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父母官分别指的是哪两个 这个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6
转发:0
评论:0
古代父母官分别指的是哪两个这个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父母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古代父母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古代,老百姓通常把太守、县令一级的官员叫做父母官。希望他们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治下的百姓,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许。就是现在还流传着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可见父母官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那么“父母官”这个叫法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中国古代,法律还不完备,又处于家天下的时代,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能够碰到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官员,真是不多。所以刚开始人们只是把那些公正廉明,为百姓办实事,受百姓拥戴的官员叫做父母官。父母官说的是两个官员,分别是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西汉元帝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他在治理南阳时,“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成绩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规劝老百姓务农养殖,去末归本,为政勤勉。亲自指导农耕,经常到老百姓地里去手把手教,有时住宿于农家,了解百姓疾苦。在召信臣的努力下,南阳郡的百姓“民得利,蓄积有余”。他的任期内,“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对待百姓像自己的儿子,百姓对待召信臣也像自己的父亲。这是父官的第一次出现。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南阳郡的老百姓又迎来了一位叫杜诗的太守。《后汉书·杜诗传》记载,东汉初年,杜诗从汝南都尉任上升任南阳太守。他治理南阳主要措施有:“省爱民役”,减少百姓的徭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兴修水利,铸造农器,保证百姓的务农需要;“修治陂池,广开土田”,开拓荒地,增加百姓的耕植土地;“诛暴立威”,严厉打击那些欺压百姓的土匪流氓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地主官吏,使老百姓不被欺压,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增加生产。杜诗任期内,“郡内比室殷足”,南阳也被称为“小天府”。老百姓感激杜诗的爱民如子,称他为“杜母”,和召信臣的“召父”相对应,“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百姓感激“召父”、“杜母”,就在南阳给他们立祠纪念。现在南阳还有信臣路和杜诗路。“父母官”就是这么来的,“父母官”这一称呼也就流传开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代历史解密:“父母官”指的是哪两位官员?
过去,人们大多称州县一级的地方官为“父母官”,不过,在那个“十官九贪”的社会,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的并不多。只有那些公正廉明、贴近百姓的基层官员才配称为“父母官”。因为这一称谓,是从为百姓办事、受百姓拥戴的汉代的“召父(召信臣)”和东汉的“杜母(杜诗)”开始的。《汉书·循吏传》记载,西汉末元帝时,南阳郡(今南阳市)太守召信臣,字翁卿,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视民如子”,他遵循“为民兴利,务在富之”的“八字方针”治理南阳,成绩十分突出。他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他还亲自指导农耕,经常出入田间地头,有时住宿于农家,贴近百姓。很快使百姓“民得利,蓄积有余”。他在南阳数年,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父”之后不足百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百姓又迎来了一位叫杜诗的太守。《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字君公,...
· “父母官”的说法从哪来?父母官的来历
导读:“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
· 古代的“诛十族”分别是哪十族?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说法二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少康中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后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结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明成祖杀方孝儒则是多了一...
· 小李杜指的是谁?历史上的小李杜是哪两个人?
小李杜指的是谁?文学史上讲“李杜”,指的是大诗人李白、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晚唐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十七岁时,以文才受到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二十五岁时,靠令狐楚之子令狐綯的推荐,考中进士。不久,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他的才能,将女儿嫁给他。但他不仅没有因此而青云直上,反而受害无穷。当时朝廷中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互相陷害,造成所谓“牛李党争”近四十年。令狐楚父子是牛党重要成员,王茂元属李党。这样,李商隐就陷进了朋党漩涡,一辈子不得脱身。牛党恨他“背恩”,极力排挤他,他在朋党斗争的夹缝中,过着寄人篱下、穷愁潦倒的日子,只活了四十六岁。“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大意是,希望做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泛舟归隐)这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抱负。由于关心政治,他写了一些讽谕...
· 年货的由来,古代过年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年货?
今年的春节来的格外的早,在民间为了迎接农历的新年,人们会做很多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采办年货,那么你知道年货的由来吗?古代过年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年货呢?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春节置办年货是寻常人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其中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总之就是春节所要的必须的物品,都被称之为“年货”,其中采购年货的过程被称为“办年货”。办年货的由来已久,如果说真的要找出年货的起源,那应该是在汉朝开始,因为从汉朝开始,人们才开始流行过年的。在汉朝以前,并没有历法严格规定,南北各地的风俗时历也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直到汉朝以后,正月初一被认定为一年的开始,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民间越来越广泛。既然有了过新年的习俗,那么年货也就来了。图源自网络古人办年货一般是会提前10天左右开始准备的,因为古代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