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人物春秋—敦煌学倡导者一代通儒饶宗颐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8
转发:0
评论:0
敦煌文化—人物春秋—敦煌学倡导者一代通儒饶宗颐,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时维秋初,香港酷热。90高龄的饶宗颐,几次安排时
  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
  时维秋初,香港酷热。90高龄的饶宗颐,几次安排时间,与我们谈古论今。话题,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学术活动中徐徐展开,还原二十世纪之初至二十一世纪之初今日的百年沧桑,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日再贴近不过。
  饶宗颐清癯健谈。作为中华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大师,他的影响遍及大陆、港澳台及海外汉学与 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是中国一个时代的代表学者之一,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的“通儒”。他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始终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具备传统儒者的全部经历,温柔敦厚,一派古学者本色。
  他翻译及研究世界最古老的巴比伦史诗,《近东开辟史诗》成为该领域的第一部中文译本。他致力于佛学及中印古代文化交往史等艰深课题的研究,包括古印度梵文婆罗门 经典,曾深入钻研《梨俱吠陀》,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纪念这段因缘,他将书斋命名为“梨俱室”。他在悉昙学上更是独继绝学,在学术界相关领域深受推崇。这些都超出一般学者的研究范围。
  饶宗颐感念:“当年叶公老提携了我,更提携了比我年长的陈垣先生,陈垣先生又提携了启功先生”
  1917年旧历六月二十二日(阳历8月9日),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饶宗颐呱呱坠地。 父亲饶锷是潮安钱庄老板,同时为当地大儒,与二伯父都对佛学和经史素有研究,著有《佛国记疏证》、《汉儒学案》、《王右军年谱》诸稿及《慈禧宫词百首》等著作多种,家学渊源深厚,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望着襁褓中的男孩,父亲期待他学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给他起名“宗颐”,字“伯濂”,也是效法周敦颐在庐山创办的“濂溪书院”。在这带有佛学色彩的书香门第和万卷藏书中浸淫成长,饶宗颐终成一代学问大家。
  “天啸楼”下,饶宗颐既是藏书家,也是“用书家”,未成年时即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连载于1935、1936年《岭南学报》上。饶锷先生旧稿23卷,其中已编定16卷;饶宗颐先生除“别其类次”、续订外,又加《外编》、《订伪》、《存疑》等卷。此书连同1946至1949年由饶宗颐担任总编纂重修的《潮州志》,采用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编撰,精研创新,被誉为“方志史的里程碑”,为我国地方志的一个开创性典范,至今仍为修地方志所遵从。而他的上述著作连同《潮州丛著初编》、《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潮州志汇编》等等,又使他成为“潮州学”的先驱。
  1935至1937年,不到18岁的饶宗颐以广东省立四中肄业的学历,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担任艺文纂修。同时受聘的学者多是大名鼎鼎的岭南才俊,如温廷敬、冒鹤亭、冼玉清等。饶宗颐以晚辈后学的资历跻身前辈名家行列,说明他在岭南文史上的造诣已见重于士林,也说明那时不拘一格、任人维才的优良学风。抗战开始后,中山大学避敌西迁至云南澄江,饶宗颐本来应一同赴阗,但因病滞留在香港,由此与香港结缘。
  滞港的1939至1941年,饶宗颐协助大学问家叶公绰编《全清词钞》,同时为王云五主编的《中山大辞典》撰稿。当时有一位70多岁的老学者,把年纪轻轻的他介绍给了叶公绰,饶宗颐由此邂逅清词,进而在后来的1952至1968年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更由此上溯至宋、唐,深入研究了词学,出版了《词籍考》,与人合编《词乐丛刊》等等。其中《词籍考》是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对后来研究者有很大启示作用,30年后由北京中华书局再版。
  南国的午时让人昏昏欲睡,饶宗颐却兴致勃勃。谈到这段往事,饶先生仿佛回到风华正茂的少年时光,继之又流露出对先贤的深沉怀念。他说,近代香港文化的发展,与叶公绰是分不开的,他召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来港,奠定了香港文化发展的基础。当时香港的华人富商有古代“养士”的传统,像“南北行”高、陈等老板都邀集了不少前清翰林、进士等“太史公”,在香港大学等文化殿堂任教或著书立说,以自己的财力资助他们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中华文化在香港百年殖民历史下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开了香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港大图书馆大门上叶公绰书写的对联“高楼风雨,南海衣冠”,正概括了这样的史实。
  他感慨地说:“因缘际合,不可思议。叶公绰先生早年受知于梁士诒老前辈。当年叶公老提携了我,更提携了比我年长的陈垣先生,陈垣先生又提携了启功先生;而可以说,没有梁士诒的提携,就没有叶公绰,没有叶公绰先生的提携,就没有陈援庵先生、启功先生和我本人。我们中国读书人就是这样爱贤爱才、见贤思齐、代相提携、转相为师,中华文化因而百世流芳、发扬光大。叶先生不但学德优秀,而且学识卓越,他还是首先提倡敦煌学的人。”虽逾90,提起先辈恩师,老先生的孺慕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专家叹服:“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
  《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敦煌文化―人物春秋―敦煌学倡导者一代通儒饶宗颐
北有季羡林,南有饶宗颐。时维秋初,香港酷热。90高龄的饶宗颐,几次安排时间,与我们谈古论今。话题,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学术活动中徐徐展开,还原二十世纪之初至二十一世纪之初今日的百年沧桑,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日再贴近不过。饶宗颐清癯健谈。作为中华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大师,他的影响遍及大陆、港澳台及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是中国一个时代的代表学者之一,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的“通儒”。他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始终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具备传统儒者的全部经历,温柔敦厚,一派古学者本色。他翻译及研究世界最古老的巴比伦史诗,《近东开辟史诗》成为该领域的第一部中文译本。他致力于佛学及中印古代文化交往史等艰深课题的研究,包括古印度梵文婆罗门经典,曾深入钻研《梨俱吠陀》,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纪念这段因缘,他将书斋命名为“梨俱室”。他在悉昙学上更是独继绝学,在...
· 敦煌文化—人物春秋—敦煌学的开拓者
敦煌学的开拓者保罗·伯希和,1878年5月28日生于法国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聪慧,尤其对东方文化甚感兴趣,少年时即考入国立现代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专业,毕业后又投师于法国博学多才的世界著名东方学大师沙畹等人,为他学习了解亚洲和中国古代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伯希和是个天才的语言学家,除了欧洲母语外,他还精通古汉语、梵语、蒙古语、语、藏语、波斯语、吐火罗语等十几种语言。由于他掌握了丝绸之路众多民族的古语,这对于他研究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伯希和在莫高窟期间,除了花去大量的时间翻检藏经洞中的经文遗书外,还对莫高窟的洞窟首次进行了编号,对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伯希和和他的摄影师在洞窟中拍摄了大量的壁画、彩塑照片。识别记录了壁画中的榜题,其中榜题有汉文、蒙古文、回鹘文等,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没有多少种文字功底,是不可能完成这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 敦煌文化―人物春秋―敦煌学的开拓者
敦煌学的开拓者保罗・伯希和,1878年5月28日生于法国一个商人家庭。自幼聪慧,尤其对东方文化甚感兴趣,少年时即考入国立现代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专业,毕业后又投师于法国博学多才的世界著名东方学大师沙畹等人,为他学习了解亚洲和中国古代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伯希和是个天才的语言学家,除了欧洲母语外,他还精通古汉语、梵语、蒙古语、语、藏语、波斯语、吐火罗语等十几种语言。由于他掌握了丝绸之路众多民族的古语,这对于他研究亚洲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伯希和在莫高窟期间,除了花去大量的时间翻检藏经洞中的经文遗书外,还对莫高窟的洞窟首次进行了编号,对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伯希和和他的摄影师在洞窟中拍摄了大量的壁画、彩塑照片。识别记录了壁画中的榜题,其中榜题有汉文、蒙古文、回鹘文等,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没有多少种文字功底,是不可能完成这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 饶宗颐
生平饶宗颐为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之长子。自少禀承家学,饱览群书。家中的天啸楼是当时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藏书数以万计。饶自小被父亲训练写诗、填词,写骈文及散文。1932年,续编父亲《潮州艺文志》,于《岭南学报》刊登。1938年,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而迁往云南。饶在途中病倒,停留在香港时认识了王云五和叶恭绰。从此他正式开始了国学研究。当时他协助王云五编写《中山大辞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协助叶恭绰编写《全清词钞》。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国文学系。1962年获得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1965至1966年,他于法国国立科学中心,从事研究巴黎及伦敦所藏敦煌画稿,并把研究结果著成《敦煌白画》一书。1993年12月,他获得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EPHE)颁予的人文科学博士学衔和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化艺术勋章。1997年,他创办了大型...
· 饶宗颐:不敢当
饶宗颐山水图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学术馆之友联合主办的“饶宗颐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荣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暨饶学研究基金成立庆祝晚会”于2月28日在香港洲际酒店举行。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等社会各界人士600多人出席了庆典晚会。虽然饶宗颐教授在现场并没有发言,但在全部与会者人手一册收到的会刊材料中,有他向全场来宾的致谢辞文稿。他在该致辞中表示:“我觉得就算是在我现在这个年纪,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及追求,仍然是需要继续不断地努力。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句话,是我终身奉行的。”他还强调,不论是对学术或艺术上的追求,最主要的,还是要本着求真、求是、求正的态度。用这一态度去探索中国深远的文化,应该是一条宽阔的正道。在致辞文稿的最后,饶宗颐还谦虚地表示:“我觉得我这一点点的成就,其实在中国文化的长流中,只不过是小小的一个波浪。所以对于大家对我的支持,我是感觉到无限的感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