他是可造之才,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让其继续继续深造。在着郭云深的悉心教导下,很快孙禄堂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于是就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为了能够让孙禄堂经风雨见见世面,与中国各大门派切磋切磋,以便日后他能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
· 通判
参考文献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他是司马懿极为器重的大将,王基为何知名度不高?
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三国杀》这款游戏,抛开游戏本身不谈,其中很多英雄的台词,都非常带感,而且大都结合了《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历史本身,例如,曹操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黄盖有“请鞭笞我吧,攻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及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北地王刘谌有“此刻,唯有死战,安有请降?”全公主孙鲁班有“与我作对的,统统难逃一死。”不过,也有一些英雄的台词,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例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名叫王基,他在游戏中,共有五句台词,奇制对应的是“声东击西,敌寇,一网成擒!”或“吾意不在此地,已遣别部出发。”进趋对应的是:通川聚粮,伐吴之业,当步步为营”,或“建上昶水城,以逼夏口。”阵亡时对应的则是,“天下之势……必归大魏……可恨,未能得见……”。其实,他的这些台词,都与真实历史息息相关,完美的概括了他一生的辉煌。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王基,字...
· 判官
由来此神得名于唐代节度使或观察使的辅吏判官。一般相信判官是阴界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如章回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阎罗王也不知叫判官在这簿子上,记了你几千条铁棍。”系统如地府系统中,十殿阎王等神祇皆有判官作为辅佐,还有所谓的四司判官,又称四大判官,民间佛教认为是目连尊者部下的四大幕僚,目连尊者是地藏王菩萨的辅佐人,会在人死后复查其功德罪业,其部下有四司判官:即查察司判官李玄邃、赏善司判官杨玄感、罚恶司判官韩子通、阴律司判官崔子玉,四判官以崔为首,崔判官掌生死簿,与死者魂魄核对,如年寿未到即死,就贬入枉死城;李判官掌孽镜台,照出死者的生前情况,命死者伏罪;杨判官计算死者善业,韩判官计算死者恶业。道教中的四大判官则可能被配置于十殿阎王或酆都大帝等神属下,众说纷纭。还有城隍系统的文判官、武判官,称为文武判官。文判官负责文簿书记,主掌人的生死与功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