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4
转发:0
评论:0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唐朝贞观年间,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

  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

  《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家很可能就被“抄”了。盗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再富裕的时代,都杜绝不了盗贼的存在。因为所有的富裕,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盗贼却可以不劳而获,相当轻松,所以,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其二,贞观时间太短。任何一个盛世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做到的,更不可能在二十来年的时间(“贞观”经历了22年)里实现。

  其三,贞观基础太差。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是在隋末乱世中起步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那么多势力,打了那么多年仗,早已把国家打得一穷二白了。“贞观之治”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时间非常短,实在不足以形成盛世。

  其四,贞观消耗太大。唐太宗时期,也并不是完全就放手让老百姓生产,其实还在打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让李靖率军和东作战,最终灭掉东;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命李靖、侯君集等攻打吐谷浑,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命侯君集、薛万彻等攻打高昌国,并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最后粮草没了才班师回朝,而且此后就与高句丽纠缠不断,前后打了三年时间。

  我们这里并没有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动的战争清理完,实际上还有很多次小型战争。算起来,唐太宗时期发动的战争不下十次。

  要知道,如果古代不打仗,安安静静地搞几年生产,可能生产会多多少少搞上去。但是一遇到打仗,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双重打击:一重打击是需要给军队提供粮草,老百姓自己的口粮不足;另一重打击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青壮去打仗了,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既然唐太宗时期有那么多战争,老百姓怎么可能富裕呢?不富裕,怎么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呢?

  其五,贞观税负不轻。老百姓要富裕,税收必须要少。但是,税收一少,就无法做打仗之类的事情。而且,我们在史料中也没有找到唐太宗像“文景之治”那样减免税赋的记录。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时期老百姓的负担并不低。

  既然又在打仗,又没有减免税收,又有盗贼,经历的时间又短,盛世显然是不可能形成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出现的。

  既然不可能出现,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要那样说呢?

  我认为,司马光其实是想表达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现象。是为了表现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多有溢美之词,表达作者对这一个时代的肯定。

  除此之外,司马光还以此来说明在“贞观之治”时期,社会风气出现的明显变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设防,不争夺,不互损。说明社会开始讲信任,社会道德变好。而这种社会道德变好,也与唐太宗在“善于纳谏”中,所倡扬的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莫大的关系。

  总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贞观之治”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社会理想,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就如同古代说的“大同社会”一样,也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然而,《资治通鉴》中,却真切地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资治通鉴》上说:“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那么,“贞观之治”时期,真的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我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其一,盗贼永远存在。别说“贞观之治”时期,就算是咱们当下,富裕程度不知道比“贞观之治”时期高多少倍,但有谁敢出去不锁门呢?不锁门,你的...
· 贞观之治到底有多繁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很多人都不了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绝不只是理想,这个朝代真的做到了!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用来形容国家安定,国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比如《三国演义》第87回开篇,说诸葛亮治理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一时间使得两川人民:“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当然是夸耀诸葛亮治国的功绩,我们说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内部已经达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那么就可以开始对外作战了,所以这句也是后来诸葛亮南征孟获埋的基础。由此,你可以凭想象去说任何一个太平盛世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你比如宋仁宗前期,朝廷内有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能臣,人民也谈得上是安居乐仁,较为富强;再比如明永乐年间,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巅峰,万国来朝,大家都活得不错。当国家富强、百姓富有之后,人民素质自然会提高,每个人都能吃饱了...
· 明朝在灭亡之前出现的怪异现象到底是天灾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末年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知道有许多读者都是明粉,我本人也是看着《明朝那些事儿》长知识的~从1644年闯军破城、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到2017年,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灭亡已经三百七十多年了,可是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它的灭亡是磋叹不已。悲哀的王朝,悲哀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探讨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它如果当时明朝没有灭亡,满清没有入关,现在的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今天就来~~说点~跟这两个话题有一点关系的内容!先不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什么万历三大征,还是什么中国当时出现了小冰河时期导致气候变化。我们今天说点野史如果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说法看明朝该不该亡。据史书记载,在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登基那天,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却没想到登基大典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中平白无故传来了金枪鼓鸣的声音。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人心惶惶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于是大...
· 塔吉克族习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在新疆塔吉克族居住的地方――塔什库尔干,被人们称为“不会丢东西的地方”。来到塔什库尔干旅行,不用担惊受怕,不会丢失东西,也不会遇到暴力。据说,多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杀人、放火、、抢劫等重大案件。甚至连小偷小摸也极少发生。这里的监狱是空空荡荡的,使得看守者们都闲得无事可干。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美好?原来居住在这里得塔吉克族人素有不偷不抢的传统美德。他们重义气、讲信用、不要不义之财,极端蔑视和憎恨偷盗行为,把拾金不昧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这里的牧民不用锁,毡房门口只挂一个毡门帘,人们出外办事,不用担心屋里的东西和晾在外面的衣服会丢失。他们若发现有人在路上丢失的东西,从不轻易拿走,也不轻易乱翻。而是把东西放在路边或是明显的地方,并用石头围起来,做出特殊的标记,使失主回到这里能很快找到丢失的东西。若有人去移动或翻动,则被认为大逆不道而受到人们的诅咒和责备。据说,有一位汉族画家出差到那里,不慎将半截铅笔...
· 清朝为何没有出现过太监专权的现象?
从造成的危害性来说,宋朝和清朝是宦官势力比较小的时期。宋朝最拿得出手的太监是童贯,而清朝仅仅是一个李莲英。相比东汉、唐朝和明朝,宋朝和清朝的宦官干政的问题的确小得多。清朝末期的李莲英最多就是弄点额外收入,至于朝政他根本不敢碰。其实宦官势力最严重的是唐朝,其次才是东汉和明朝,明朝也就排第三。但是明朝的阉宦时间太长,从中期开始,几乎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是制度上的问题了。一、鉴于明朝的教训,清朝始终对太监实施高压其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明白太监乱政的危害,因为他之所以能够先统一南方,和元朝内部的宦官争夺也有一些关系。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立下了高大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务,犯者斩。”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以后,基本上延续了朱元璋的这一政策,对宦官们的态度很差。朱棣造反成功以后,他必须对宦官们有所表示,因为在造反过程中,宦官们立功不小。明朝的宦官势力从朱棣时期开始逐步抬头,开始一步步壮大。到了正统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