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棣为什么会遭到子孙的嫌弃?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3
转发:0
评论:0
朱棣为什么会遭到子孙的嫌弃?,明朝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皇帝,有的生性玩乐,有的发愤图强,纵观大明27

  明朝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皇帝,有的生性玩乐,有的发愤图强,纵观大明276年风雨沉浮,最受人关注的皇帝莫过于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朱元璋自然不用多所,作为王朝的开创者,理应受到万世尊崇,而朱棣上位的手段虽然并不光彩,但是不能掩盖他所取得的成就,史学家认为评价历史最杰出的帝王时,一定会有朱棣的席位。

  与成长在朱元璋羽翼下的建文帝不同,朱棣生于战乱时代,在他出生时,朱元璋正与自己最大的敌人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甚至都来不及给下生的孩子取名,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直到7年之后,朱元璋顺利拿下应天,转头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竟然都有7个儿子了,于是在祭祀祖先过后,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自取了名字,7岁的朱棣第一次有了名字。

  随着天下已定,朱元璋广封朱氏子孙,为了磨炼他们的品行,下令朱棣在内的皇族子孙前往安徽凤阳,这一去就是4年,这些年的经历让朱棣深刻感受到了民间疾苦,当上皇帝之后常常与人诉说,自己南征北战,不畏强敌,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

  洪武13年,朱棣获封燕王,镇守北平,当时的北平可不是什么太平地界,经常受到边境强敌侵袭,可以说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话的前站,朱元璋能把这里交给朱棣,也能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信任,朱棣没有辜负期望,多次带兵出战,生擒北元大将帖木儿,战功赫赫,让朱棣逐渐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给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权力,使得他们拥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悲痛,执意要把皇权交代长孙朱允炆手中,只不过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将都死伤殆尽,军事行动处处依靠藩王,对此朱允炆十分忧虑,上位不久之后就决定削藩,数个藩王都被贬为废人,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朱棣势力。

  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仔细谋划之后,打着靖难的名义起兵反叛,自北平向南进攻,接连拿下通州、怀柔,朱允炆慌了神,急忙让耿炳文领兵30万前去增援,结果一败再败,随后又以李景隆为大将,围攻北平,同年年底,朱棣挟持宁王,强行夺走其麾下的朵颜三卫,这群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集团,成了朱棣最大的依仗。

  战事对南京不利,朱允炆急忙罢免齐泰等人,企图减缓朱棣进攻步伐,第二年双方在白沟河大战,朱棣兵法围攻济南,在铁铉固守下,朱棣无法更进一步,还赔上了大将张玉的命,朱允炆认为朱棣已经是轻弩之末,重新启用亲信势力,结果朱棣绕道而行,买通南京内部大臣,趁着防备空虚,接连攻下扬州、镇江,进入南京,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陷落,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朱棣进入南京以后,假意推辞一番,随后接任帝位,废除建文年号,企图抹杀建文帝的存在,以求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批判建文帝不遵从祖宗法制,靖难过后,朱棣广封功臣,同时为了表明建文帝“昏聩”,将建文帝时期因罪被捕的大臣统统释放,各项法令不论好坏,一律废除。

  为了避免有人效仿自己造反,朱棣采取强制手段削藩,加强文官集团建设,初步形成了明代内阁制度,选拔朝廷大臣处理政务,朱棣还重视监察制度,鼓励群臣相互揭发,成立锦衣卫,加强中央集权控制。

  朱棣来自北方,知道北方的重要性,1409年,朱棣与蒙古人搞好关系,随后多次亲征,巩固边防,在一切准备完善之后,正式迁都北京城,开启了全新统治。

  纵观朱棣一生,以藩王名义造反,成功做了皇帝,多次御驾亲征政府守卫国门,此外朱棣重视航海事业的发展,几下西洋宣扬国威,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从这些政绩来看,足以称其为千古一帝,不过朱棣对待建文旧臣十分残酷,禁止一切人谈论靖难是非。

  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皇帝,死后却遭到了一场劫难,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众所周知,嘉靖年间,掀起了一场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继承人,只能在同辈当中挑选接班人,嘉靖帝幸运的被选中,不过嘉靖上位之后与大臣矛盾重重,大臣认为嘉靖应该遵从武宗的父亲为皇考,自己的生父只能被称为兴献王,无权进入太庙。

  对此嘉靖百般不情愿,坚持要给父亲挣个名声,执意与大臣们对着干,不惜大动肝火,当场打死数位反对者,一时间僵持不下,大臣们只好退一步,答应嘉靖的请求,不过这件事还不算完,古时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反,也就是太庙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开国君主之外,其余的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

  嘉靖要把父亲的灵位放进去,自然就要难出来一个,按照关系亲疏来看,朱棣自然是最远的那个,就在嘉靖要动手的时候,却被大臣们联手拦了下来,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卫朱棣灵位,劝说嘉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彻底断绝他的想法。

  既然朱棣的位子动不了,就从其余的灵位下手,找来找去选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没有太大的壮举,于是嘉靖就把仁宗的灵位搬到别处,换上自己父亲的牌位,可怜朱棣雄才大略,死后还差点被扔出太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会遭到两位千古名相嫌弃?
桓温是东晋权臣,全盛时期手握数十万雄兵,掌控半数以上国土。桓温一生功绩,始于平定成汉,把蜀地重新纳入晋帝国版图;生涯顶峰在三次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国土。桓温权倾朝野,也野心勃勃。他不甘在一人之下,一直阴谋篡位。然终桓温之世,不能取晋朝而代之,在野心未遂的情况下,闭上死亡的眼睛。桓温终不能登基称帝,有许多原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力辅臣,如汉高祖有张良,曹操有荀彧,刘备有诸葛亮。阅览史书,发现东晋非无此类人才。不但有,还不止一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英名显赫,称为千古名相也不为过。跟桓温同时代的两位名相,一个是王猛,一个是谢安。王猛辅佐前秦苻坚巩固权力,推行仁政,统一北方。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王猛结束了北方七十年的分裂,几乎让国家达到升平治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奇迹。苻坚信任备至,王猛戮力尽才,为后代所艳羡的千古君臣际遇。可惜苻坚对王猛太过信任依赖,导致王猛身兼多职,一身数用,高度...
· 打了一仗就遭到李世民的嫌弃,但为什么他能够流芳百世呢?
唐太宗在人们的心中的地位都很高,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他能够多的皇位,一方面在于他招揽了很多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够任人唯贤。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算是一代帝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将军就上了一次战场,从此便和战场再无缘分了。这个被唐太宗抛弃的将军是谁呢?他就是苏定方。但是他在后人眼中是个大英雄,流芳百世。据史料记载,定方的老家在今天的河北一带,后来才搬到了陕西一带。隋末唐初,正值朝代交替,战火纷飞的时期,全国各地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好汉,名震四方,为百姓排忧解难,组织乡亲们一起训练,共同打击盗贼,维护村庄的安宁。虽然他在历史中很活跃,但可惜不是他不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当时唐朝有一个大敌,但是久攻不下,令朝廷大臣都很头疼。后来唐太宗偶然遇到了定方,并开始任用他,让他担当重任,上战场杀敌。在这一战中,苏定方只带了几百人,因为久攻不下,所以...
· 祢衡为什么会被曹操嫌弃?他到底为什么这样愤怒的活着?
被曹操嫌弃的处士祢衡,怼天怼地,他到底为什么这样愤怒的活着?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什么是处士?祢衡又为何被称为处士?“士”取名士之意,“处”取处子之意,合起来就是“未进入仕途的名士”。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流传里面,一个没有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则可称:处士。可见祢衡虽然纵横多年,却不受待见,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祢衡,出生在冀州平原郡的一个平民之家。生于173年,死于198年。他出生于汉末,11岁时,见黄巾起义,此后十余年间,这群因饥饿造反的信徒至10万之众,搅得朝野上下动荡不安。16岁,见当朝天子汉灵帝去世,孩童刘辨登基,外戚何进拜大将军,西园军将领袁绍围皇宫,宦官张让挟持皇帝出逃,军阀董卓率军控制首都。国将不国,满目疮痍。从孩童到少年的祢衡都看见了。历史走到汉献帝的兴平年间,21岁的祢衡避难荆州,那时候,权贵尚且朝不保夕。建安初,流亡到许昌,20出头的年纪,尚有少...
· 被六国封相的苏秦,最后为什么会遭到车裂的下场?
被六国封相的苏秦,最后为什么会遭到车裂的下场?很多人谈及苏秦,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出的就是苏秦发奋苦读,凭借着自身努力,最终推动六国合纵攻秦,并成为六国之相的励志故事。但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不足以概括苏秦复杂的一生,同时,也很难让人理解苏秦最后被车裂的结局。那么苏秦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模样,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如此悲惨的结局的呢?进取之臣与有为之主的相遇苏秦师从鬼谷子,并曾刻苦研习《太公阴符》,是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杰出谋略手段的谋士。但是苏秦游说各国的过程却比较坎坷,他最初以连横论游说秦国,以合纵论游说赵国,都未受重视,并在游说各国期间,发现齐宣王并非明主,不足以为之效力,游说之路一度受阻。之后苏秦默默等待,韬光养晦,终于等到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放低自己的姿态,用丰厚的聘礼招募贤才)的机会。秦武王元年(前310),苏秦入燕游说,燕昭王在对苏秦一番考察后认为“燕欲报仇于齐,非...
· 孙权的儿子孙亮为什么被废?孙亮为什么会自杀
孙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孙亮是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孙权共有七子:登、虑、和、霸、奋、休、亮)然而,孙权的长子宣太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年已经去世;而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后,因被意图争夺太子之位的四子鲁王孙霸和孙权长女全公主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孙霸也被孙权逼迫自尽。最后孙权决定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于吴太和二年(252年)去世,孙亮继位,改元建兴,时年十岁。孙亮即位时,由太子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侍中武卫将军孙峻等人辅政。诸葛恪在孙亮继位后便出兵北伐,进攻魏国,但最后吴军战败,伤亡惨重,朝野对诸葛恪怨声载道。建兴二年(253年),孙峻在得到孙亮的同意后,,杀死诸葛恪。其后孙峻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