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葛亮生平两次看走眼,看错了哪两个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3
转发:0
评论:0
诸葛亮生平两次看走眼,看错了哪两个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诸葛亮在《三国演义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多智近乎妖”的形象,能借东风能借箭,能观天象能观人。其实我们知道,作者将蜀汉集团摆在了一个正统的位置上,诸葛亮恰好适应了“忠臣”这个角色,所以被美化一些很正常。真实的诸葛亮并不是完人,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经拿出了《隆中对》,将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这是诸葛亮在观天下方面的最高成就;而诸葛亮生平两次看走眼,都是看错了人,而且这两人都深刻地影响了蜀汉的命运,也造就了诸葛亮身上的两大争议点。

  被诸葛亮高估了能力的人,谁都知道是马谡。不过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始终有一些疑点,首先是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前,曾经专门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听从呢?

  笔者认为,诸葛亮在隆中时曾经以管仲、乐毅自比,跟了刘备以后,诸葛亮也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出谋划策、掌管大局的位置上,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必须要有极度的自信,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亮的识人自信放在马谡身上,就让他吃了大亏。

  其次,之前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确实给过“以心理战为上”的好建议,帮助诸葛亮平定了南方,可马谡除了会提建议,并没有亲自带兵上过战场;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棉结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违背众人的意见,坚持让马谡带兵做先锋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在给马谡机会,让他立功。身处诸葛亮的位置,光有忠心和能力也是不够的,诸葛亮也需要培植一定的势力。在《三国演义》中,是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才派了他;而在历史上,诸葛亮是自己考虑后派了马谡的,结果导致街亭失利,北伐功败垂成。

  而被诸葛亮低估了忠诚度的人,就是名将魏延。魏延虽然没有跻身“五虎将”,但他的实力是不容置疑的。巧合的是,魏延的情况与马谡完全相反,因为刘备生前欣赏重用魏延,到了诸葛亮时期,魏延的地位就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谁都以为他会让张飞做汉中太守,刘备却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可见刘备是很信任倚重魏延的。魏延脑后没什么反骨,但他“性情极恶”,不擅长跟人打交道,诸葛亮曾经拒绝过他的“子午谷奇谋”,长史杨仪跟他势同水火。

  不知为何,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似乎对魏延有几分疑心,宣布遗命把魏延排除在外,使得后来杨仪抓住机会,以“谋反”之名铲除了魏延,这一切难道诸葛亮料不到?魏延之死对蜀汉无疑是一大损失,此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程是指哪两个人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儒客大家,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死后葬于洛阳伊川二程墓。简介程颢[hào],,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 周朝二圣是哪两个人?周旦和吕望是谁?
二圣,专指周旦和吕望。吕望是周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周旦是周朝的守国第一功臣。也就是说,吕望有创业之功,周旦有守业之德,所以后世的良臣名将经常以他们为建功立业的模范,因此吕望和周旦被后世尊为周朝二圣。史籍记载《三国志·魏书·董昭传》记载:“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周旦周旦,姬姓,周氏,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吕望吕望(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吕望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
· 一代枭雄曹操的身后,站的是哪两个人?
曹操,作为三国时代的奸雄,征战过程中几经遇险,却能全身而退,靠的就是他们两人的保护。第一个,就是典韦。一开始典韦跟随张邈的诸侯联军,同曹操一起讨伐董卓。后来,张邈与曹操决裂,典韦转投曹操。但此时的典韦并没有跟随在曹操的身边,他先随夏侯惇四处征战,因杀敌建功,被提拔为司马。而后的濮阳战吕布,则让典韦一战成名。在吕布三面合围曹操的紧急关头,冲锋陷阵的任务落到了典韦的头上。他勇敢冷静、苦战多时,终于撑到援军抵达,曹操这才得以摆脱危险。此后,曹操便对这个力大无穷的壮汉无比欣赏,任命典韦为都尉,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典韦就这样成为曹操的亲卫队长,贴身保护曹操的安危。到了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出迎投降,如此容易地便收服地盘,使得曹操有些得意忘形,他纳了张绣之嫂。张绣感到十分耻辱,在谋士贾栩的建议下,奇袭了曹操的营寨。曹操被打得落荒而逃,在典韦的奋力苦战下才得以走脱,而曹操身边那个壮汉却永远地倒下了。正是由于曹...
· 冷眼看刘禅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人。在他的作品里也透露出了他对自己文章的自信。在这里我必须首先声明,本人并非如作者文中所言的“不服气者”,但在下仍然要和他切磋切磋对这个“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的看法~。一.在下首先得提出,刘禅并不能下定义为一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为什么不是?很简单,他没有卖国。他只是降敌之主,受辱之人。当然,好在邓艾为作宣传并未辱他。但他的确于人于己活得不光彩。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叫卖国?因为在当时的家天下观念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归他管的地盘就是他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他只代表他个人意愿,也是强加于人民的意愿,他做主。卖国是一种背叛的行为,而以当时观念来看他的行为不具备背叛思想。他投降也就是他个人意愿在得到支持或无人能劝阻的发挥的表现。战与降都是他的表现,这不存在卖国,当时的魏、蜀之间也不涉及到任何民族矛盾,只是两大军阀抢地盘,抢地位。卖国...
· 唐朝“房、杜”指的是哪两个人?房谋杜断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故事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调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担忧。房玄龄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于是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