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会遭到子孙的嫌弃?
明朝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皇帝,有的生性玩乐,有的发愤图强,纵观大明276年风雨沉浮,最受人关注的皇帝莫过于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朱元璋自然不用多所,作为王朝的开创者,理应受到万世尊崇,而朱棣上位的手段虽然并不光彩,但是不能掩盖他所取得的成就,史学家认为评价历史最杰出的帝王时,一定会有朱棣的席位。
与成长在朱元璋羽翼下的建文帝不同,朱棣生于战乱时代,在他出生时,朱元璋正与自己最大的敌人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甚至都来不及给下生的孩子取名,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直到7年之后,朱元璋顺利拿下应天,转头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竟然都有7个儿子了,于是在祭祀祖先过后,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自取了名字,7岁的朱棣第一次有了名字。
随着天下已定,朱元璋广封朱氏子孙,为了磨炼他们的品行,下令朱棣在内的皇族子孙前往安徽凤阳,这一去就是4年,这些年的经历让朱棣深刻感受到了民间疾苦,当上皇帝之后常常与人诉说,自己南征北战,不畏强敌,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
洪武13年,朱棣获封燕王,镇守北平,当时的北平可不是什么太平地界,经常受到边境强敌侵袭,可以说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话的前站,朱元璋能把这里交给朱棣,也能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信任,朱棣没有辜负期望,多次带兵出战,生擒北元大将帖木儿,战功赫赫,让朱棣逐渐成了家族中最受依仗的藩王。
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给了各地藩王很大的权力,使得他们拥兵自重,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十分悲痛,执意要把皇权交代长孙朱允炆手中,只不过朱允炆年幼,京城的大将都死伤殆尽,军事行动处处依靠藩王,对此朱允炆十分忧虑,上位不久之后就决定削藩,数个藩王都被贬为废人,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朱棣势力。
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仔细谋划之后,打着靖难的名义起兵反叛,自北平向南进攻,接连拿下通州、怀柔,朱允炆慌了神,急忙让耿炳文领兵30万前去增援,结果一败再败,随后又以李景隆为大将,围攻北平,同年年底,朱棣挟持宁王,强行夺走其麾下的朵颜三卫,这群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集团,成了朱棣最大的依仗。
战事对南京不利,朱允炆急忙罢免齐泰等人,企图减缓朱棣进攻步伐,第二年双方在白沟河大战,朱棣兵法围攻济南,在铁铉固守下,朱棣无法更进一步,还赔上了大将张玉的命,朱允炆认为朱棣已经是轻弩之末,重新启用亲信势力,结果朱棣绕道而行,买通南京内部大臣,趁着防备空虚,接连攻下扬州、镇江,进入南京,李景隆开门投降,南京陷落,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朱棣进入南京以后,假意推辞一番,随后接任帝位,废除建文年号,企图抹杀建文帝的存在,以求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批判建文帝不遵从祖宗法制,靖难过后,朱棣广封功臣,同时为了表明建文帝“昏聩”,将建文帝时期因罪被捕的大臣统统释放,各项法令不论好坏,一律废除。
为了避免有人效仿自己造反,朱棣采取强制手段削藩,加强文官集团建设,初步形成了明代内阁制度,选拔朝廷大臣处理政务,朱棣还重视监察制度,鼓励群臣相互揭发,成立锦衣卫,加强中央集权控制。
朱棣来自北方,知道北方的重要性,1409年,朱棣与蒙古人搞好关系,随后多次亲征,巩固边防,在一切准备完善之后,正式迁都北京城,开启了全新统治。
纵观朱棣一生,以藩王名义造反,成功做了皇帝,多次御驾亲征政府守卫国门,此外朱棣重视航海事业的发展,几下西洋宣扬国威,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从这些政绩来看,足以称其为千古一帝,不过朱棣对待建文旧臣十分残酷,禁止一切人谈论靖难是非。
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皇帝,死后却遭到了一场劫难,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众所周知,嘉靖年间,掀起了一场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继承人,只能在同辈当中挑选接班人,嘉靖帝幸运的被选中,不过嘉靖上位之后与大臣矛盾重重,大臣认为嘉靖应该遵从武宗的父亲为皇考,自己的生父只能被称为兴献王,无权进入太庙。
对此嘉靖百般不情愿,坚持要给父亲挣个名声,执意与大臣们对着干,不惜大动肝火,当场打死数位反对者,一时间僵持不下,大臣们只好退一步,答应嘉靖的请求,不过这件事还不算完,古时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的说反,也就是太庙中只能有7位皇帝,除了开国君主之外,其余的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
嘉靖要把父亲的灵位放进去,自然就要难出来一个,按照关系亲疏来看,朱棣自然是最远的那个,就在嘉靖要动手的时候,却被大臣们联手拦了下来,不少人痛哭流涕,誓死捍卫朱棣灵位,劝说嘉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彻底断绝他的想法。
既然朱棣的位子动不了,就从其余的灵位下手,找来找去选定了明仁宗,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没有太大的壮举,于是嘉靖就把仁宗的灵位搬到别处,换上自己父亲的牌位,可怜朱棣雄才大略,死后还差点被扔出太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