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想当官要怎么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2
转发:0
评论:0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想当官要怎么做?,对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想当官,不仅得拼爹,还得拼爷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

  对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想当官,不仅得拼爹,还得拼爷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代,靠着个人努力还能继续向上努力。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可是真的断了寒族的上升之路。那个时代完全就是拼爹,拼家世。

  当时的世族充斥官场,把控朝堂,使得寒门庶族难以出头。

  在那时若没有一个好出身,除非被人赏识,否则根本没有出头之路。若郭嘉没有荀彧的举荐,也就不会流传青史。

  但世家子弟就不用如此费心,有事没事的串串门,拜见下长辈的朋友,与同辈的“才俊”交流下,大家互相把名声传出去。然后就等着县郡州的举荐、征召,甚至皇帝的征召,顺顺利利的当官去吧。

  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得出身“名门”,否则谁给你举荐?假设一个太守举荐了一个“青年才俊”。这个“青年才俊” 并不一定有才,但肯定有家世。这是一份人情的交换,否则谁会帮你?

  司马徽为什么会推荐诸葛亮、庞统,固然这俩本身有才能,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与这俩人交往密切。诸葛亮最初的名声怎么传出来的?难道是诸葛亮逮人就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管仲?要是不认识的人可定会认为诸葛亮不是一个狂徒、就是一个傻子。

  想要做官,得有名声。要有名声,得有人帮忙传诵。想要多认识人,家里就得有人当官。这要是按照数学算式来列就是:想当官=家里有人当官。

  当然,这并非绝对,毕竟还是不少寒门士子逆袭的。

  当曹魏颁布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后,世族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官场的升迁渠道。当官真的是成为了“官宦家族”的传承职业了。

  自此便开始了以姓氏分门第的时代。

  古代的另类文凭——谱牒

  九品中正制规定,选举官员必定会首先稽查族谱,看其有没有资格当官。于是便成了“官有世胄,谱有世官”。

  不过怎么算的士族,怎么算的庶族,靠一张嘴说吗?当然不是,这就有了古代文“学历文凭”——谱牒的出现。

  谱牒早就有了,《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谱牒有家传,这个后来就演变成了家谱;也有人专门从事这一工作,西晋的挚虞便是当时的行家。

  <晋书·挚虞传>:虞以汉末丧乱,谱传多亡失,虽其子孙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

  不过他这个私人的不容易让人信服,更多的是得罪了当时上品豪门。于是当时的司徒就弹劾他(估计是把司徒定的品低了)“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虽然司马炎没有怪罪挚虞,但也遭到了世族的抵制,这本书也就失传了,或者就没有传开。

  在两晋南北朝,若想当官,首先的便是查谱牒,《新唐书·柳冲传》“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谱牒不仅仅是当官的凭依,若两家要结亲,那么首先也是查谱牒,看两家是否门当户对。

  《通志》“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不比现代难很多世家这么严防死守,若没有外力来打破,寒门怎么能崛起?

  世家大族有哪些显赫的形势

  据《新唐书·柳冲传》中复述柳芳所言: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大致有以下:

  山东郡姓:以王、崔、卢、李、郑为姓

  (太原王、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陇西李、荥阳郑,这就是传说的唐朝的七宗五姓,不过在南北朝就已经名列大姓了。)。

  关中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为大姓,

  南渡北人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姓

  注:之所以以袁、萧为大姓,因为这俩姓在唐朝仍处于高位。其实两晋时期的四大姓是我们熟知的桓、庾、王、谢这四个曾执掌晋室朝堂的四大家族。

  原南人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大姓。

  北魏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窦为大姓。

  魏孝文帝改革,曾制定八氏十姓,以及部落大人三十六族,九十二姓。

  北魏以诏书的形式,明确提出,在《魏书·官氏志》:代人诸胄无族姓,其穆、、于、陆、贺、刘、楼、嵇、尉,令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注:北魏鲜卑八姓——丘穆陵(后改为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八姓。《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四姓指的是卢、崔、郑、王四姓。根据是《资治通鉴》上文中记载的孝文帝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懿、太原王琼四姓之女”。

  北齐立国后,沿用了北魏这一举措,秀才、主簿、郡功曹等,不是四姓不能当。

  不过因为南北朝战乱不休,导致很多姓氏族谱丢失, 《北齐书·颜之推传》记载:中原南下渡江者,有衣冠百家,有“江东百谱”。到侯景之乱,百谱丧失殆尽。这也是唐代续写姓氏族谱的原因。

  中原士人“郡姓”的门第差别:

  膏粱——三世有三公者

  两晋南北朝时期,凡有三世之中都有人位列三公者,谓之膏粱。

  南朝宋王昙首曾祖王导,晋丞相。祖父王洽,晋中领军;父亲王珣,晋司徒。

  王球曾祖亦是王导;祖父王协,晋元帝抚军参军;父亲王谧,王协继子,晋司徒。

  宋武帝刘裕曾称王昙首、王球为“并膏粱盛德”。

  华腴——三世有令、仆者。

  令、仆分别一指尚书令、尚书仆射。这二位分别是尚书台的正副手。两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总览全国政要,主管具体事物。职权如同宰相,若加油录尚书事官衔,权同宰相。在魏晋交替时期,尚书令职权最大。比如司马懿就曾录尚书事,后被曹爽明升暗降,夺了朝堂政权。

  二指中书令、中书仆射。最初的中书令只是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后来职权越来越重,开始参与军机,官品比尚书令稍低,但职权更重。简单说来就是中书令负责制定政策,尚书令负责执行。

  甲姓——三世有尚书、领、护而上者。

  尚书指的是诸曹尚书。曹就相当于后世的部,比如兵部尚书等。只不过这时候没有六部,而称作曹,尚书也就是一部的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各部部长。

  领指中领军,执掌禁卫。护为中护军,协助中领军长官禁卫。司马懿能兵变成功,司马师的中护军一职是关键。南朝中领军只管都城的禁卫,中领军掌管驻扎在外地的禁卫,算是职权分了。

  乙姓——三世九卿及方伯者。

  九卿在这里是泛指,指的是比宰相、尚书职位低,又比大多数人高几个的官职。

  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

  散骑常侍常用作宰相、诸公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谏诤得失,顾问应对,有了这个官职就能随意进出宫禁议政。

  太中大夫官名。亦作大中大夫。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奉诏出使等,多以宠臣贵戚充任。南北朝是变成了退休干部的专有官位,就是说老臣要退休了,给一个太中大夫的闲职回去养老吧。当然这个老臣最少也得是九卿一级别的。

  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者。

  吏部正员指的是吏部尚书,郎是尚书郎是尚书副手。吏部执掌官员任命,这个权力你说大不大?

  三世也就是说除了自己,还得往上数,算上父亲、祖父、曾祖,都得是大官,才能评上品级。这可比拼爹厉害多了吧。

  若想出头,这得奋斗到自己的孙子辈才行。

  难吗?不难,因为有的人投了个好胎,有个好祖宗,前路早已铺好。

  难吗?难于上天,位置都是有数的,早已占据位置的人背后势力庞大,岂是一个人能撼动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正是靠着这一套定品选官制度,牢牢把持着官场,使得寒门无上升渠道,知道科举制度的普遍施行,培养了大量的寒族官员,才彻底打破了世家的垄断。不过又诞生了新的阶级——官僚阶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史
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全国近400年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最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北方和长江上游地区,先后有曹魏和蜀汉分别制定魏律和汉律、推行屯田制;西晋初期改立占田制、课田制以及对王公官员的限田制,这对抑制土地兼并、补救战争创伤和恢复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积极作用。北魏改变鲜卑族风俗、服制、语言,鼓励与汉族通婚,加强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这些改革推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生产、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生产有较为迅速的发展。西晋末开始的北方战乱,迫使大量汉族农民迁至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总数达70万人。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被带到南方,广为传播,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状态大为改变。农作物品种逐步增加,牛耕普遍推行,干旱地区采用了北方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诗有哪些两晋南北朝诗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诗有哪些两晋南北朝诗词1、《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释义: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2、《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释义: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3、《敕勒歌》南北...
· 两晋南北朝的副食
两晋南北朝副食的荤菜主要有鱼、肉、家畜等。南方已有人工养鱼业,如襄阳有不少人工鱼池。为了久贮,人们常制作鱼干、腌鱼、糟鱼。有一种脍的吃法,是把鱼肉切细后蘸上调料如葱、芥等生吃,有鲈鱼脍、鲻鱼脍等。人们还捕取海蜇、采集海带。常吃的海鲜有蛤蜊、车螯、螃蟹。螃蟹有制成糖蟹来吃的。肉食有猪、牛、羊、鸡等。肉食的烹饪除脍外,还有炙,即烧烤,烤全羊叫“貊炙”。为了久贮,把肉加工成干肉,称为脯。洛阳北部有干脯山,是加工集中地。蔬菜品种有:葵,即冬葵、冬寒菜,味甘甜、滑爽,是家常菜;蔓菁,即葑,又称大头菜,其根可当主食;菘,柄厚色青为青菜,柄薄色白为白菜,淡黄为黄芽菜;韭,是常食之菜;茄子,汉时由印度传入,这时已在全国栽种;菰,即茭白,也为人们常吃。豆类制成的豆羹、菜羹,是平民家中的家常菜。
· 两晋时期武将冉瞻
冉瞻(299年?―328年),又名冉良,一说是冉良的弟弟,冉良与冉瞻是否定一人,史界尚未有定论。本名:冉瞻别称:冉良字号:字弘武出生地:魏郡内黄出生时间:299年去世时间:328年简介冉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两晋时期武将。其祖先是汉朝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骑都督,世代为[1]牙门将。永嘉四年庚午(公元310年),七月,石勒破乞活军陈午于河内,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石勒之子侄,石虎)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父,冉隆;妻:王氏;子,冉闵。战绩永嘉四年庚午(公元310年),秋,七月,汉楚王聪、始安王曜、石勒及安北大将军越国围河内太守裴整于怀,诏征虏将军宋抽救怀。勒与平北大将军王桑逆击抽,杀之;河内人执整以降,汉主渊以整为尚书左丞。河内督将郭默收整馀众,自为坞主,刘琨以默为河内太守。罗尚卒于巴郡,诏以长沙太守下邳皮素代之[3...
· 两晋时期古墓在宁波被发现墓主人至今是迷
两晋时期古墓在宁波被发,墓主人至今是迷?这个古墓被发现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而至观看,据说“这是个古墓,六朝的,有1600年了呢!”这是最近村里最大的新闻了。考古所人员的到来,似乎也证实了这个消的真实性。挖掘机挖出个古墓村民说,最早发现古墓的,就是工地的挖机师傅。半个月前,姚墅村的北面大爿山要挖土建厂房,一开始,挖掘施工都很顺利。等挖机挖到山坡,挖着挖着,黄土堆里突然显现出了一个洞。资料图挖机师傅吓了一跳,鼓起勇气朝里看了看,发现好像是个墓,当时就报了警。昨天,记者现场观察了下,从山坡断面来看,洞口大约离地高度有四五十米,很难靠近。庆幸的是,一个工人曾经靠近过,他给记者看了一组古墓内拍摄的照片。这是个拱形的墓,宽度可以站2个人,高大约一米五左右。因为受到了挖机的撞击,墓室地面的砖头一一翘起,没有可以站立的地方,而顶部的砖也有一些掉落。工人说,整个墓室都用青砖相砌,不用任何粘合材料浑然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