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书信一般都有哪几种 不同书信代表什么意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35
转发:0
评论:0
古代书信一般都有哪几种不同书信代表什么意思,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书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书信的广泛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书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书信的广泛意义来讲,古代国与国之间往来的公函国书,皇帝颁布的诏书,臣下向君王上呈的文书及亲朋旧友间往来的私人信函,都可称为书信,但前三者都具有公文的性质,本文研究的文献范围限定在后者。

  书信在很早以前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重要部分。书信从何而起,历来说法不一,学者多受“春秋说”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云:“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意思是说上古政务不多,书信的使用频率比较低,而春秋时代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政务往来比较频繁,便随之促生了许多的书信作品。因此,多认为书信产生于春秋时代,是由早期的公务往来之书逐渐演变形成。但是刘勰在这里只是介绍了书信发展逐渐兴盛的一个情形,并未涉及书信具体的源头问题。

  此外,清代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都将《尚书·君奭》作为书信的鼻祖来看待。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分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赞颂、辞赋、哀祭 13 类采集文章,他在书说类中首选《君奭》篇,并在《序目》中云:“书说类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奭》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战国说士,说其时主,当委质为臣,则入之奏议;其已去国,或说异国之君,则入此编。”

  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中说道:“书牍类,同辈相告者。经如《君奭》及《左传》郑子家、叔向、吕相之辞皆是。后世曰书,曰启,曰移,曰牍,曰简,曰刀笔,曰帖,皆是。”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也提及这个问题:“我国最早的书牍文,当产生于春秋时期。《左传》中载有《郑子家与赵宣子书》(文公十七年)、《巫臣遗子反书》(成公七年)、《子产与范宣子书》等,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批书牍文。但从这些书牍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看来,与后世一般所称的书牍文,有很大不同;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它们有书信的性质,但从内容和功用上说,它们实际上是外交辞令的书面化,或略等于列国之间交往的‘国书’。”

  至于书信的源头具体到什么时间,赵树功先生在《中国尺牍文学史》中认为“《君奭》说”和“春秋说”皆缺乏有力证据,尺牍类具体的源头,暂不可考早期“书信”的概念是比较模糊、不甚明确的,章表、奏启、议对等所有书写的文字,从广义上都可以纳入“书信”的范畴。随着书信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文体样式的逐渐细分,“书信”的概念也越来越明确,明吴讷《文章辨体序》云:“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唯朋旧之间,则曰‘书’而已。”

  他从臣僚向上进言陈词的公牍和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笺两大类中进一步明确出书信的概念,界其限于朋旧之间的信函。后来为了对公文和私人信函加以区别,“一般把前者称为‘上书’或‘奏书’,属公牍文的‘奏疏’(亦称‘奏议’)类;后者则单称‘书’,或称为‘书牍’、‘书札’、‘书简’,属应用文的‘书牍’类。”这样,就将书信定义为亲朋间交往的私人信函,大大缩小了“书信”概念的范围,成为现代意义上所谓的书信了。

  书信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文体,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载体、用途和身份等的不同,书信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主要有“牍”、“札”、“简”、“帖”、“函”、“启”这几类。“牍”是古人以竹简、木板为刻写记录文字的材料而得名,汉许慎《说文》云:“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后多用于人臣上书给皇后太子、王公大臣;“札”又叫“书札”,因所用木板是薄而小的木片,“札与简同以木为之,而作字于其上。后乃转以为书札名之,即汉人所称笔札是也。

  至今世,则为公牍中一体,而朋友往来之间,鲜有称札者矣。”至于“简”,徐师曾云:“简者,略也,言陈其大略也,或曰手简,或曰小简,或曰尺牍,皆简略之称也。”可见“简”为简短随意的书函;“帖”,书于绢帛而谓之;“函”是在传递过程中因有封套而称之。可见这些名称虽不一,但它们都是书信的一种,只因古代书写材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还有不少名称,与封建社会时期的上下尊卑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启,开也,开陈其意也”,在书信的开始和结尾皆书“某启”,“独两汉无启,则以避景帝讳而置之也。”

  约自魏晋以后开始流行。褚斌杰先生认为:“在古代有奏启与书启的不同。给君主、诸王上书用‘启’的名称,是魏晋时代开始的;至于‘书启’,则是指一般亲朋之间的往来书信,前者属上行公文,后者则是一般的应用文。”表是臣下用以陈情的,“古者献言于君,皆称上书。汉定礼仪,乃有四品,其三曰表,然但用以陈情而已。”它是披着等级和权势色彩的一种公文,由于所呈对象的不同,而有了独特的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书信
古时对书信的称呼尺素尺书尺翰尺牍书牍书函书简书札双鲤鱼笺笺主要结构前文称谓提称语起事敬辞开头应酬语正文后文结尾应酬语问候语自称署名结尾敬辞时间相关邮件家书情书诫子书连锁信信箱许葭村龚未斋
· 保罗书信
篇目“保罗书信”篇目如下:作者与写作时间“保罗书信”中,《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被认为是保罗第一次在罗马坐监期间所写作,故称为监狱书信或被囚书信(CaptivityLetters);而《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的对象是教会牧者,因此亦称为教牧书信(PastoralLetters)。而《希伯来书》作者不明,虽有少数古代学者认为乃保罗所著,但近代学者多不采纳此说,因其写作风格与已确认的保罗书信大不相同。大约在1930年发现的切斯特·贝蒂纸莎草纸抄本第2号(P46)中也收录了《希伯来书》。这份纸莎草纸抄本仅在保罗死后一百五十年左右便写成了。论到这份抄本,英国校勘学家凯尼恩爵士说:“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书放在紧接罗马书之后的位置(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由此表明在这份手抄本写成的早期日子,没有人怀疑这封书信的执笔者是保罗。”失传作品有数篇保罗书信,现已失...
· 大公书信
参考文献参见大公教会保罗书信
· 古时候交流都是书信往来的一般送信需要多久才到呢
古人是怎么送信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古代,根本没有现在的科技技术,他们之间的交流只能是通过书信来往,还有飞鸽传书,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信的方式。这个时候,疑问就来了,他们当时是怎么送信的?专门有哪些人来负责送信?一般送一封信需要多长时间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解决这些疑问吧。中古的历史悠久,而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现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最初的送信方式是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利用燃烧物品,制造出大量的烟雾,远方的人看到之后,就知道那边遇到了困难,就会发兵援助,这种烟雾也被称为“狼烟”,一般用在打仗的时候传递军情和发出信号。古代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个驿站,它是专门接受来信和发往下一站的机构,也就和现在的快递公司差不多,就是两个地方用来传输的站点。驿站一般被用作发紧急的信,每当有要急的信的时候,传信人就会骑着快马,每...
· 有关书信的诗词
有关书信的诗词古代书信的“美称”河北张木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