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时期做官主要通过那些途径 除了捐官之外还有那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9
转发:0
评论:0
清朝时期做官主要通过那些途径除了捐官之外还有那些,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捐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清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捐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和之前其他王朝不同的是,这个王朝是满族统治,所以在做官途径上,也显得别出心裁,非常不一样。

  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清朝人做官的五大途径,其中最后一条专为有钱人设置。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只要你有钱,且不反清复明就行!

  第一条,科举考试

  自隋炀帝杨广开始科举以来,是中国人1000多年来做官的重要渠道,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但是,清朝科举开始时分为“满榜”和“汉榜”,后来发现这样不利于统治汉人,所以就全国“一张卷”。

  (1)满蒙都可以通过科举做官,但殿试前三名都属于汉人,这是清政府对汉族读书人的笼络。

  (2)相比汉人科举,满蒙人参加科举比较容易考中,对此是有所优待的。

  (3)科举是汉人进入官场最重要的途径,对满蒙人来说,有很多其他进入官场的渠道。

  第二条,世袭

  世袭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八大铁帽子王,就是纯粹世袭。和其他朝代世袭不同的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是官职世袭,有实权的官职。比如明朝虽然有世袭很多称王的宗室,但没有实权。

  此外,八旗“职业军人”也是世袭,国家全额奉养。全国八旗大概20万左右,每个人年薪在100两以上,包括各种福利。所以国家负担非常重,雍正时期“官绅一体纳粮”,就和当时财政状况不佳有关。

  第三条,举荐

  在汉朝隋唐之前,举荐很常见,但隋唐科举实行之后,举荐这种特殊的选官方式,基本上舍弃了。但在清朝,对“优秀”的满人,或有爵位的满人,会举荐进入官场。汉人就不要想这种好事了。

  当然,最著名的举荐是左宗棠。曾国藩三番五次举荐左宗棠,由于太平天国的攻势凶猛,加上曾国藩功劳大,所以后来清廷才录取了左宗棠。在太平军“肆虐”之前,主要是满人的待遇。

  第四条,赏赐

  皇帝是国家最大的boss,赏赐官职给某个人,看起来天经地义。但在隋唐之后,皇帝其实不敢轻易赏赐官职,因为容易触犯天下读书人。在清代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当然主要是满人,汉人最多叫提拔。

  (胡林翼,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第五条,捐官

  捐官,就是花钱买官。坦率的说,历史上很多朝代有捐官现象,但隋唐之后,还真是很罕见,毕竟这种方式会遭到天下读书人的唾骂。但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

  只要不反大清的有钱汉人,都可以花钱买官。很难相信,在“无昏君”,甚至康乾盛世时期,也有花钱买官的现象存在,这太奇葩了。清朝为何允许捐官?

  (1)笼络人心,将大批有钱人也笼络到大清阵营,让他们不会反对大清。

  (2)可以捞钱,因为明码标价,那么清政府就可以收到大笔金钱。

  最著名的捐官者叫胡林翼,花上万两银子买到知府职位,这一点也不稀奇,稀奇在于后来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清朝流行一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做三年清廉知府,就有十万雪花银。因为清朝做官很来钱,如果会的话,来钱就更多了。(清朝四品知府,基本薪水105两,养廉银为4000两左右)

  因此,捐官有钱赚。因此,以后最好别说什么“雍正三招解决问题”,那只是扯淡。捐官者,花钱买了官,犹如做生意一样,不赚回来甘心吗?

  后记

  关于清朝官场,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1)1860年前,有影响力的高官绝大多是都是满人,汉人很少,即便有也没什么实权影响力。

  (2)如果有官缺,满官可以任汉官的缺,而汉官却不能任满缺,同一职位,满人的权力大于汉人。

  (3)满人主要出任高级别的官职,汉人不能进权利核心,主要是中下层,到晚清时多数依然如此。(晚清时期,国家那么多高官职位,你能想到多少个汉人高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姬发除了哥哥伯邑考之外还有那些兄弟
周武王姬发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在影视剧中姬发的哥哥为伯邑考,伯邑考在影视中常与妲己以情侣的方式出现。姬发除了哥哥伯邑考之外,还有那些兄弟呢?一起来看看他的兄弟列表和他们的简单介绍吧!兄弟列表及简介长兄伯邑考,母为太姒。早卒三弟管叔鲜,母为太姒。与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的顽军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被杀。封国被废。四弟周文公旦,母为太姒,也称周公旦。五弟蔡叔度,母为太姒。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六弟郕叔武,母为太姒。七弟霍叔处,母为太姒。与管叔鲜、蔡叔度、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君主。八弟卫康叔,母为太姒。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九弟毛叔郑,母为太姒。(据《毛公鼎》铭文,实际上为周文王之孙...
· 揭秘姬发除了哥哥伯邑考之外还有那些兄弟?
周武王姬发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在影视剧中姬发的哥哥为伯邑考,伯邑考在影视中常与妲己以情侣的方式出现。姬发除了哥哥伯邑考之外,还有那些兄弟呢?一起来看看他的兄弟列表和他们的简单介绍吧!长兄伯邑考,母为太姒。早卒三弟管叔鲜,母为太姒。与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的顽军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被杀。封国被废。网络配图四弟周文公旦,母为太姒,也称周公旦。五弟蔡叔度,母为太姒。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六弟郕叔武,母为太姒。七弟霍叔处,母为太姒。与管叔鲜、蔡叔度、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周公旦命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君主。网络配图八弟卫康叔,母为太姒。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九弟毛叔郑,母为太姒。(据《毛公鼎》铭文,实际上为周文王之...
· 黄盖除了赤壁之战前的那些事外他还有那些经历呢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黄盖的那些事,欢迎关注哦。说到黄盖,想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周瑜打黄盖”。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国演义》中,是著名的赤壁之战的一个环节,而且非常重要,不仅重要还很精彩。只不过,这只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那么,黄盖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做过些什么?除了这件事情,黄盖还有些什么样的经历呢?黄盖,是东吴的老臣,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东汉末年的名将,为人严肃,并且很擅长训练士兵,每次征讨之时,他的部队都是十分勇猛而又善战的。黄盖原本生活艰难,但是仍旧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经常警戒自己,并且学习兵法。190年孙坚举义兵的时候,黄盖就跟随他,孙坚死后就追随孙策,孙策被暗杀,又跟随孙权。山越,是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山贼式武装集团,他们不愿意归顺孙吴,黄盖总是被派到这些地方做行政长官。但是这样的地方并不好管束,例如石城县,黄盖任命两个掾...
·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焚书还有那些帝王也做过
焚书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这其中以秦始皇焚书事件最出名,但是就破坏性而言,秦始皇的这一次焚书却远远比不上乾隆。后者焚书达到了惊人的71万卷,中国从此无古文化,只留下了大批宣传专制统治书籍。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
·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焚书还有那些帝王也做过?
焚书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这其中以秦始皇焚书事件最出名,但是就破坏性而言,秦始皇的这一次焚书却远远比不上乾隆。后者焚书达到了惊人的71万卷,中国从此无古文化,只留下了大批宣传专制统治书籍。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