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战国时大工商业者 著名商人猗顿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2
转发:0
评论:0
中国战国时大工商业者著名商人猗顿简介,猗顿(生卒年不详),原姓名不可考,战国初年鲁国人,后因在猗地(今山西运城临猗

  猗顿(生卒年不详),原姓名不可考,战国初年鲁国人,后因在猗地(今山西运城临猗县)发家致富,殁后又埋葬在猗地,故称猗顿。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zì,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猗顿对山西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人物简介

  猗顿,山西省临猗县人。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母畜)。”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畜牧起家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正当他为生计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将富国之策用之治家,遂辗转至当时“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治产积居,与时逐”,19年间获金巨万,遂成大富,因号陶朱公。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秘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的实际情况,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 20里处的对泽,为一片面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史载该地明清时尚存有猗顿宅和猗顿墓)。

  由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猗顿能以畜牧而富拟王公,其畜牧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他为当时晋南一带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以牛羊而致富的过程,也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商业经验。

  成于盐业

  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猗顿已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他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手工业者兼商人。

  战国时代山林川泽之利的开发,虽然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经营,而是用抽取十分之三的税的办法让“民”去经营,但这种“民”决不是一般的手工业者,而是一种有钱有势的豪民。因为这种开发需要大量的投资,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正如《盐铁论·禁耕》所说: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猗顿即属于豪民,因此才有力量去开发河东池盐,而直接生产者当是依附于他的贫民、雇工等。

  雍正《敕修河东盐法志》卷一说:河东池盐为“池水浇晒之盐,可直(接)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即将池水浇在地上,风吹日晒后即可成为颗粒状食盐,不需要煮炼。 因此,《左传·成公六年》中称其为“国之宝”。正因为河东池盐为天然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猗顿便不断扩大池盐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他成为当时中原著名的大富豪。

  据说,猗顿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据乾隆《临晋县志》卷六记载,这条运河从河东盐池起,通于五姓湖,又从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之孟明桥入黄河,遥遥百里左右(这基本是后魏时永丰渠的路线)。只是因黄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关于猗顿开凿运河,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资料的佐证,我们只好存疑,这里仅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可能性,从客观需要方面讲,开凿这条运河,不仅是运输池盐的需要,也是保护池盐的需要,因为河东池盐最忌客水(外来之水)侵入,破坏池盐生产。运渠可以引走客水,保护盐池。此后永丰渠的开凿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从地形上看,这一带地势平坦,无山石阻隔,工程难度不大。从生产力水平考虑,当时铁制工具已广泛使用,大大增强了人们开发水利的能力,春秋时吴国开凿的邗沟、战国初期魏国邱地开凿的12条引漳水渠、魏惠王时开凿的鸿沟等足以证明猗顿时已有能力开凿那条运河。从财力上讲,猗顿当时己富可敌国,有力量兴修运渠。当然,历史事实需要充分的资料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积于珠宝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淮南子·氾论训》也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一种美玉)者,唯猗顿不失其情。”猗顿对珠宝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经营池盐的同时,可能还兼以贩卖珠宝,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社会影响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 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

  上述事实表明,猗顿对山西南部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商业发展史上也占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山西地区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大手工业者和大商人,是山济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穷则思变,辛勤开拓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的。

  猗顿墓

  猗顿墓在山西省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这就是古代巨商——猗顿的陵园。自古以来,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顿这位布衣商人,却受到后人世世代代的纪念,这值得人们深思。

  何时由一尊孤独的古墓逐步形成如今陵园的规模?这既无史书记载,也无专文传世,难以考稽;此处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题名《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碑文称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

  在距此不远(约40公里)的东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是村民为一老妇立的德行碑,文有这么几句:“人有与千金而不悦者,亦有被微惠而不忘者,何也?视其与者心诚与不诚。诚则不忘报。”“施恩无念,知恩图报,积而能聚,厥后克昌”,也许能启迪人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国商人白圭
白圭,名丹,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白圭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秦,也是一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汉书》称他是经营贸易发展工商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商场如战场,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必须通过社会交换互通有无,工商业的出现势在必然。古都洛阳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这里就设有“泉府”作为金融管理机构,“空首布”作为货币广泛流通,表明商业的发展相当繁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周室国力衰微,但洛邑的商业贸易繁荣,人员往来频繁。《史记·货殖列传》载:“洛...
· 吕不韦简介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吕不韦生平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
· 春秋战国时魏国人猗顿中国商贸第一人
猗顿,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原为春秋时代的鲁国的贫寒书生,战国时魏国人。猗顿是其号,姓名与生卒年代已无可考。他是我国战国初年著名的大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山西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畜牧起家猗顿因早年父母双亡,“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当他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19年间获金巨万,遂成大富。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秘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这对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在经营畜牧的实践中,他摸索出了“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猗...
· 战国商人白圭的生平简介他是怎么死的?
这个人可能是中国商业富豪们的祖先,为什么呢?因为他被尊为“商祖”和“商圣”。白圭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此人生于东周时代,长于东周都城洛阳,不仅经商有道,对水利工程还有独到的造诣。魏惠王拜白圭为相,由于魏国的都城大梁紧靠着黄河,所以经常经受大水灾,民不聊生,魏惠王十分头疼。白圭在治理水患这方面能力突出,他还觉得大禹的治水本领都不如他呢!所以魏惠王就把治理水患的任务交给了白圭。白圭很仔细的检查了堤坝,他认为很多堤坝之所以挡不住大洪水,就是因为它们当中藏着很多小小的蚂蚁窝,所以熟悉白圭的人都知道,不管蚂蚁窝大窝小,都要除掉,否则大人就要拿他们开刷的。像白圭这种干实事又有些清高的人,根本就不适合官场,更何况是越来越腐败的官场呢!眼睁睁看着魏国的水变得越来越浑浊,白圭毅然决然辞官了。辞官以后,白圭并没有闲着,而是游历各国。他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国君都听说了白圭的才干很高,于是白圭就收到了两位国君...
·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商人
名人传记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