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们本来有功于大唐,后来却加入了安史叛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5
转发:0
评论:0
他们本来有功于大唐,后来却加入了安史叛军,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55年,“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55年,“禄山发所部兵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叛军的主力,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安史叛军的中坚力量是胡化的汉人和聚居在大唐东北边州的少数民族。安禄山在反叛前曾被玄宗皇帝以东北诸镇托付,天宝初年他就已经是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其中两蕃就是指契丹和奚,渤海国是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黑水就是黑水靺鞨。

  当时河朔地区的民族组成十分复杂,已经有了脱离汉化的现象,包括东北本地和西北附唐而迁来的部族,大唐的中央政府若想羁縻统治这一区域,就要选择一位兼具武力与权术的将领,来管理这民族复杂区域,而粟特与混血的安禄山,似乎成为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首选。

  正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样,叛军中的同罗、奚、契丹是其中的主要少数民族,奚和契丹大家早就熟悉,武则天时期他们就和大唐激烈交战,后来唐灭亡后更是建立辽国。但叛军里居于首位的少数民族同罗,又是怎么被裹挟到安禄山的队伍中去的呢?

  归附大唐

  在大唐北边的后汗国末期,其国内由于发生内乱而分裂成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互相敌对并彼此攻伐。一个阵营是以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为一方的吉跌伊施可汗,另一个阵营是同罗部支持的阙特勒之子乌苏米施可汗,同罗部的首领阿布思当时是乌苏米施可汗的西叶户。在随后的争斗中,乌苏米施可汗战败,西叶护阿布思率他的同罗部一万余帐归降大唐。唐玄宗对他礼遇甚厚,唐玄宗册封他为奉信王,赐姓名为李献忠,将其部落安置在朔方节度使所属河套地区,公元749年,阿布思率同罗兵跟随哥舒翰西征吐蕃,攻取石堡城,立下大功,被擢升为朔方军节度副使。

  在漠北无处容身的同罗部选择归顺大唐

  首领被杀

  当时遥领朔方节度大使的是权相李林甫,但他只在长安办公,朔方的军务军务实际是节度副使阿布思处理。由于玄宗皇帝的欣赏,阿布思在大唐可谓平步青云,发展势头很好,假以时日,有可能成为高仙之、哥舒翰等权控一方的大将。这引起了同是北方封疆大吏安禄山的嫉恨,他视阿布思为自己起事的绊脚石,更觊觎他手下数万能征惯战的同罗精兵。

  阿布思因战功得到玄宗的赏识

  阿布思归降之大唐之际,正值安禄山发迹之时。史载:

  “献忠有才略,不为禄山下,禄山恨之”。

  寥寥数语,透露了二人矛盾产生的原因所在。正是这一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将阿布思逐渐推向含冤而死的绝境。

  公元752年三月,安禄山上表玄宗皇帝,以讨伐契丹为名,要求阿布思率部参战,意图趁机“袭取之”。阿布思害怕被安禄山所害,请求留在驻地不参加出征契丹的战役,没有得到允许。其实,阿布思已经洞悉到安禄山的险恶用心,想要通过“奏留不行”的合法方式避免遇害。但被安禄山蒙蔽的玄宗皇帝让自己大失所望。

  为了不羊入虎口,阿布思只好率众北归,远走避害。唐廷以叛贼之名对其进行了讨伐,最终,阿布思被俘杀害。

  加入叛军

  阿布思死后,手下的同罗部族失去领袖,群龙无首。安禄山趁机威逼利诱和分化瓦解,最终将同罗部纳入自己的麾下。三年后,安禄山起兵反唐,以同罗兵士为主的曳落河更是叛军的重要力量, 由于其骁勇善战, 在战斗中往往被安禄山作为精兵、奇兵来使用。

  加入叛军的同罗兵战斗力很强

  罪行累累

  攻陷潼关的战斗中,在唐叛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 叛军主帅崔乾佑派出同罗精骑,让他们绕过南山,出现在唐军背后,然后突然袭击。唐军首尾骇乱不知所备, 于是大败, 纷纷溃逃。可见同罗兵士在叛军中的重要作用。

  同罗部在攻陷潼关的战役中作用甚大

  叛军在攻下后,跟从安禄山反叛的同罗部也屯驻在长安禁苑中,部族头目阿史那从礼领五千骑取唐廷马厩中的良马二千匹,企图北归朔方谋邀诸胡扰边。十一月, 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五千骑出塞,诱河曲九府的六胡州部落数万, 打算掠袭在灵武刚刚即位的肃宗皇帝,后来他们被郭子仪与回纥联军击溃, 部分同罗兵士投降了朔方军。史载:

  “回纥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合,辛酉,又与同罗及叛胡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河曲皆平”。

  虽然阿史那从礼带走部分同罗部众,但是直到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自立后,叛军中仍然还有许多同罗兵士,甚至跟随尹子奇参与了围攻睢阳的战役。

  同罗兵作为主力参与了围攻睢阳的战役

  末路归途

  安庆绪丢失洛阳后,其大将北平王李归仁带着精兵曳落河、同罗、六胡州数万逃向范阳,一路上烧杀抢掠。野心勃勃的叛军大将史思明对此准备充分,暗中调兵遣将,同时派人游说并引领他们到范阳境内。曳落河和六胡州都投靠了史思明,只有同罗部不肯。史思明随即纵兵袭击,同罗部大败,辎重全部被抢。曳落河当时已与同罗部有了明显的区别,曳落河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后, 已成为职业化的士兵。这批同罗部众被史思明击败后, 只能逃回漠北故土,归于强大的回纥汗国。

  安史之乱的失败使同罗部落的精锐丧失殆尽,最后重归漠北的已经是很少一部分,后来他们逐渐融合到了日益强大的回纥汗国中,也自称回纥,此后史籍鲜有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于谨大败叛军
大败叛军正光五年(524年),行台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引荐于谨为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所有的谋议,都和于谨商量。元深还让自己的儿子元佛陀拜见于谨,如此亲近地对待他。于谨和元深打败了敌军首领斛律野谷禄等人。当时已是北魏末年时候,群盗蜂拥而起,于谨就从容地对元深说:“自从正光以后,海内纷扰,郡国残破,农商废业。如今殿下奉行大义征讨,从远方来到边关塞地,然而丑恶的人像蚂蚁一样聚集,他们的徒众实在很多,如果穷兵黩武,恐怕不是上策。我于谨愿凭借大王的威略,快马前去晓谕他们,一定可以不用兵甲,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元深认为很对。于谨同时懂得几国语言,就单骑进入敌军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一起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元深准备和于谨去折敦岭迎接他们。于谨说:“破六韩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如今用...
· 安史之乱时,大唐正处于巅峰,为什么会被叛军那么轻易就攻破长安呢
近日陈凯歌的《妖猫传》火爆,描述了大唐盛世的荣光与悲歌。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大唐盛世又是为何因为远在东北边疆的一场叛乱而嘎然而止呢?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正处于世界之巅,国力极盛,有着无尽的繁华。宋代王安石如此形容他对盛唐的向往:“愿为长安轻薄儿,生当开元天宝时,斗鸡走狗过一生,天地兴亡两不知”。王安石一生孜孜以求的变法强国,无非也就是想让宋朝重现盛唐的荣光。但是就在这个奇幻的时代,一只来自东北的叛军却攻入了首都长安,终结了大唐盛世。中国历代王朝,丢掉国都并非怪事,但都发生在王朝衰败之际,为何唐朝却会发生在强盛之时呢?第一,是因为大唐的军制有问题,安禄山的部下兵强马壮。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了开拓边境,追求战功,在边境设置了十大节度使,统率镇兵49万人。而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使他坐拥共计18万4000人的大军。第二,是唐朝内地军队兵力虚弱。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原本的“...
· 为什么唐军平叛安史叛军用了八年之久?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提起盛唐,我们就容易想到使得唐朝盛极而衰的那一场“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入长安后,叛军高层内讧不断,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随后安庆绪又被老爹的部将史思明所杀,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唐军平叛竟用了八年之久!从这之后,大唐王朝荣光不复,虚弱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禁让人深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大唐王朝府兵制的转变。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起了大唐王朝,在统一天下后,开始实行府兵制,先后设立了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其中有二百六十一个位于关中,用以保卫京师长安,形成了外轻内重的军事局面。随着唐太宗、唐高宗几代君王屡次开边和吐蕃等国的崛起,大唐王朝的边境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部署,为了加强对边境的控制,唐玄宗在公元七百二十三年设立九边节度使,共计十个兵镇,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
· 他们发掘定陵却死于非命
皇陵是中国古代皇帝去世后安葬的地方。中国现今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就是安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的明十三陵了。从古至今盗墓贼都打过定陵的主意。而这背后,可是有很多秘密的啊,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在时期,为了发掘明十三陵,这事儿必须得中央拍板。最初决定发掘的是长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可是折腾了一年多,始终没有找到慕道入口,只好转到其他帝王陵墓。还是没什么收效。直到到了定陵,也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实际上转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慕道口,就在大家偃旗息鼓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小石块,上面指明了慕道口所在位置!这个石块是真还是假的?是真的!为什么要放石块?这不方便盗墓贼吗?其实,这是当初建造陵墓的工匠们偷偷放置的。因为,万历皇帝修建陵墓的时候还很年轻,他在位48年,太久远了,皇帝驾崩,找不到陵墓慕道入口,岂不是掉脑袋。所以,工匠们就取巧这么干了,没想到成了定陵发掘的突破口。大家说,万历皇帝冤不冤?今天,国家已...
· 李适之怎么进入了大唐的漩涡中心
李适之是唐朝的宗室,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或许是因为宗室的关系,他进入仕途不需要经过科举。年纪轻轻就被任职为左卫郎将。日后平步青云,一直做到河南府尹。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黄河的支流谷水和洛水泛滥,朝廷屡次派人治水,收效甚微,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于是,朝廷下诏,令李适之担任治水要职。李适之修筑了上阳、积翠、月陂三处提拔,成功治理了谷水、洛水的水患。因他治水有功,唐玄宗下令立碑纪念。更为尊荣的是,这块碑由永王李璘撰写碑文,太子李瑛题写碑额,同时进封其为御史大夫。从此,李适之正式进入了大唐王朝的漩涡中心。图片来源于网络开元二十七年,对李林甫唯唯诺诺的,被张九龄称为“目不识书”的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过他的担子,进封为左相。李适之有个爱好,那就是饮酒,而且其饮酒的豪爽程度丝毫不逊于李白。但凡饮酒的人,性格都比较豪放,当然,比如李白,比如贺知章。李适之也犯有同样的毛病,“性简率,不务苛细”,用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