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到底姓什么?——西周、春秋贵族的姓和氏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3
转发:0
评论:0
古人到底姓什么?——西周、春秋贵族的姓和氏,【按语:周文王实际上不应该叫“姬昌”?孔子不姓孔?春秋贵族的名字应该怎么叫?

  【按语:周文王实际上不应该叫“姬昌”?孔子不姓孔?春秋贵族的名字应该怎么叫?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孔子大历史》解读了古代贵族的姓、氏问题。】

  西周、春秋贵族的姓和氏

  姓和氏,今天看来是一回事,孔子那时可不是这样。

  周人的姓,是区别族群的。商人有没有“姓”的概念,现在不好说。但周人有,而且特别重视。因为周人严禁族内通婚,不同的族群要靠姓来区分,同姓不能结婚。周人都是姬姓。他们刚刚在关中崛起,还没有灭商的时候,主要和近邻的姜姓族通婚。

  到周武王灭商,占领中原,把自己的同宗亲属和后代分封到各地,建立了鲁、卫、燕、蔡、虢等至少几十个诸侯国,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都是姬姓。一贯友好的姜姓族也被分封到中原,建立了齐、申、许等国,协助周人统治中原。

  中原原有的那些民族,有些可能已经有姓的观念;没有的,也被周人强行安了一个“姓”,用来区分能否通婚。比如商人,都是“子”姓(孔子是商人后代,所以也是“子”姓);秦、梁、莒国是“嬴”姓,薛国是“任”姓,邾国是“曹”姓。这些族群(小国),也逐渐都有了同姓不婚的禁忌。

  氏,用来区分贵族的家族、家支。氏的来历很多。

  可以用官职作氏,比如“司马”,本来是管军事的官职,世代当这个官职的家族,就可以叫司马氏。

  可以用地名作氏,一般是贵族自己的封邑地名,比如晋国的原、韩、魏氏贵族。更古老的韩和魏是小国,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多年,韩、魏都被晋献公吞并,变成了地名,晋献公又把它们分封给的大夫,这两家大夫就拿韩、魏作自己的氏了,他们和老的韩、魏国君家族没有关系。

  可以用自己先祖的字作氏,因为对尊敬的人不能称名,但可以称呼字,那些不是太子,不能继承君位的公子们,他们的字,往往就成了自己后代的氏。

  氏的来历多,这就难免有重复。

  比如春秋时以“孔”为氏的家族,就不止一家。因为《诗经》里有“孔嘉”这个词,“孔”意思是“很”,“嘉”是“好”, 所以那时人常有名嘉,字子孔,名和字要有点联系。孔子这个孔氏,出自宋国公子。此外,卫国还有一个孔氏,其中的孔文子和老年孔子关系还不错。但卫国的孔氏是姞姓,跟孔子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这种是可以通婚的。

  同一个家族(甚至同一个人),也可能有不同的氏,有的氏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封邑,很复杂。这在当时是专门的知识,贵族们都要学习。

  说完姓和氏的来历,再说称呼问题。那时贵族中男人和女人的称呼方式也不一样。

  称呼贵族男子的习惯,是“氏+名”,比如孔丘。对男人,姓不是用来称呼的,只是区别择偶用,不然孔子就该叫“子丘”了。

  有些男人似乎没有氏,比如各国的国君家庭,国君的儿子就叫公子某,孙子叫公孙某。到公孙的儿子辈,才能有自己家族的氏,一般就是爷爷的字。但严格来说,国君和儿孙还是有氏的,就是他们所在的国名。这还是用封地命氏的原则。

  贵族女子的正式称呼,是“氏+姓”。她们本来可能有小名,但不能在正式场合用。女子强调姓,正是为了区别婚姻,要跟丈夫的姓不同。但这个氏,可以是自己娘家的氏,也可以是丈夫家的氏,依当时人的习惯而定。春秋时“齐姜”就特别多,这都是齐国的公主嫁到国外去的,其他比如王姬、鲁姬也很多。后人为了区别,就再加上她们丈夫的谥号。比如“鲁共姬”,就是鲁国姬姓的公主,嫁给了宋共公。秦穆公的夫人穆姬,也是用了丈夫的谥号。

  上面这些很复杂的讲究,都是贵族们才有的。那时的平民就没有姓氏,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名。当然,氏也可以勉强有,比照贵族们的官职或封邑原则,平民也可以把他的职业或者村落名、主人氏等放在名前面,用来区别重名。比如《庄子》里那位很会切牛肉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职业,也勉强可以算他的氏。

  到战国的时候,贵族社会瓦解,礼崩乐坏,这些讲究就逐渐消亡了。首先是姓和氏没了区别。其次是老百姓也开始有正儿八经的姓。我们看史书里,战国的人就都有姓了(或者叫氏,反正这时也没区别了)。可从近来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等看,秦朝和汉初的时候,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姓氏,就是光秃秃一个名。这时的朝廷甚至有讲究:级别特别高的官员,在公文上可以不写姓氏,只写名,普通官员就要姓名完整。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不懂春秋时候姓、氏的这些讲究。像他说孔子“姓孔氏”,明显不懂姓和氏的区别。《史记》里写周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其实在周人那里,姬是姓,根本不能用到男人称呼里面去,结果两千年传下来,大家也这么叫习惯了。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符合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周昌”“周发”“周旦”,他们是周这个小部族的首领,周就是他们的氏。

  有人可能会问:除了周人,难道还有以“姬”为姓的人吗?

  有。周人在西部的一些近邻部族——戎人,就有姬姓的,他们和周人同宗,所以一直不能互相通婚。但他们一直没文化,没建立起政权,也不愿接受同宗的周人统治,所以被周人视作蛮族,不能通婚的同姓蛮族。

  孔子的这个“子”是他的姓吗?还不是,那是对贵族男子的尊称。

  有点乱?没办法。那时的贵族,讲究就是这么多。

  但在本书里,为了照顾现代的习惯,还会用“姓”代称当时的氏,比如我们就说孔子姓孔。但涉及当时意义的“姓”,我们就称其为“族姓”,以示区别。

  本文节选自:《孔子大历史》

  随孔子游历春秋,由贵族解读华夏

  《孔子大历史》,为你讲述圣人与其背后的时代风貌

  五霸七雄相继登场,诸子百家竞相活跃,春秋之际,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独特的贵族政治与社会风貌构成了其主要特征。孔子的一生,见证着春秋末期的变革时代,见证着贵族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孔子大历史》便是一部书写变革时代的历史长歌。该书是继2018年上市便斩获多项大奖,深受读者喜爱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之后,作者李硕的又一力作。作为新生代青年历史写作者,李硕擅长于以生动、流畅的文字进行历史写作,同时,他也屡发独到见解,给人启发。在新书《孔子大历史》中,李硕将历史叙述的关注点聚焦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在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生动书写的同时,还对春秋贵族时期的整个时代风貌进行了整体性的描绘。《孔子大历史》语言轻松、通俗,用非常“读者友好”的写作方式写就。同时,《孔子大历史》也不乏颇具创新的见解与观点、详实有据的史料考证。这样一本能够面向大众读者的靠谱的历史作品,着实不可多得。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道德圣人,高高在上。但实际上,他也有着如普通人一般的人生经历。在《孔子大历史》中,作者正是去除了这层后人加于其上的“圣人”面纱,还原孔子最真实的生活经历,并仔细揣摩孔子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与情感状态——他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他的困惑、纠结与执着——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生动的孔子。孔子以没落贵族遗腹私生子的身份出生,生前父亲就已去世。他自小在外婆家成长,没有什么身份与地位。直到15岁左右,通过停棺葬母,才被孔氏家族接纳,从此孔子进入了贵族社会圈子,人生实现了巨大的转折。之后,孔子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成年后开始做官,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但他很快就被鲁国贵族冷落,被迫辞职。在孔子仕途沉浮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鲁国贵族之间的利益纠葛与冲突,以及春秋晚期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遭遇政治失意后,孔子开始周游列国,途径齐、卫、郑、陈、蔡、楚等国,但都没有寻找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晚年回到鲁国后,孔子潜心整理诗书。他的思想经弟子与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与政治上的失意正相对照,孔子在思想与学说上在后世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至圣先师”。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贵族社会风貌

  在《孔子大历史》中,李硕不仅叙写了孔子生动的人生经历,还以孔子的一生为缩影,全面展现出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孔子可谓了解春秋贵族社会的最佳个案。因为他是诸子百家里,历史记载最详尽、相关资料最多的一位。而他所处的时代,贵族制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他的一生正好展示了贵族社会如何走向没落,春秋如何走向战国的过程。春秋战国加起来近六百年历史,孔子正处在大变革的枢纽位置。

  故而,以孔子的一生为线,《孔子大历史》穿插了各种春秋贵族时代的历史知识,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在《孔子大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贵族的等级制度与权利义务,贵族所遵守的礼仪习俗,贵族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他们的“必修课”,宴会、射礼等贵族的生活状态,各国之间或明或暗的“游戏规则”,各国的政治状况与权力角逐,甚至各国贵族的奇闻轶事。同时,孔子足迹所至,包括了很多国家,在书中,这些国家各自的特点与面貌,我们也得以一窥:三大家族与国君冲突不断的鲁国、东方的强国齐国、混乱不堪的卫国、西方的霸主晋国、夹在大国之间的小角色陈国和蔡国、南方的“蛮夷”楚国、此消彼长的吴国与越国……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贵族世袭政治别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与战国开端的君主集权制、官僚制、编户齐民模式截然不同。春秋中后期的列国,世代垄断朝政的寡头格局形成。所谓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在这样的大变革时代,国君与寡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寡头世袭政治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孔子大历史》在展现春秋贵族社会的风貌与特色的同时,也探讨了贵族政治存在的难题及其转变趋势,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流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姓:古代贵族姓氏
郑姓,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高贵而又赋予着浓厚的爱国精神的姓氏。在古代的一些荒蛮之地,你根本找不到郑姓的人。郑姓起源于姬姓,郑桓公被认作郑姓始祖,后来郑国灭亡,郑国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让后世子孙别忘记自己是郑国人,他们纷纷改姓为郑。郑姓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也就是说,郑姓起源于封地、国名。战国时期,韩国因惧怕强大的秦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派郑国前往秦国献策,主持修建一条水渠,谁知反而因为这条水渠使得秦国更加强大,富庶。秦王为了表彰功勋,特将此水渠命名为郑国渠,这条水渠也成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氏一族在古代,是大宗大族,连皇帝都害怕。汉武帝下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然而郑氏一族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几千年来,郑氏族人一直被迫四处迁徙。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
· 古代的姓和氏到底是什么?为何平民没有氏只有姓?
古代的姓氏和现在的姓氏不一样,古代的姓和氏是分开的,而且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姓氏。今天,小谱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下,姓和氏的区别。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
· 古人的姓氏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姓孟吗?如果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说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史无其人,而孟姜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译作:“猜猜我心在想谁?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类似“孟姜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对古人的姓氏有所了解。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
· 籍姓:源自春秋的古老姓氏
籍姓:源自春秋的古老姓氏中国菏泽网消息近日,记者在巨野县北城医院采访时,结识了一位叫籍河的工作人员。“初次见面的朋友大多对我的姓氏来历很感兴趣。”籍河呵呵一笑说,“为此,我专门向老家的人咨询过,也经常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籍河向记者介绍,他的老家在巨野县龙卣虮虾4澹整个村子姓籍的一共30余人。据老辈人讲,他们是从鄄城县旧城镇一个叫尖囟训牡胤角ǖ骄抟跋亓卣虮虾4宓模由于家谱丢失,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迁来的。目前菏泽籍姓人不到1000人,鄄城县、单县也有籍姓人。籍姓起源籍河在网上查阅得知,籍氏得姓,是由于其始祖是春秋时代晋大夫伯d(晋襄公的孙子),司晋之典籍,以官为氏,籍亦作藉。籍氏家族,当时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地位较高,不过,到了“三家分晋”,揭开战国之幕时,这个家族部分人远离山西老家,迁到当时的宋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带地方,继续繁衍,最后在河北省的永平县(古为...
·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