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探秘敦煌“藏经洞”

2018-03-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5
转发:0
评论:0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探秘敦煌“藏经洞”,敦煌居中亚地区的最东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建郡起,逐渐

  敦煌居中亚地区的最东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建郡起,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历经魏晋、北朝、隋唐数朝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然而自元代末年,中原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终于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采取闭关政策,丝绸之路承载的贸易、文化随之衰落萧条,敦煌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一百年前,在人迹罕至的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才让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地方重新为人所知,并享誉世界。

  是谁发现了藏经洞?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在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用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头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

  王道士本名圆篆,是湖北麻城人。因家贫四处逃生。又信奉道教而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居住在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香火。

  藏经洞文物发现后,王道士并没有认识到文物的珍贵价值,而将它作为巴结交识官吏的赠物礼品。他从藏经洞中取出部分写卷、佛画等,分赠肃州兵备道廷栋及本县官员乡绅,此为藏经洞文物流出之始。

  谁是最早来到敦煌藏经洞的外国人?

  最早来到敦煌藏经洞的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1863—1956)。他是俄罗斯重要的地质与地理学家,1905年10月他赶到敦煌,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饵就轻易地从王道士手中换走了600多卷文书和写经,开启了敦煌盗宝的大门。

  接踵而至的是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者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斯坦因先后进行了三次中亚探险。从1900年至1915年期间,斯坦因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文物和文献,总数约两万余件,深受英国政府的赞赏。英国女王授予了他爵士勋号,牛津和剑桥大学赠给他名誉博士学位,还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臣民,获得了无上的殊荣。

  继斯坦因之后来到敦煌莫高窟的是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Poul Pelliot,1878—1945)。

  1908年2月,伯希和一行人来到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他用三周的时间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了一遍,王道士最后以500两银子(约90英镑)的价钱,将总数约一万余件的文献珍宝卖给伯希和。通晓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件全都是绝品,其中包括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着的《往五天竺国传》,分别入藏巴黎的法国国立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

  日本探险队从藏经洞掠走了多少文物?

  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在敦煌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日本人大谷光瑞在欧洲考察宗教时,决定在回程途中前往中国西北敦煌。

  大谷光瑞率领探险队曾三次来到敦煌,其间还在楼兰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大谷光瑞派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洞窟内获取了经文残片等文物,并在洞窟内照相,拓印壁画、碑文。向王道士两次购骗佛经169卷、200卷,并掠走两身塑像。

  日本大谷探险队的三次中亚考察活动,其探险队的成员对考古学一窍不通。他们所发掘的东西由于没有很好的记录,也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很大程度上是以盗宝为目的进行的。

  谁是最后一个从藏经洞劫走大宗宝藏的外国人?

  最早来到藏经洞的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而最后一个从敦煌藏经洞劫走大宗宝藏的也是俄国人——奥登堡。

  1909年6月6日,以奥登堡为队长的俄国考察团,主要是对喀什、吐鲁番、库车等到地考察发掘,收获的文物和资料分存于艾尔米塔会博物馆和东方学研究所档案室。

  1914年5月沙俄的第二次考察团来到中国,在敦煌期间,他们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复描、绘画、测绘、考古清理、发掘和记录工作,连同对莫高窟北区石窟作了考古清理。直到1915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带走了测绘的443个洞窟的平剖面图,复描的几百张绘画,拍摄的两千多张照片,还剥走了一些壁画,掠走了几十身彩塑,以及莫高窟南北二区洞窟中清理发掘出来的各类文物,加上在当地收购的文物,如各类绘画品、经卷文书约有20000件装满了几大车,浩浩荡荡地运回俄国,藏于俄国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藏经洞珍宝知多少?

  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件,5千余种。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后者的内容包罗万象,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水经、地志、历书、星图、医学、数学、纺织、酿酒、熬糖、棋经等一应俱全,还有大量民间买卖契约、借贷典当、账簿、户籍、信札等。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古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栗特文、文、龟兹文等写本。此外还有一批木版画、绢画、麻布画、粉本、丝织品、剪纸等作品。这些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世纪珍宝,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但由于最初发现时的原貌没有一份详细而科学的记录和目录,至今藏经洞珍宝的确切数量众说不一。

  由于盗宝者纷至沓来,使藏经洞及敦煌石窟中的诸多珍宝流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至今难以聚首,有的甚至已经佚失,难觅踪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然而以藏经洞发现为肇端,却引发了对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的世界性研究热潮,一百年来经久不衰。

  2008年1月,敦煌研究院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展品为复制洞窟、敦煌彩塑临品、壁画临本等数百件艺术,届时观众可有幸一睹敦煌文化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探秘敦煌“藏经洞”
敦煌居中亚地区的最东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建郡起,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历经魏晋、北朝、隋唐数朝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然而自元代末年,中原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终于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采取闭关政策,丝绸之路承载的贸易、文化随之衰落萧条,敦煌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一百年前,在人迹罕至的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才让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地方重新为人所知,并享誉世界。是谁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在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用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头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王道士本名圆篆,是湖北麻城人。因家贫四处逃生。又信奉道教而受...
·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藏经洞”封闭年代一说
敦煌藏经洞举世闻名,自从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发端之初便对藏经洞的性质与封闭原因展开了讨论,一个世纪过去了,对藏经洞问题的探讨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虽然在学术界对诸如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先生之观点有很大的反响,也得到众多学人的更多赞同,但要说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从目前来讲应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与必要。在这里,我们暂不论藏经洞之性质(笔者将另文讨论),专就藏经洞封闭的时代问题,从一个特殊的前人未谈及之视角做一说明,亦作资料之补充,也算作对这一学界历史悬案之不自量力之窥视。要弄清藏经洞封闭时代,首先必须考察一下藏经洞外壁,即莫高窟16窟甬道表层壁画的重修时间,因为这一层壁画就是为了掩盖藏经洞而重修,时间就是藏经洞封闭的直接时间,是藏经洞封闭时最最直接的证据,因此探讨这一问题是揭开藏经洞封闭时间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好的办法。对于莫高窟16窟重修的时代,传统意见认为是西夏早期,如果...
·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藏经洞”封闭年代一说
敦煌藏经洞举世闻名,自从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发端之初便对藏经洞的性质与封闭原因展开了讨论,一个世纪过去了,对藏经洞问题的探讨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虽然在学术界对诸如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先生之观点有很大的反响,也得到众多学人的更多赞同,但要说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从目前来讲应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与必要。在这里,我们暂不论藏经洞之性质(笔者将另文讨论),专就藏经洞封闭的时代问题,从一个特殊的前人未谈及之视角做一说明,亦作资料之补充,也算作对这一学界历史悬案之不自量力之窥视。要弄清藏经洞封闭时代,首先必须考察一下藏经洞外壁,即莫高窟16窟甬道表层壁画的重修时间,因为这一层壁画就是为了掩盖藏经洞而重修,时间就是藏经洞封闭的直接时间,是藏经洞封闭时最最直接的证据,因此探讨这一问题是揭开藏经洞封闭时间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好的办法。对于莫高窟16窟重修的时代,传统意见认为是西夏早期,如果...
·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飞天研究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如下: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
· 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敦煌彩塑研究
莫高窟自创建以来,历代佛门弟子和僧俗大众为敬奉和崇拜的佛教诸佛诸神塑造的彩塑多达3500余尊。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立体圆塑,多用于大型佛、菩萨像;二是贴壁半圆塑,多用于塑佛弟子、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天王和力士;三是浮塑;四是影塑,多用于塑小型飞天、供养菩萨、劫贤千佛以及佛龛上的装饰、羽人、飞龙、龛楣花纹,佛像身后的项光、背光、背屏等。彩塑材料主要是草泥、胶泥、土坯、土料、柴草和色料。对不同形态的塑像,彩塑技法不尽相同。对大型坐、卧佛,多是凿出石胎或以土坯垒出泥胎,再以草泥塑裹,以细胶泥塑出细部,用色料描绘妆銮而成。大于真人几米到小于真人几十厘米的塑像,选用圆木砍刻成木胎,扎红柳枝、芨芨草或木料成型,再塑小影塑则是以胶泥压入拓模,泥干取模拓制而成。莫高窟因凿于砂砾岩上无法石刻成像,古代匠师采用了雕塑艺术的雕、刻、塑、捏、贴、压、削等全部技法,及绘画艺术上的点染、涮、涂、描等艺术手法,技法众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